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林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4)
粮食安全问题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针对粮食安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思想原则。2020 年7 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非常复杂,必须持久面对变化的形势。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双循环战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国内大循环是总体经济的设计方案,关系农业生产,会长期影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格局[1]。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2020 年全球饥饿人数大幅增加。2020 年将新增1.3 亿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 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联合国的研究报告发出预警,2020 年共有25 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 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系统科学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2004—2015 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2 年实现了“十二连增”。2016 年结束12 年连续增长的状况,2016 年比2015 年产量减少了8%,2018 年之后我国粮食产量开始增加。当前中国小麦库存约5 000 万t,稻谷达到1.4 亿t[2],我国口粮充足。近几年,我国三大主粮小麦、稻谷和玉米基本实现供需平衡。
近年来,由于我国粮食的生产链条监管不健全,需要健全监管机制。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片面追求产量,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发生粮食质量问题。
(2)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污染土地,使得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影响粮食质量。
(3)粮食收购、烘干、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由于保管不力或加工不当,不符合粮食质量安全标准或食品卫生标准。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均可耕地面积仅有0.07 hm2。近年由于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增加、实行退耕还林等,耕地面积由1998 年的1.26 亿hm2减少到2003 年的1.23 亿hm2。从2004 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一号文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但随着我国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粮食进口市场方面,我国大米进口集中于东南亚地区,2007—2010 年我国大米的主要进口市场是泰国[3],大豆进口集中于美洲地区,进口市场比较集中。
农业机械化是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我国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高水平建设,2020 年4 月我国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是63.82%,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对比美国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还有很大差距。现代化的农机数字化程度很高,除了一些必须由人工操作的劳动环节,大部分环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远程管理作业,例如北斗导航系统、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智能虫情测报灯等。
农业技术进步能够带来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加快了农业产业创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能够让技术在更大的市场中流动起来[4]。
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重要手段。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主粮单产仍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应加快推进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推进中低质量产田改造。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低,以前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部分老化失修,需要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田产能。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高土壤养分,粮食保障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转变。要加快粮食种业的发展,加强种子基地建设,投入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研究出优良的种子,提高单产水平。
由于粮食的价格机制导致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并不高,造成了一些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不高。可从以下4 个方面采取措施。①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②调节粮食价格机制,重视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粮食收购机制,用粮食收购价格、粮食期货价格机制引导农民种粮,通过粮食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政策引导,优化种植结构,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④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建立农业补偿和保险机制。
2020 年我国已经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建设中,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村有很多闲置资源缺少产权交易的平台,这就需要政府加快农村产业投资平台建设,例如通过土地流转政策,盘活农村闲置的土地资源。农业产业投资平台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建设,也有利于引导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和绿色农业转型。
4.6.1 加强农用地土壤保护
农用地土壤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基础,污染物可以通过干沉降、湿沉降及填埋等方式污染农田土壤。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用土壤污染问题,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及污染修复等措施,使农田土壤污染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耕地周边工矿污染源得到了大力整治,总体上全国农田土壤状况比较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106 万hm2。污染地块用地的准入管理机制逐渐形成,例如浙江省推进了农田重金属治理试点工作,有效管控了工业与农业污染源。基于各种管控方式,我国发展了全过程保障农产品安全的生产技术。
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以从以下角度加强保护。①树立“山、水、林、湖、田、草”共同体理念,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农用地土壤。②建立农田土壤环境信息平台,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利用大数据技术掌握农用地污染数据,精准评价、精准治理。③提倡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绿色农业,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健全耕地分类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制度,重视农田土壤的保护。农用地土壤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基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田水利。
4.6.2 推进保护性耕地建设
土地长期裸露,受到严重的土壤风蚀,如我国东北黑土地和北方很多地方农业土地就有风蚀、水蚀等问题,对此,相关部门提出了保护措施。例如东北梨树县通过秸秆还田来恢复土地、保护土地。把秸秆覆盖在收获后的土地上,有效减少土壤流失、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有机质。2020 年,农业农村部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 年)》,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能够遏制东北黑土地的风蚀退化,提升耕地地力。这就是“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就是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保护粮食安全。
4.7.1 重视内循环安全建设
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投资平台,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合作。强化农业金融保障,实现双轮驱动。运用好新《土地管理法》,推进合村并居和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有利于整合土地,提升农业规模效应。
4.7.2 加强外循环安全建设
重视农业国外投资,促进农业跨国种植。要重视国际之间的合作,为国内居民提供实惠的农产品和食品[5]。农业跨国种植是农业“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通过投资国外农业,保障国内粮食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的要求,统筹运用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手段和市场的机制,加快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双循环的经济背景下,充分发挥管理机制、调控机制,保护我国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