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1-12-15 08:23:10孙木光北大荒集团八五一农场有限公司
黑龙江粮食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

□ 孙木光(北大荒集团八五一〇农场有限公司)

近年来,八五一〇农场有限公司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垦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职工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精准发力调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进步,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发展新动能,推动农场有限公司经济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一)调整产品结构,突出“优”字

1、调优种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稳定产能、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种植结构,坚持绿色特色发展,推进粮经饲结合,实行产加销联动。水稻突出价值链,由“种的好”向“卖的好”转变,玉米突出产业链,在加强仓储物流、精深加工基础上,重点抓大垄双行、“三减”、深松整地、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的推广,提高单产,同时扩大粘玉米、青贮玉米面积,实现“以特增收”;大豆突出价值链和产业链并重,依托非转基因优势,扩大优质食用大豆面积。

2、调精品种结构。综合积温区划、土壤状况、生产条件等因素选择作物品种,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明确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水稻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努力增加食味值高、长粒型、粘稻、黑稻、富硒稻等特色稻和专用品种的生产订单。玉米按照生态区划选择品种,以早熟品种为主,合理搭配中熟品种,禁止越区种植。加快推广青贮饲用玉米、鲜食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等品种。在粒型选择上,选择半硬粒型且穗腐病较轻的品种。大豆种植以高蛋白、高油脂和双高等品种为主。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域特色,积极推进小粒豆、红小豆、黑大豆、芸豆、高粱等杂豆杂粮专品种的订单生产。畜牧业以澳洲奶牛、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白鹅和白羽鸡为主要品种。林业以平欧榛子、黑木耳、林下参、黄芪等优势特色品种为主。推进种、养、林规模化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

3、调强现代畜牧业。以提升发展质量为目标,以“两牛一猪一禽一鱼”为重点,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和落实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规模奶牛场实施“12吨奶”工程。推进乳肉兼用牛改良进程,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培育鹅、白羽鸡、大白鱼等产业。建设优质饲料生产基地,促进粮食饲草过腹转化增值增效。

4、调壮现代林业。以原生态林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棚室经济、苗木经济等“四型经济”模式。突出抓好林果经济,并把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优势。扩大中草药、林禽及野生动物等林下经济发展规模。积极推进林业碳汇资源开发建设,实现林业资源转化。

(二)调整生产方式,突出“绿”字

1、实施农业“三减”行动。加强农业“三减”实用技术的探索和实践,抓好水稻侧深施肥、旱田分层施肥,抓好精准施药设备应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积极采取水稻侧深施肥、缓控释肥应用、有机肥使用、生物肥(菌)应用、生物农药替代、智能喷雾控制系统等技术措施,到2025年实现农业“三减”示范面积达90%。

2、推进农业环境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搞好农药残液、包装物回收集中处理,严控长残效农药的施用,开展废旧农膜回收,控制白色污染。加强秸秆还田配套技术研究,加大秸秆禁烧和秸秆还田力度,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大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投入,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3、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落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旱作种植实行区域化布局,坚持统一轮作、统一作业标准,推行“一地一作”、“一地一品”,杜绝“花花田”。旱田全面推行玉豆(经)玉等科学轮作制度,力争实现“玉不连三、豆不重迎”,促进用地养地相结合,构建合理轮作体系。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加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建后的运行管护工作。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持续加强造林绿化投入,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加大防火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加强扑火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森林法》、《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资源等违法行为。

(三)调整产业体系,突出“融”字

1、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以养带种”、“以加带种”、“以游带种”等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镇。加强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推进农业旅游发展。挖掘农业休闲体验功能,增强农业的供给活力,把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带等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度假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各类资源优势,创办特色民宿、农家乐和林家乐,丰富特色农产品、休闲食品、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把农产品变礼品,增加职工的经营性收入;把民房变客房,增加职工的财产性收入;把农区变景区,扩大就业容量,增加职工的工资性收入。打造农业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积极开展休闲采摘、农事体验、摄影采风、自行车邀请赛、中小学生夏令营等系列活动,努力构建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和康养等融合发展新格局。

