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相与认知差:基于哲学符号学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微探

2021-12-15 21:26龙呈,陈琳,黄梓晴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50期
关键词:符号学信仰群体

龙呈,陈琳,黄梓晴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党员能否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础,而其根源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透彻理解和有效应用基础上的正向心理情感。而根據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现阶段大学生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解不透彻是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重要诱因,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现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旨在通过哲学符号学理论与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教育路径。

[关    键   词]  哲学符号学;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016-02

信仰是人们对于主义、学说、理论在理解和认同基础上的崇拜和信服,且会自觉地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指导和评价事务的标准。大学生党员的信仰问题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关注,针对其现状学术界开展了较多研究。研究表明:53.08%的学生党员认为当前学校学生党员教育整体不错,但还有待提高。有14.55%的人认为实际效果不大。从研究中也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对是否需要信仰的问题普遍能够持正确观点,但是在实际行为和利益选择时,则不能够有效坚持正确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党员在信仰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丰富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大学生党员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党员能否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础,而其根源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透彻理解和有效应用基础上的正向心理情感。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水平不足导致信仰缺失

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核心在于理想信念教育,而共产党员所坚定的理想信念并非无根之水,其根源是马克思主义。换言之,具有坚定信仰的党员一定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将共产主义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先进分子。但是,大学生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在现阶段却存在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学者穆蕊在其研究中对“大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问题进行了分析,其结论为仅有9%的大学生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有学者对于大学生党员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积极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果显示:13.46%的调查对象仅仅是处于纪律要求才参加党组织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党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迫切性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高校党组织在这方面的工作实效性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王超在《如何强化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一文中指出: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党员差异化的需求关注和人文关怀,导致大学生党员面对教条化的信仰教育较难引起思想的激荡,感受不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另外,还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有36%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学校不太重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理解、不清楚,是直接导致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直接原因。

二、哲学符号学视域下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途径

如上文所论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在于信仰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使用。但是,从理解到使用的过程则伴随着无数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生成和传递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需要经历“情感—理性—情感”的过程。在哲学符号学的视域下,这一过程的基础是“共相”的存在。即在党员群体内存在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语境的“共享意义世界”。每名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会因个人所经历的实践经验而有所不同,而出现一定个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个人意义世界”。每个党员的“个人意义世界”所交汇的“意义默契区域”则是其进行意义交流传递基础的“共相”。

(一)“认知差”的形成

认知是对于意义的感知和理解,而意义之所以可以被感知和理解是因为其具有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可以从事物或者文本流向意识主体,也可以由一个意义主体流向其他意义主体,所有这些意义流动都来自主体感觉道德“认知差”。在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的过程中,使其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个人成长、学习生活等实践的意义是构建的最基本要务。而这一意义的传递则需要高校党组织有计划地在大学生党员群体内建立起认知差。其一,需要在大学生党员群体内进行信仰教育主体的塑造,这一主体应由高年级优秀党员或党组织信任的教师党员组成。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和大学生党员进行长期的共同学习生活,让其感受到自身与优秀的落差,让其找到自身成长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进而提高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迫切感,并在共同的实践中通过感受、模仿、交流等渠道实现意义的传递。其二,需要着力加强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文本作为意义的重要载体,是认知差中动力的源头。高校应从阅读氛围的营造、师资力量的配比、阅读书目的选择、学以致用的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读原著、学原理,感受意义传递的“势能”和自身所处的“认知低位”,进而为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共相”的构造

所谓通过“共相”构造的渠道进行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就是在党员群体内形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享意义世界”。在大学生党员群体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被所有成员所认同的,这也是大学生党员能够被称之为一个群体的依据,因为他们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实践意义世界,马克思主义作为这一群体共同认定的意义,其普遍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正如胡塞尔指出的:“我是在我之中经验并认识其他人的,他在我之中构造出来。”但是,由于大学生党员入党时间普遍较短,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低,因此虽然能够认同该意义,但是却缺乏与群体内其他成员有效共享意义的渠道。因此,高校党组织除加强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之外,还需要在大学生党员日常管理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创新性地让其能够尽可能多地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对比和移情等方式,将“他人之心”置于“我心”之中,让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客观真理”扎根在大学生党员这一意义群体之中,进而有效地促进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稳固。

参考文献:

[1]叶稳安,周智美.广州学生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岭南学刊,2014(2).

[2]赵录贵.广西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4(19).

[3]秦婷.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

[4]杨丽霞.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应加强经典著作学习[J].学理论,2020(4).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符号学信仰群体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信仰
漫画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我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