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银实
[摘 要] 高校韩国语课堂的“课程思政”要从初级韩国语阶段开始实施。初级词汇阶段是学生真正开始学“说”韩国语的最初阶段,教师要在这一阶段恰当地融入思政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之后的中级、高级阶段的“课程思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初级韩国语;词汇教学;汉字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24-0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在高校外国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外国语的过程中难免接触大量他国文化、思想,并受其影响。怎样在为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介绍他国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外文化,对他国文化不盲目尊崇,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已成为外国语专业教师必须攻克的难题。
一、“课程思政”融入初级韩国语词汇教学的意义
韩国流行文化对韩国语学习者的影响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流行音乐、影视剧等流行文化向中国席卷而来,一时掀起了收听、收视热潮,媒体形象地称之为“韩流”。近些年,韩流文化开始出现萧条,但仍有为数不少的韩剧、韩国综艺受到中国观众的追捧。韩国流行文化虽给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盲目追星、盲目尊崇韩国文化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对于有着韩国语基础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不必依赖字幕便可以了解韩国文化、理解韩剧中的人物形象,受韩国流行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培养韩国语专业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韩国语教师要从初级韩国语阶段开始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因素,为之后的中级、高级阶段的“课程思政”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在完成了辅音、元音及拼读法的学习之后便进入学习词汇的阶段。词汇贯穿整个语言学习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级韩国语教学的“课程思政”要从词汇教学入手。初级词汇阶段是学生真正开始学“说”韩国语的最初阶段,教师要在这一阶段恰当地融入思政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课程思政”融入初级韩国语词汇教学的实施策略
词汇教学的策略可分为词汇的展示阶段、运用阶段和巩固阶段。可以得到较理想的思政效果的阶段为词汇的展示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在展示词汇的同时,从中挖掘思政因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以韩国语词汇中的汉字词为例,探讨在初级词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
(一)介绍“汉字词”,挖掘思政因素
如前文所述,初级韩国语教学的“课程思政”要从词汇教学入手,而词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要从介绍“汉字词”开始。
汉语与韩国语之间最重要的纽带是“汉字词”。韩国学者许喆在《〈现代国语使用频度调查1.2〉
》一文中指出,在现代韩国语词汇中,汉字词所占比例高达66.32%,而韩国本国的固有词仅占26.12%。韩国语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思政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汉字词顾名思义是用汉字所造之词。教师要让学生在接触汉字词之前,充分了解韩国语词汇中为何存在大量用中国汉字所造之词,并在此过程中渗透思政因素。在世宗大王创制韩字之前,古代朝鲜半岛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当时,中国在亚洲有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中国的文字——汉字,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朝鲜民众口中虽说着自己的母语,而书面语则使用汉字汉文。汉字及汉语词汇便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大量涌入朝鲜半岛。即使是在世宗创制了韩字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汉字仍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进入19世纪末,朝鲜半岛才开始呼吁使用本国文字来记录本国语言。教师可以在讲述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强调汉字在当时的朝鲜半岛的重要性,在为学生介绍汉字词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字词”,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字词”。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思政因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既不缩小又不夸大汉语对韩国语汉字词的影响,为学生传达正确的信息。在课堂上过于简略地讲述汉语对汉字词的影响,将达不到理想的思政效果。而过分夸大汉语对汉字词的影响,则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大多数学生以为现代韩国语中的汉字词基本上由我国传入,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错误信息使学生在进入中高级阶段,特别是在将汉语翻译成韩国语时,频频出现翻译错误——直接将汉语词语与韩国语汉字词进行一对一翻译。韩国语汉字词与汉语词语并非处在对等的位置,两者间存在诸多“同形异义词”与“异形同义词”。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词汇教学中为学生介绍汉字词的历史,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汉字词进入韩国语的过程,了解汉字词与汉语词汇间存在的不同。
汉字词传入韩国的途径有三种:第一种,在16世纪末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由传教士和中国的优秀士子们共同翻译的“汉译西书”传入亚洲各国,书籍中的例如“地球、热带”等词语也随之传入韩国、日本等国,成为韩国语、日语词汇中的一部分,并沿用至今。第二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的兰学家或明治维新以后的启蒙家、教育家、翻译家为翻译西书所创制的“哲学、科学、个人、常识”等词语通过近代报刊等媒介进入韩国,成为韩国语词汇中的一部分。第三种,有些汉字词是最先产生于汉语,其后传入日語获得新义,在19世纪末又流回汉语并传入韩国语,例如“革命、共和、民主、关系”等词语便是如此。
在上述三种途径中,通过第二、三种途径进入韩国语的汉字词数量居多。换言之,通过日本翻译、加工后进入韩国语的汉字词占大多数。在东亚各国间的词汇交流中,中国和日本分别在不同时期承担了创制、输出新词的角色,而韩国则处于接受、学习的位置。此外,对于日本所创的近代新词,中国采取选择性的接受,而韩国则几乎全盘接受。这便是汉语词汇与韩国语汉字词之间存在一些同形异义与异形同义词的原因。
在这一部分,教师要强调在今后的学习、翻译过程中,切不可盲目地将汉字词与汉语词语进行一对一翻译,且在讲述汉字词历史的同时挖掘其中的思政因素,强调汉字在亚洲各国学习近代文明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失去了在亚洲的绝对主导地位,日本成为亚洲“文明的中心”,开始向汉字文化圈国家输出以西学东渐为背景的近代新知识、新概念。这些近代新知识、新概念以“近代新词”的形式,通过上述第二、三种途径进入了韩国。在这一时期,东方各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努力学习日本创制的新词。这些新词超越了汉语、韩国语、日语等个别语言的框架,成为汉字文化圈共享的媒介物。教师要在肯定日本为翻译西方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强调“如果脱离了汉字,那么,这一翻译、传播过程将无法实现,汉字已成为汉字文化圈各国接受西方文明的唯一选择。”决心脱亚入欧的日本展开“废除汉字”运动,却以失败告终的结局便足以说明这一事实。
此外,在汉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以梁启超为首的中国爱国志士在韩国学习近代文明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1910年以前,韩国主要通过中国文人翻译或撰写的文章来学习近代先进知识,其中梁启超的论著占相当大比重。近代新词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梁启超文章进入韩国并沿用至今,例如“文明”一词便是如此。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汉字词”中的“中国因素”,以“隐性渗透”的方式融入思政因素,切忌将专业课生硬地上成思政课。过多地融入思政因素非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会引起学生反感,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在进行课堂思政的过程中把握好“火候”,做到恰当、巧妙、润物无声。
三、结语
本文以高校初级韩国语词汇教学为例,探讨了在韩国语词汇教学中怎样进行课程思政的问题。汉字词在韩国语词汇中所占比例高达66.32%,学生在学习韩国语的过程中将接触大量汉字词。这一特点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融入思政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要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恰当、巧妙、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因素。
在外語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策略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到个别语言以及个别语言的个别课程。例如,韩国语教学与日语教学融入思政因素的策略要有所不同,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篇章教学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也要有所区别。如何在外国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因素的问题仍需我们探索更有针对性、全面、细致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 200603_462437.html.
[2]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许喆.《现代国语使用频度调查1.2》[J].汉文教育研究,2010(34):221-244.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