任祯
[摘 要]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阵地,高校的教育质量间接体现着国家文化软实力水准,然而受旧有应试教育模式制约,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片面重视理论文化知识的弊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甚关注,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当代教育心理学为基点,简要分析了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据此展开了对策讨论,以期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关 键 词] 当代心理学;高校学生;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96-02
教育心理学是当代教育与心理科学理论融合发展的产物,主要解决教与学这种双边活动中各主体产生的一切心理活动。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身心受到来自各方面观点和因素的冲击,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关键矛盾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提升院校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挑战
(一)人际关系面临重构
人际关系是大学阶段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来自各地域、各民族的青年学生聚集到同一院校甚至班级中,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心理定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一些学生还未摆脱对家庭的依赖,人际交往面临困难,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少见。人际关系的构建会受到学生认知结构、自我意识以及交往目的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人际交往經验匮乏,心理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冷漠、退缩、害怕失败;还有部分学生受功利思想侵蚀,片面将人际关系等同于利益关系,同样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1]。
(二)社会竞争压力较大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度繁荣,我国逐步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新常态发展阶段,科技、文化密集型产业层出不穷,对精英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高校教育也迎来了首个大众化发展趋势。这种变化带来整体教育水准提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竞争压力,一方面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能力表达出了极高的期望值,但固化的高校教育模式却无法适应时代变更,另一方面学生在人生规划中表现出期望过高的现象,现实的打击很容易使其产生不满或者逆反心理,再加上繁重的课业压力,焦虑、烦躁等情绪也随之产生,给学生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自我调适能力欠缺
大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学生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来自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方面的挑战,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设置心理保健教学学科,直接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身情绪障碍,对心理学相关知识关注甚少,缺乏自我调适能力。一旦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无法通过合理渠道发泄,心理平衡性就可能发生偏移,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在高校教育中应用当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是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借助心理学理论成果,教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开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就业方面出现的困惑,让学生在大学校园中获得充分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其次,教育心理学实践需要通过师生情感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增进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与渠道,方便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也能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最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优化高校教育质量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是受益匪浅的[2]。
三、在高校教育中应用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策略
(一)提升正面评价的频率和质量
成绩评定在高校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课堂现场的评价,还是学期末的长线评价,都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有义务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和纠正,但如果一味采取消极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起到规劝、指引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长期沉浸在消极、厌学的不良情绪中,封闭自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关注教育心理学中有关正面教育的原则论述,多使用赞赏教育和正面评价,慎用负面评价,鼓励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挖掘发展潜力,从而搭建起健康、活跃的内心世界。值得注意的是,不切实际的正面评价同样是不可取的,会使学生产生傲慢、自大的问题,损伤学生心理弹性,因此应用时还要注重提升正面评价的质量,明确指出学生值得夸奖的行为因素,在强化理论的支持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主动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学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除课业任务外,很多学生还需要抽出精力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技能竞赛等活动,对于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论文答辩、劳动就业带来的压力更加紧迫和繁重,当这些压力超过学生自我承受能力的临界值时,就会引发严重的不良情绪与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还应积极发挥自身教学能力,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使用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降低理解和记忆的难度,教学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讲解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与速度,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听讲需求。在课下,教师还应利用多媒体与学生建立学习沟通的渠道,帮助学生掌握资格考试的正确方法,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缓解学习、就业带来的压力。
(三)充分发挥期望效应的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中,期望教育又被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阐述了他人期望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外界积极的期望表述下,个体会受到明显的心理暗示,从而内化成附属动机,推动自身良性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期望效应的意义价值,有意识地将负面评价转化成鼓励性评价,将“不准”换成“希望”,从而在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其自发、主动地前进和发展[3]。
(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指标
智力是衡量思维品质与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当代教学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智力绝不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发展潜能的唯一因素,勤奋、努力、坚持等非智力因素在个体的成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会成为决定性诱因。这种现象在高校教育中表现十分明显,部分学生思维活络,聪明机敏,但由于学习态度敷衍,专业素养能力始终无法提升;部分学生稳重内敛,思维单一,但踏实认真,反而表现出了较高的能力水准,因此教师评价时万不可一概而论,仅从智力因素或成绩因素给学生的发展定位,而是要加强针对性、差异化分析,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指标,发掘不同个体身上的闪光点,为其终身发展铺垫道路。
(五)打通師生情感沟通交流渠道
与初高中阶段教师不同,高校教师不仅要负责课堂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创作等职责,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各奔东西”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变少,很容易产生疏远甚至隔阂,教师也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异常。但事实上,在当代教育学理论中,师生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和教学管理效率的提升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打通情感沟通与交流的渠道,用真诚、包容的心态去接近学生、感化学生,通过课后访谈、网络平台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与重视。要避免马太效应的形成,对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要适当进行针对性的情感交流,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观念,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重点培养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自我调适能力差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关键诱因之一,因此高校在运用教育心理学优化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自我情绪认知是自我调适的前提,高校可以发动本校心理学专业团队打造开放的线上自测平台,方便学生自主测试,清晰认知自我心理状况与特点,一旦出现危险信号,就可以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其次,自我调适离不开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指引,高校可以以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如焦虑、紧张、自卑等为基础,引入实际案例展开教学,在理论知识的指引下示范正确的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抵抗消极情绪和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
总之,大学阶段在人的终身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理论掌握实况,更要重视学生群体心理发展水准,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多用正面评价,同时发挥期望效应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沟通,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关爱的力量;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中片面关注成绩的评估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差异化分析和闪光点挖掘,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升高校综合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罗祥勇.探讨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8(8):729.
[2]崔云花.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科教文汇,2018(24):38-39.
[3]马媛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20(30):162-16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