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孙星
摘要:目的:探究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以及风险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50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血透室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护理差错率为4.0%、投诉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28.0%、24.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风险,从根本上消除护理风险因子,降低血透室安全隐患,促进生活质量提升。
关键词:血透室;风险管理对策;护理风险因素
血透室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疾病治疗场所,其临床护理质量水平与治疗安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医院血透室的护理过程中,可有效提高风险控制效果,提前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和预防[1]。本研究分析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以及风险管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行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9~60岁,平均年龄(36.2±2.2)岁。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5.5±2.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案,主要由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血透室的治疗流程和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各类问题,做好治疗相关准备。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操作:(1)创造良好环境:治疗前,护理人员需将血透室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均调整至舒适范围,并定期消毒杀菌,做好开窗通风处理,尽可能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血透室环境。(2)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护理人员定期接受展业培训,接受与血液透析相关的知识培训和专业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机制后才能够继续上岗工作。(3)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成立护理风险控制小组,小组成员收集当前已经发生的不良事件,并分析潜在的各种风險,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风险控制方案,护理人员在血透室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处理,确保患者的透析治疗安全性。(4)培养护理人员沟通能力: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工作中,需全程贯彻人文关怀理念,尽可能以亲切、平和的语气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解答患者各类问题,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进行分析,拉近与患者间的问题,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透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投诉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护理差错率为4.0%、投诉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28.0%、24.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导致血透室护理风险产生的因素包括: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弱、护患缺乏沟通、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操作能力较差等,这些原因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增加,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血透室的护理过程,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接受培训,不断累积新的理论知识,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其次完善血透室管理制度,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按照规范制度对患者进行服务,以优质、亲切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最重要的是做好风险事件的预防,制定出良好解决对策,尽可能从根本上避免事件发生,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2]。
综上所述,加强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风险,从根本上消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降低血透室安全隐患发生情况,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值得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欣.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对策[J].家庭医药,2019(11):337.
[2]张巍,邱金梅,田文杰,等.血透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以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9):12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