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朔竹
[摘 要]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多元且旺盛。通过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心理委员角色认知、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等三个维度提出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策略,以更好地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心理委员;胜任力;心理健康服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68-03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不稳定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为了切实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建立稳固有效的常态化机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社会结构复杂、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高校心理工作“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础环节[1],需要协助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狀态进行实时观察、了解、引导和调节。因在年龄、时间、空间和情感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心理委员对同辈心理问题起到一定的预防、发现和调节作用。然而,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委员通常是无存在感、无成就感、无责任感的“三无班委”[2]。同时,通过日常观察和访谈得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心理委员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工作效率低下,在同辈群体中不受重视,在班委团体中处于边缘化状态。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大学生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策略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调研,了解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并提出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大一到大四共201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对该校2名心理委员进行访谈,了解其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星平台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调查表》进行在线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目前心理困扰的类型和解决方式、期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及对心理委员的满意度和对心理委员工作的建议等。收回调查表205份,其中有效调查表201份,调查表有效率为98%。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如表1所示,本次参与调查的201名大学生中,女生占72.14%,男生占27.86%,符合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性别比。大一学生占14.93%,大二学生占34.83%,大三学生占19.9%,大四学生占30.35%。来自城镇的学生占31.84%,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8.16%。
(二)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
如图1所示,77.11%的学生有职业规划问题,68.16%的学生有学业问题,其他困扰依次是饮食、睡眠等自身管理问题(38.81%),情绪管理与调节问题(33.83%),人际交往问题(32.84%),恋爱问题(25.87%),学生会、班委、社团等工作压力(23.38%),自我探索问题(19.4%),环境适应问题(11.94%),突发事件心理危机(10.95%),物质依赖问题(10.45%),精神障碍(10.45%),与性相关问题(8.96%)以及其他问题(1.49%)。绝大多数(87.06%)学生同时存在多项心理困扰。
1.不同年级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略有不同:大一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排名靠前的是学业问题(80%)、职业规划问题(56.67%)、情绪管理与调节问题(43.33%)和自身管理问题(43.33%)。大二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排名靠前的是职业规划问题(81.43%)、学业问题(75.71%)、自身管理问题(40%)、人际交往问题37.14%。大三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排名靠前的是职业规划问题(72.5%)、学业问题(70%)、情绪管理与调节问题(37.5%)、自身管理问题(35%)。大四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排名靠前的是职业规划问题(85.25%)、学业问题(52.46%)、自身管理问题(37.7%)、情绪管理与调节问题(27.87%)。
2.不同性别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
不同性别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大致相同。男生和女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中,排名前三位的都是职业规划问题、学业问题和自身管理问题。
(三)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习惯采取的解决方式
如图2所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最常用的解决方式是自我调节(85.07%),寻找要好的同学、朋友帮助(65.17%),寻找父母等家人帮助(38.31%)。其他依次是寻找校内心理咨询师帮助(9.45%),什么也不做、逃避问题(8.46%),寻找班主任、辅导员帮助(6.47%),寻找心理专业课老师帮助(5.97%),寻找班级心理委员帮助(3.98%),寻找医院的心理科医生帮助(3.98%)等。多数(72.14%)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会采用两种以上的解决方式。
(四)大学生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如图3所示,大学生希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依次是: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50.75%),一对一心理咨询(47.76%),自主学习(42.79%),写信、提问箱等“树洞”交流(39.8%),读书和观影的心理分享会(35.82%),科普宣传栏(34.33%),心理健康主题班会(18.41%),团体心理辅导(13.93%)等。大多数(77.11%)学生希望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心理健康教育。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主要有职业规划问题、学业问题、饮食睡眠等自身管理问题、情绪管理与调节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等,且绝大多数学生同时存在多项心理困扰。不同年级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有所区别。心理委员需要掌握不同年级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应对的方法。
同时,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体心理咨询、自主学习相关书籍和网课、“树洞”交流、读书和观影的心理分享会、科普宣传栏、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委员可以密切关注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信息并进行宣传;学校心理学专业教师可以指导心理委员开展个体心理咨询,推荐优质心理学网课、书籍、文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每个班级可以开设电子信箱供学生交流心理困扰,由心理委员配合心理学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回复,并做好保密措施;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阅览室、心理知识科普宣传栏等,心理委员可以定期在班级开展读书和观影的心理分享会、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多数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采取多种解决方式,但是仅有3.98%的学生寻求心理委员帮助,可见心理委员的作用微乎其微。此外,超过一半(57.21%)的学生对心理委员工作一般滿意,8.96%的学生比较不满意,4.98%的学生非常不满意。由此可知,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水平一般,亟待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委员工作的建议是: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应多样化,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加强人际交往和就业辅导以及提供线上咨询等。
心理委员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心理委员角色的内涵,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并进行反思。但是其认识还不够全面,且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并未有效地落实到心理健康服务的具体行动中。
五、大学生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策略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分析,从心理委员角色认知、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等三个维度提出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策略。
(一)心理委员的角色认知提升策略
心理委员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学生心理动态信息的收集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除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外,心理委员还需要具备善于倾听、有同情心、助人为乐等人格特质,才能取得同学的信任,更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可以通过班主任或辅导员开展个别谈话、案例教学,或者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委员角色认知的培训课程等方式,帮助心理委员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提升策略
心理委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心理服务伦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应对的方法等。
提升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是学校可以向心理委员发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电子宣传手册,组织心理委员参观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介绍中心的作用及各个功能室的设备和使用方法。
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心理委员进行统一培训,请专家开展心理服务伦理、常见心理问题辅导等专题讲座。
三是学校可以请心理学专业教师为心理委员开设校级公选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包括心理服务伦理、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与调节、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自我意识、心理适应、危机干预、物质依赖、性心理及常见精神障碍的识别等。
(三)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应包括:人际沟通能力、个体心理咨询能力以及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开展心理分享会、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和团体心理辅导的能力等。
提升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是学校心理学专业教师为心理委员开设校级公选课《大学生心理辅导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应包括人际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个体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案例分析、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理论和案例分析、心理分享会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等。课程可以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方式进行。
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可以定期为心理委员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分享会、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等体验式教学活动,并让心理委员学习掌握PM+技术。PM+(Problem Management Plus)又称问题管理加,是世界卫生组织研发的一种心理干预技术,专门为不具有大量心理健康技能或资源的情况而设计,PM+实证性策略主要包括压力管理策略、问题管理策略、行为激活策略和社会支持策略等。心理委员可以通过PM+实证性策略的运用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扰。
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可以请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协助心理委员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主题班会、心理分享会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四是促进心理委员的自我反思。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引导心理委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不断反思,总结利弊得失,持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总之,大学生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心理委员胜任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多方协同的过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心理委员工作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改进心理委员工作质量,夯实高校心理工作的基础环节,提高包括心理委员在内的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魏虹.大学生心理委员“专业化”培养的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3):47-50.
[2]胡贺军.新时期高校心理委员专业化提升路径探究[J].科技风,2020(11):21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