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倩 刘清 李霞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治疗的焦虑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心理现状。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抑郁、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焦虑症患者不良情绪。
关键词:焦虑症;心理护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
焦虑症是临床典型的心理疾病,病程长,发病率持续增长,且会诱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大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不利于临床治疗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还需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治疗依从性。对此,本研究提出心理护理干预方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焦虑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平均(55.64±2.28)岁。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1~77岁,平均(54.21±2.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
(1)惊恐发作时心理护理。创设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指导患者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鼓励参与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身心愉悦状态下避免恐慌发作;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心倾听,亲切地与患者进行交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尽量简单扼要地解释与指導;鼓励患者回忆或及时报告恐慌发作,共同探讨恐慌发作和相关不良情绪的有效应对方法;强调患者独特的优势,鼓励其敢于应对恐慌发作,并尝试独立处理;当患者有效应对时,护士应积极予以表扬与鼓励;尊重患者,给患者保留一定的活动空间及隐私;遵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间歇期指导患者掌握放松技巧,参与反馈疗法,重燃治愈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工作。
(2)广泛性焦虑的心理护理。注重安全管理,密切留意患者,避免出现自杀情况;积极鼓励患者参与愉悦、简单的活动,尽量缩短白天睡眠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如参加小组活动,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真实描述自己的焦虑情绪,共同讨论如何应对焦虑,获取患者家属及社会的支持;亲切地同患者交流,简单扼要地提出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鼓励患者采取可接受、可控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愤怒与兴奋,如哭泣、沟通、来回走动等;一旦患者出现不适感,护士应陪伴作用,指导如何放松,并同医生协商反馈治疗计划,及时向患者表明治愈希望;当患者抱怨不适时,护士应用心倾听,酌情予以按摩、泡脚等处理方式,缓解患者焦虑。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HAMD-17共17个条目,每个条目为0~4分5级评分法,总分0~68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抑郁情绪越严重;HAMA量表主要设计了14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取0~4分5级评分法,总分0~56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焦虑程度越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焦虑症位居七大类精神障碍疾病榜首,患病率为7.57%。如何有效治疗与护理是精神科重点思考的问题。心理护理主要结合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采取相关的手段,为患者提供心理调整、心理支持以及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服务,同时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患病的真实原因,并结合其需求予以针对性帮助,减轻不良情绪和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心理护理的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汪海丽.心理护理干预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