3、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深化营销体制变革,创新营销手段,与拼多多、淘宝等平台合作创建了网上商城,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同时,与顺丰、百世等快递合作,缩短配货时间,争取降低物流成本,使销售利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借鉴网络直播销售成功案例,成立专业营销团队,采取直播形式进行销售产品。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开展视频宣传、直播带货等活动,加快产品引流,提高销售量。

二、着力构建四种农业业态

(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大力推进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着力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施“优质米工程”,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监管和农产品质量追溯。鼓励农场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着力加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登记工作,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工作。建立实施完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和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努力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到2025年,大型播种机智能导航、种肥实时监视、大中型喷雾机智能控制和大型耕整机械智能监控实现全覆盖。

(三)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的思想和方式,引入品牌营销模式和人才,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合协作,整合现有优势产品和已有知名品牌,促进品牌集中化。通过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进“当壁镇品牌”的农产品向中高端市场迈进。

三、强化五项保障措施

(一)强化科技保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提升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切实把做好各项试验示范项目作为破解当前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的突破口,充分认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推广水稻侧深施肥、大豆精准栽培、秸秆还田、节水控制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收获等先进技术。深入开展水稻旱作、水稻旱平垄作双侧双深、水稻超早钵育机插、水稻振捣提浆、农牧共生模式(“鸭稻”、“蟹稻”和“鹅玉”)、玉米间种蘑菇等试验示范项目。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降耗、绿色高效、提质增效等技术路径。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

2、坚持应用优良品种。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展示与示范工作,加快新品种更新更换,杜绝盲从、乱引、越区种植等现象。提高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种子质量标准化供种率,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

3、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积极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互联网+销售”、远程病虫害诊断、智慧气象服务等技术的应用,实现环境精确监控和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精量控制,拓宽绿色优质农产品营销渠道,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4、加强主体培训工作。重点围绕种植户、农技人员提升技能,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农场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继续抓好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开展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工程试点。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

(二)强化基础保障,巩固提升粮食产能

1、加强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质量。积极争取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等项目资金。

2、加强农机装备建设。继续争取和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水稻侧深施肥、大豆精播、保护性耕作、钵苗机插、秸秆处理、低温烘干、大马力深松、飞机防控等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为重点,加大农机更新投入,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草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强化服务保障,提升经营管理效能

1、努力培育综合高效的经营性服务组织。整合服务资源,加快发展要素优化组合、利益联结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利用自身资本与技术优势,成立农业专业服务公司,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程服务。注重引导、规范和提升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的经营性服务组织。

2、不断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保鲜、物流、销售、生态循环农业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开拓市场预测、信息传递、农产品开发推介、人才咨询管理等新领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基础性工程,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完善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多角度、多领域、多范围的公益性服务实现形式,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质量、扩大规模、发挥作用。

(四)强化营销保障,提高农产品销售能力

1、发展多元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开展公平竞争,活跃粮食流通。培育放心粮油产品,发展放心粮油生产企业,构建放心粮油销售网络,建立质量检测体系,全方位推动放心粮油工程。

2、加强粮食产销合作。积极支持和鼓励域内粮食经营企业采取购销贸易、委托收购、租赁经营、订单经营和“互联网+”等手段,大力发展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进一步加强与主销区开展粮食产销合作。鼓励粮食企业在主销区粮食市场经销粮食,建立集收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粮食经营企业。指导企业诚信经商、规范履约,营造良好合作环境。

3、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建立农产品电商基地,积极发展网络分销业务,推动一批标准化较高的农产品进行网上大宗商品交易,开辟多层次的网上销售渠道。鼓励企业依托“互联网+”,积极整合农场优势产品,开发设计适合电商销售的包装和产品,并规范产品二维码识别系统,靠品质拓展市场。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展会,借助国内外展销平台,推进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预定、私人农场定制等营销合作。

(五)强化体制保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要始终坚持统分结合、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始终把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农场土地承包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制度。积极探索规模田市场化运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动员各领域能人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体(组)等经营组织形式。坚持自愿联合、自主兴办、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规范各类现有的合作社,形成“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对农机、畜牧、加工、农业服务类合作社要加大政策扶持,搭建好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合作社队伍建设,抓好相关法律法规、合作经济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培训。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