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陷入网络诈骗的原因解析

2021-12-15 15:41张校晨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50期
关键词:诈骗网络安全大学生

张校晨

[关    键   词]  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解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50-02

随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日益兴盛,便捷的支付方式、共享式经济正以强大的冲击力不断刷新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大学生逐渐成为新时代下网络世界的佼佼者、共享经濟的主导者、便捷支付的爱戴者,然而匮乏的社会经验、淡薄的法律意识以及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意识的缺失,导致高校网络诈骗案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校网络诈骗案件类型解析

网络诈骗通常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在网络上向他人骗取财物的诈骗手段。犯罪的主要行为、环节发生在互联网上,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主要方式有通过电话、短信和网络等。它具有非法占有、非接触式、远程控制、诱骗受害者打款或转账等特征。综合近几年高校网络诈骗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线上消费类

网络购物已成为大学生购物的主要方式,并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浏览购物信息时,所谓的满减、充值抵现金、返现等广告信息应接不暇,殊不知,在盲目提供个人信息时,却早已深陷其陷阱。

(二)招聘工作类

进入大学,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选择一到两份兼职,并且随着日常开销日益增多,对金钱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便会查找更多的求职信息,此时,操作简单、赚钱较快的刷单式网络兼职便成了大学生最青睐的工作。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明辨信息,大量的不法分子正是抓住这个心理,以收取介绍费、入职费、体检费、押金等形式诈骗大学生。

(三)情感交友类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导者,在熟悉的网络世界里甚至将情感交友寄托于手机、网络的虚幻世界里。大学的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心理逐步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催生了部分大学生的交友欲望,再加上近几年自媒体井喷式的发展,各类交友软件层出不穷,如,QQ、微信、微博等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情感引诱、金钱欺诈等不法手段层出不穷。

(四)网络借贷类

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个人心理发生变化,虚荣心作祟,攀比心理增强,精力没有放到钻研学习上,而是放在相互比较穿着的衣服鞋子上,攀比造成了消费的增加,生活费已经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于是,用借贷、信用卡等透支生活费。网络上不良借贷App、虚假信用卡办理网页、陷阱分期等花样翻新。

二、高校网络诈骗的成因解析

(一)大学生虚荣心及防范意识的缺席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主要原因首先归结为贪图便宜、存在侥幸心理、思想比较幼稚、不够谨慎小心、容易轻信他人等。其次是自身防范意识的缺乏和网购经验的不足。总想着以“赚快钱”的方式低投入获得高回报,虚荣心作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自己更容易走向网络诈骗陷阱,再加之自我防范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最终使自己走向网络诈骗陷阱。

(二)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法治教育的缺乏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数日渐增多,教师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将网络诈骗教育作为专项教育融入大学课堂中。很多安全课程或讲座只是图形式、走过场,内容形式单一,且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较旧。教育的缺位导致部分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在遇到网络诈骗时难逃陷阱,导致金钱受损,并且精神受到严重打击。

(三)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在对网络诈骗案件的调查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对网络诈骗这一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惩罚力度的法律支撑相对薄弱。作为我国第一部法典——《民法典》的颁布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具体操作细则还有待完善。除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加强完善法律制度之外,还应加强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规范和法律约束,如,银行、电信行业、网络交友软件管理、线上活动监督等规范,另外,整治网络诈骗还应加大力度,进行全维度、全时空的打击。

(四)社会管理与责任的缺失

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政府、社会以及每一个公民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体系不断提高、完善,社会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的素质也有了质的飞跃。但是,社会管理的漏洞、相关社会主体责任的缺失,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人上网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些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将自己的“营地”搬到了网络大家庭中,加之网络管理能力较低,治理体系相对简陋、欠缺,监管、筛查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网络诈骗的高发、频发。

三、预防网络诈骗的对策方案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管理

网络诈骗,顾名思义是以网络环境为主要阵地的诈骗。因此,要想防止大学生不受网络诈骗的侵害,则必须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监管并且完善立法工作,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做出改进,对多形式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定,同时,要将现实与网络相结合,切断诈骗阵地由现实转向网络的桥梁,让犯罪分子不再有可乘之机。其次,要将网络环境的治理重视性等同于治理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良好的网络空间,网络非法外之地,要让人们意识到诈骗的严重性和法律打击的严肃性。

(二)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加强反诈骗教育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就是学生的家,老师就是学生的家长,那么学校的课程和校规校纪便成为家庭中的家风家训。现在学校加强了安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但对防止网络诈骗的教育还有一定的缺失。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应专门设立网络安全课程,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校园应把好关卡,建立牢固的防线,并用理论知识武装学生,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

(三)建立家校联合机制,共同预防网络诈骗

有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以后,便成了“甩手掌柜”。孩子出现问题便丢出一句:“老师您多费费心,好好教育教育孩子。”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危险的,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任何的挽救方式都无济于事。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校联合,建立起内外防范机制,对于预防大学生陷入网络诈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已受网络诈骗和防范网络诈骗两方面入手,加强沟通,使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并且能够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样就不会再受到网络诈骗的困扰。

(四)加强自我管理,清醒认识现实

大学生相比较中小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身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事物也有着天壤之别。大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面临的环境杂,因此,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变成了避免网络诈骗的不二法宝。要时常关注诈骗信息,了解相关诈骗手段,在脑海里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加强学习,加强自我约束,远离诱惑,消除贪小便宜的心理,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轻信他人,并且做好宣传工作,在学生团体中传播正能量,共建网络诈骗防线。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培养对象,未来将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却频受网络诈骗的侵蚀、迫害,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不单单是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大学生本身意识淡薄,高校对于大学生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的教育缺乏,社会治理力度和治理体系不够和不完善,司法系统对于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相对较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网络诈骗的发生。

因此,为防止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迫害,大学生应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踏实做事,求真务实;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多形式、多内容切切实实地将网络安全作为一门专项课程,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应加强查漏补缺,各社会主体主动承担责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司法系统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不能只在大方面做规定。

总之,网络诈骗的防范需要全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努力,让不法分子不再有机可乘,让我们的网络世界变得更干净。

参考文献:

[1]闫春宇,吴玉洁.当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探析:以山东某高校文化传播学院学生为例[J].科教文汇,2021(16).

[2]郭萌萌,王明贤.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策略研究[J].决策探索(中),2021(3).

[3]周亚萍.在校大学生新型网络诈骗应对策略研究[J].法制博览,2020(36).

[4]毛万艺.大学生新型网络诈骗风险防范路径探究: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现代交际,2021(4).

[5]李益军,邱明月.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件的相关特征分析[J].法制博览,2020(27).

[6]吴小芳,袁建勤.对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的调研与分析:以江西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法制博览,2021(8).

[7]熊倬.论预防高校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5).

[8]诸葛长华,范轲,李权,等.高校网络诈骗案件的处理与反思[J].法制博覽,2021(21).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诈骗网络安全大学生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全国多地联动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
诈骗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大学生就业趋势
警惕电信诈骗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还看新法
注意防范电信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