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芳
[摘 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承担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的重任,要做好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此,高校应以道德修养、专业素质为切入点,打造师资队伍;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加强课程育人;以提高群际交流融合、对重点学生加强帮扶为抓手,细化管理方法。
[关 键 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42-0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首次提出。对此概念的话语表述由“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命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黨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发展为出发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提出的科学论断。在高校,不断培育、强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促进国家团结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5日指出:“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流砥柱,承担着国家强盛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群体虽然在学习方面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但心理层面仍未完全成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正处在逐步完善的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更需要牢固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高校是大学生人才的摇篮,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要不断培养大批符合时代发展、满足时代需要、承担国家未来发展大任的新时代人才。具备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条件。高校要培育新时代青年人才,就要把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身的崇高使命和根本任务。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青年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造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力量和有力保障。教师队伍的作风素质、政治素养、业务水平,都对实现“育人”目标有重要影响。高校要着重从道德修养、政治素质、专业水平等方面入手,打造出作风优良、思想过硬、业务高超的教师队伍。
1.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作风优良的师资队伍
具备高尚道德品格的教师才能够真正做好育人工作。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实施教育的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该做到言传和身教相统一。高校的育人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三全育人”,要把全体高校干部、教师的行为修养和道德人格放在第一位,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职工理想信念构筑,强化道德人格养成,打造“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2.做好培训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
教师想要“传道”,自身先要“明道、信道”。想要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要铸牢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使教师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牢固树立这一意识。高校要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干部、教师培训范围,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学习培训,提升高校干部、教师的理论水平。具备合格政治理论素质的教职工,才能够真正成为大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3.积极发挥教师、教辅人员的教育引导作用,着力打造专业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工作队伍
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辅人员的教育引导作用,定期对专兼职辅导员进行培训,强化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生活习惯,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加强课程育人
课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都是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以教学为主线,充分实现课程育人,让“思政课程”能够和“课程思政”相互协同,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1.以“思政课程”为主要平台
在高校众多课程中,“思政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渠道,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平台。高校的“思政课程”同时承担着服务于国家和服务于地方的任务,是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渠道。高校要不断优化“思政课程”,在传统课程基础之上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结合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有侧重地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时,高校可以结合各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特点,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以“课程思政”为有效途径
除“思政课程”外,其他各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也要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做好“课程思政”。教育部于2020年5月强调,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这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独的“思政课程”到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重大改革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无疑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教师要努力探索、深挖出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所蕴含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元素,并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植入”课程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课堂知识的有机融合,真正使专业课、通识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细化管理方法
高校要以铸牢全体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的,以加强群际交流、帮扶困难学生为抓手,做实做细日常管理工作。
1.建立民族互嵌式校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10月发文强调,要推进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应大力建设互嵌式校园,加强各民族学生在课堂教学、宿舍分配、文化社团、实习实践、网络空间等环节的群际接触。通过深入接触,使各民族大学生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对彼此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方面加深认识,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充分交流交融。
2.重点帮扶困难学生
高校要考虑各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对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教师讲学为基础,采取课后答疑、考前串讲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堂知识。也可采用集体自习、同学互助等方式辅助开展助学活动,着力帮助这部分学生补齐文化知识、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短板。对经济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依托助学贷款、特困补助、勤工俭学项目等,为其提供经济帮扶,确保各民族学生都能按时、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蕴含着独特的意义,是新时代我党对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是未来高等教育工作的前进方向,对高校团结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是高校的使命担当。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发挥自身多民族的特色,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快课程体系完善、细化管理方法,真正在大学生群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103/t20210306_517959.html.
[2]中共中央辦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J].中国民族,2019(11):12-13.
[3]孙琳.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以群际接触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与实践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5):13-17.
[4]吕晓丽,张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高校边疆少数民族学生“五个认同”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21(2):96-99,102.
[5]王广利.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历史基础和培育体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4(2):33-39.
[6]拓俊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根深叶茂[N].锡林郭勒日报(汉),2021-05-17(B02).
[7]陈孝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3):15-20.
[8]项梅.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与路径:以福建高校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21,34(2):122-126.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