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柱 王栋一 叶素念
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的科研任务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的特点,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科研单位获得的财政拨款也不断增加,相应拥有的固定资产数量也日益增长,因此,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实质上是对公共财政资源如何实现有效配置。预算绩效是指在预算业务流程中融入绩效信息,旨在利用其推动预算资金有效利用,分析支出与公共服务效益对应关系。基于预算绩效视角下的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就是在预算绩效原则指导下,注重资金的投入和产出,健全和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对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全过程强化绩效理念,注重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主要还是实行分类归口管理,如财务部门统一进行财务核算和监督,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进行资产日常管理和监督,科研业务部门具体占有和使用资产,这样容易使得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账务处理、职能管理与专业管理脱节,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容易出现权责不清的无序状态。
资产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和能力,关系着资产效益有效发挥,资产效益的发挥程度,关系到农业科研单位成果的产出。当前资产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员结构不合理,部分单位缺乏专职的资产管理人员,且专业能力相对缺乏,针对资产人员的考评制度不健全等。
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付,而目前预算编制侧重强调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关注更多的是增量,较少对固定资产存量加以考量,固定资产预算内容不够细化,约束力不强,容易导致设备出现重复购置、后续维修保养不到位、闲置浪费等现象,造成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问题出现。
农业科研单位不同科学试验工作有一定的共性,所依赖的科研仪器设备也有部分重合,因此,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制,能够极大节约资产购置成本。但是部分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及部门之间沟通缺乏,未能实现仪器设备共享,导致部分仪器设备闲置浪费,重复购买又进一步消耗财政资金。部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维护费用较高,并且大部分设备都没有专项运行维护经费,导致一些大型设备出现故障后得不到及时修复,降低了使用效率。
随着农业科研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存量不断增加,经济事项也日趋复杂。但是,受现有管理方式和手段制约,加上农业科研活动的特殊性,部分资产分散在偏远基地和田间地头,使得资产管理等部门难以及时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目前对固定资产监控主要以静态监控为主,对资产后续使用、处置等环节缺乏动态监控机制。
农业科研单位将预算绩效与固定资产管理相结合,将预算绩效贯穿资产管理全过程,有利于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管理流程,促进资产管理工作持续优化改进。在资产购置阶段,以绩效目标分析需求,有利于优化资产配置;在资产使用阶段,以绩效评价为约束,有利于减少资产浪费及闲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能够更好地支撑科学实验,有利于促进农业科研事业发展。
将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相结合,将绩效理念贯穿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构建一个以资产管理有队伍、资产配置有预算、资产使用有效率、资产处置有程序、过程管理有控制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监控为保障、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评价结果应用为重点的全过程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这里以A研究所为例作具体说明。
经过多年实践,A研究所在资产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从法定代表人—分管所领导—研究所资产管理人员—科研团队管理人员的四级管理队伍,对应研究所层面和科研团队层面资产管理,研究所制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了不同岗位人员职责权限。法定代表人对整个研究所资产管理工作负总责,分管所领导负管理责任,财务资产处是负责所属各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机构,内设资产管理专门岗位,负责全所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工作并负责审核把关;各科研团队建立财务助理制度,对其占有、使用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科研团队负责人负资产管理直接责任。日常工作中,资产管理队伍能够按照制度要求,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开展资产管理工作,做到家底清楚,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A研究所高度重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依托现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财务预算报销系统进行动态管理。资产配置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批复预算配置。各管理部门和科研团队根据当年资产存量情况编制下一年度资产配置预算,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资产处按分工分别就现有资产存量、资产配置与项目相关性、资产配置标准和经费管理要求审核把关,努力做到不重复、不超标配置资产。预算一经批复即由专人录入到研究所财务预算报销系统。科研团队在购置资产时首先在系统中提出申请,经部门负责人、国有资产管理员、分管所领导等批准后才能进行购置。
资产使用效率高低是能否发挥对科技创新服务和支撑作用的关键因素。A研究所对不同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对通用办公设备和小型仪器设备进行分散管理,由设备使用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平台,对高精尖大型仪器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等技术平台进行分类,相同类别集中放置在开放实验室。近年来,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累计为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3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20万份次,实现共享平台对外服务率达到60%,有效提高了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国有资产处置是调整资产结构配置、实现资产有序合理流动的重要方式。A研究所严格规定了资产处置程序,明确了对于不能发挥经济效益的资产要及时进行处置,按照资产使用部门申请—资产管理部门审核—资产处置小组出具处置意见—所领导班子形成决议—上报上级部门备案或批复—报产权交易平台拍卖的程序进行,并及时将处置收入上缴国库,防止处置环节国有资产流失。
资产管理配置、使用和处置等环节都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确保不同岗位相关人员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在配置环节,设备申购人、审批人和验收人要相互分离;在使用环节,研究所定期组织科研团队进行资产盘点,确保账实相符;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定期对账,保证账账相符;在处置环节,研究所集中统一进行处置,通过产权交易机构进行,确保处置过程公开、透明、规范。
预算绩效视角下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绩效管理和日常管理相结合,辅之以相关配套制度改革,通过部门间相互作用和支持,最终实现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目标。具体管理流程分为五个步骤:需求分析—绩效目标设定—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固定资产预算执行—绩效评价。
资产需求部门提出购置申请后,单位内部应成立资产评价小组,对该需求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依据单位内部具体情况,结合共享平台,判断是否可以通过内部调剂或设备共享满足需求。此外,资产评价小组可以结合科研活动实际情况对资产需求的优先顺序提出建议。
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资产类别和属性,结合实际服务需求,制定合理的绩效目标。如科研仪器类可预计其投入产出率、使用寿命、利用效率、设备共享率等;房屋建筑物可评估其保值增值率。
在预算编制阶段,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牵头对期初资产存量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结合固定资产使用部门需求和资产配置标准,提出资产配置和增量预算方案,报预算牵头部门。预算牵头部门根据其提供的资产预算方案,结合资产评价小组出具的资产购置优先顺序意见,合理安排资产支出。结合单位整体资金安排,细化资产预算编制,要求资产预算不仅反映资金状况,还应全面反映资产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审并上报。
预算批复后,预算部门应及时将列入正式预算的资产信息反馈给资产管理部门。在预算执行阶段,资产使用部门应严格按正式预算批复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并将履行采购、资金拨付手续后形成的资产信息及时传递给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根据资产预算及资产使用部门提供的信息,及时登记资产卡片,并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登记资产增减变化数据。同时,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进行资产账务处理,确保账实相符。资产管理部门还应负责预算执行情况跟踪,包括采购计划安排、资产配置、使用、维护、报废以及资产清查等工作。
绩效评价应由专门的绩效评价小组负责或确定相应的牵头部门具体负责。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从资产使用时间(设备寿命、平均使用时间、预计尚可使用年限等)、资产管理质量(是否严格执行资产预算、购置是否经济合理、账实是否相符、资产保值增值率、维修保养情况、资产处置收入、资产清查盘点等)及资产利用效率(支撑实验次数、设备共享率、支持科研成果数量)这三个维度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对资产购置、使用、维修保养等全过程进行分析,结合期初目标设定情况,评价其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固定资产管理以及使用部门等。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及时梳理问题,优化工作流程,将固定资产静态管理转化为动态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基于预算绩效视角下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将绩效理念和管理方法融入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中,以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对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