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
[摘 要] 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已发展了近一个世纪,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志愿者和志愿者服务工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志愿者服务的起步相对较晚,当前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在中国志愿者团体中,社区志愿者及青年志愿者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青年志愿者因自身综合素质较高,整体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在整个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一直以领军力量的角色存在。主要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为核心,围绕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及实践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未来我国志愿者服务的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60-02
以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志愿者在我国青年志愿者群体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也是大学阶段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有效途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应当积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来对发展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地延伸服务领域,促进队伍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保证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但是,当下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整体水平还不高,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付诸实际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中对其给予更多关注。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有助于志愿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志愿精神,其实质就是个人对社会的发展、生命的价值的元认知,属于一种积极的态度,拥有志愿精神可以主动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宗旨是传承我国优秀的道德精神,将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加以运用,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换句话说,青年志愿者行动对于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高校青年志愿者应积极参与志愿行动以加入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浪潮中,其所提供的并非仅仅是志愿服务,而是向社会传递一种精神。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具有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接受高校教育相结合的特点,较高素质的志愿者们通过自身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促使社会大众对志愿者服务产生一定了解,进而将友爱、互助等志愿精神进行发扬和传承。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有助于塑造高校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经过大量实践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自我发展和融入社会十分重视,在志愿者服务工作朝着规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形势下,大量的高校青年志愿者逐渐意识到志愿服务能有效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可以使个人实践能力得到相应提升[1]。尤其是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并非单向付出,而是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亦获得一定回报,这种回报无法被物质取代,是一种精神价值的高级体现。青年志愿者要想保证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效果,最为重要的应当是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产生正确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心,更好地被社会认可,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将自身价值充分展现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以协助高校青年志愿者形成良好人格,促使高校营造培养优秀志愿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有助于引导高校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掌握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应对自身的能力以及条件进行正确认识。现如今的志愿服务领域中,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志愿者认识到仅仅提供目前力所能及的帮助还远远不够,自身能力的发展和自我兴趣的挖掘也非常重要,更应该保持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无论志愿服务由何团体组织,抑或由志愿者自发推动,志愿者们都能在其中得到诸多学习的机会,其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有许多是常规课本中所无法触及的[2]。综上,志愿服务工作为志愿者创造了更好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平台,从多个角度推动了高校志愿者自身的良好发展。
二、青年志愿者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者管理方式过度松散
高校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之中,所践行的是精神契约,故实际活动中对志愿者进行管理时,往往采用较为柔性松散的管理模式,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之间的关系。但如果松散管理的程度较大,必然会对该志愿活动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无法结合志愿者自身的情况和意愿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及时且适当的调整。另外,因为与志愿者的沟通不够充分,同时缺少对资料的整理保存,大多数志愿者组织无法组建出高效的志愿者服務团队,导致其在遇到突发情况时缺乏迅速处理的能力。同时不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培训活动,往往会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志愿者活动形式主义现象出现
部分青年志愿者服务停滞在“等活动”的层面上,偶发性活动占比相对较多而持续性活动数量较少,许多志愿者组织更倾向开展时间短、成效快的“高性价比”活动,对于志愿者文化精髓的挖掘十分欠缺。部分志愿者活动形式老旧,活动公益性较差,活动目标模糊不清。这些虚浮的风气对整个志愿者组织产生较坏影响,同时也对志愿者的活动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3]。
三、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要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大学生在心理认知的发展方面历经了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人生态度以及行动模式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凸显出了睿智而又轻狂、成熟而又盲目、理智而又躁动的特征。他们由于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导致极易被新的思想影响,不良的志愿服务风气容易对其心理认知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我们需要对志愿者服务所具有的内涵加以正确的认识和引导——志愿服务的重要基础要求志愿者拥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志愿行为涉及服务意识、自由意愿、利他主义等多个因素,并且奉献和学习也是其中涉及的核心内容,这两项内容的存在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要加强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培训,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多样化及其深刻意义
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引导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实质和意义加以正确的认识。志愿者通过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志愿活动能够有效充实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且也可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促进自身领导能力的不断提升[4]。在教育培训中,务必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加以侧重关注,在实践中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保证培训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成效。
(三)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考虑高校青年志愿者个人发展的需求
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手段,并且在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进入良性发展模式方面亦能起到积极作用。为了将激励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需要切实扭转以往老旧的志愿服务理念,改变从前只重视服务他人、帮助他人,而忽视志愿者自身获得感、成就感的模式,改变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单纯付出者的角色,从根本上扭转不利局面。高校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应当以个人为主体,拥有自我抉择的权利,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理应获取一定的回报。相比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方颁发证书这类“陈旧”方式,当下高校志愿者更青睐于个人发展方面的回报。通过大量专业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在部分志愿活动先行的发达国家中,志愿者往往更关注于自身努力的回报。部分高校也在试点引入学分概念,设立专门的教学模式,促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成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部分[5]。
四、结语
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来说任重而道远,它不仅服务于被帮助者,也是众多志愿者自身的“优质课堂”,优秀的志愿服务活动甚至会对青年志愿者的发展预期及个人进取心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则,立足爱心服务的基础,将视野放大、视角放宽,使志愿服务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在更高程度上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季.探究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理论与实践路径[J].智库时代,2019(1):204-205.
[2]王海伟.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J].绿色科技,2018(17):270-271.
[3]史舒扬,贾雨薇.试论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46-48.
[4]郭红彦.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1):113-115.
[5]钟慧.略谈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J].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62-63.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