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将生态文明建設理论与实践融于思政课,让大学生在生态德育中获得成长,确保思政教育达到相应的德育目标。从理论上阐述了生态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并能较好地实现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实证分析了思政课生态社会实践是生态德育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运用路径。
[关 键 词] 生态德育;融入;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018-02
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融于思政课,形成生态德育模式,让高校学生在生态德育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目标,这需要引起关注。以下就从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这一角度,对生态德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落实立德树人,生态德育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最佳路径就是生态德育。
(一)生态德育具备贯彻立德树人的相应特点
生态德育的特点就是有一定的社会性。它是各社会形态涵盖资本主义社会所共同具备的一种教育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它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该理论知识和实践发展成了全球性的德育实践或者文化,变成了全新的德育教学模式。在发达国家,生态德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掀起了广泛深入的生态教育热潮。在中国高校,生态德育是“大德育”家庭的重要一员,科学借助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探究以及揭露人类思想品德构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当代高校学生展开思政与心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更是其他德育无可替代的,对于大学生道德成长和道德发展,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发挥着重要作用。
阶级性和民族性是生态德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一特性决定了高校生态德育在国内意识形态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环节,构建生态德育模式,通过大学生积极的生态认识、生态体验与生态践行,引发德育主体的认知与道德实践参加主动性,可以有效塑造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和人格,进而有益于高校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并且深刻意识到且解决好多种关系,持续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政治领悟能力,从而勇做新时代的开拓者。
与此同时,通过研究与分析可以了解到,当代高校学生“三观”的构成、思想政治领悟能力的提升、道德品质的提高等并非是一项简单的工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高校教育发展中切实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同时,生态德育与其他德育具有不同的方式与路径,创建生态德育模式,全面贯彻落实思政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原则同样是需要探究的一大重要课题。
(二)思政课教学目标决定生态德育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最佳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必须严格根据社会与文化建设、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挑选出当代高校学生关心以及跟进的热点问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生态德育正是适应了这一目标和要求,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综述,把绿色发展这一基本理念渗入学科、课堂以及大脑中的全新德育模式。
二、生态德育可以充分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针对性
(一)从思政课理论教学来说
全面强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是教学实践中需关注的一大要点,而加强针对性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的不断革新,加强主导性教学内容的教育。并非意识决定生活,当反之为生活决定意识[1]。需要将思政理论课建设为高校学生喜欢且受益无穷的课程[2]。如此一来就需要思想政治课时刻关心关注大学生所关心关注的喜闻乐见的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将改革开放之后的各种新鲜事例统统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之中,优化教学元素,建立一种新的德育范式。
生态问题理应成为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在思政课中,借鉴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强调着重突出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等多种伦理关系,使思政教育教学由注重人与社会关系的教学向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学转变,把德育的说教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增加鲜活的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大学生的习惯培养并增益其知识,教育当代学生应当像对待生命那样对待我们的生态环境,继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发展方式,始终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为构建和谐美丽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从思政课实践教学来说
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建构和模式的选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生态社会实践为生态德育理论在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详细运用,建立思想政治课生态实践体系,挑选“生态”主题实践,也就是思想政治课程生态社会实践。持续探究建立思想政治课生态社会实践模式,运用并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富有针对性地举办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活动,能促使思想政治课变成当代高校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
三、生态德育可以较好地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在思政课中运用生态德育是实现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生态德育是创新教学方法,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思政课做到“八个统一”,其表示,需要始终坚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深入挖掘别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之目的[3]。思想政治课程生态社会实践实际上是生态德育在高校思政政治课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始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的具体表现。
当代外国学者研究道德教育现象的过程中,提出了大量的道德教育理论,同时设置了详细的操作方法,比如说,诺丁斯与麦克菲尔等学者,他们倡导准确引导儿童学会关心与体谅他人,有感情地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等。高校生态德育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安排学生举办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风格独特的生态教育活动。
(二)生态德育是促进当代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增强综合素质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应充分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科学采用参与式和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生态社会实践教学即为最佳范式,思想政治课生态社会实践模式就是在马克思实践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把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实践当成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进行生态调研、生态志愿服务等生态主題活动,积极引导高校学生从课堂走出来,将社会作为课堂,将实践当成教材,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接受历练,努力提升高校学生认知与处理生态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4]。该种实践内涵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十分丰富的,并且主体突出,既契合大学生的实际,又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下,生态德育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其基于人和大自然彼此依存、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观,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爱护自然与生态系统的环保意识、思想觉悟以及道德品质。生态德育的实施,其本质在于培养当代学生的生态观、情感与人格等,是高校实施生态德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对于高校思政教师而言,就需要对生态德育的内涵予以全面把握,并将其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促进生态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构建。不仅如此,还需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指导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态德育理论,以多样化的形式将生态德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还能确保生态德育在高校当中得以贯彻践行。当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业界人士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研究,提出更多可行的理论和方法,为生态德育的进一步深入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4]周翠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成人教育,2014(2):76.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