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其展望

2021-12-15 08:23张国治魏珞宇葛一洪施国中
中国沼气 2021年4期
关键词:无害化垃圾处理垃圾

张国治, 魏珞宇, 葛一洪, 施国中

(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成都 610041)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生活在乡、镇、村、屯的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1]。在欧美以及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他们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对村镇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到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及利用体系中,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我国在上个世纪里,环保部门多偏重于对城市和工业污染的治理与防控,而农业部门则更关注于农业生产本身,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缺少统一的部署,使得农村生活废弃物长期处于放任自流、无人管理的状态,“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3],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每年上亿吨生活垃圾的无序丢弃或露天堆放,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破坏自然景观,而且传播疾病,损害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2],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后,农村环境问题逐渐开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为解决类似“垃圾围村”这样困扰农村环境多年的“顽疾”,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举措,经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本文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特性、处理模式及处理技术等几方面出发,论述了当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及其处理技术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利用提供参考。

1 农村生活垃圾的特性

1.1 产生量

和城市生活垃圾比较起来,我国农村生活垃圾长期以来受到的关注极少,因此,到目前为止,有关其产生量的数据资料还不是非常准确、完善[4],现有的部分资料来源于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发布的调查、统计数据,如:《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环发﹝2007﹞192号)中,显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量大约为2.8亿吨;2007年,卫生部联合全国爱卫会对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开展调查,共调查了全国657个县的6590个村,得出农村生活垃圾人均日产量为0.9 kg,据此估算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量约3亿吨[5]。除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外,还有许多科研单位的相关团队和人员通过实地调研和入户问卷等方式,获得了一定量的基础数据后,对全国农村生活垃圾的年产量进行了估算,如:李颖、许少华报道的2000年1.4亿吨[6]; Huang[7]等报道的2010年2.3亿吨,韩智勇[8]等报道的2014年1.48亿吨等。也有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对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人均日产量进行了估测,如王俊起[9]等人通过对全国6个省(市)的调研,估算出2003年全国农村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为1.34 kg;姚伟、曲晓光[10]等在2009年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项目村的村干部进行调查,并按照统计局的分类方法,将我国农村分为东、西、中、东北部地区,其各个地区农村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分别为0.96 kg,0.88 kg,0.77 kg,0.81 kg,统计起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人均日产量约为0.86 kg;黄开兴[11]等人通过对全国7省20县40乡123个村的调研,估算出2010年我国农村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约为0.95 kg;韩智勇[8]等人在2012~2016年间,通过对西部6个省的现场调查并结合25个省的文献统计,得出我国农村的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约0.65 kg。以上这些数据来源大多是依据一定规模的抽样调查或部分项目示范点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而成,综合这些资料和数据可看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人均日产量介于0.5 kg~1.0 kg之间,且不同地区的产生量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与几方面的因素相关,首先是与地域相关,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人均日产量呈现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北方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产生量最高,西南和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产生量最低的特点[14-15]。其次,随时间、季节的变化,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会有所不同,一般的,冬季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最高,春季次之,夏季、秋季相差不大,从一年内的生活垃圾产量变化来看,人均产量最高是在10~12月份[2]。另外,从一系列调研和统计数据还可看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人均日产量和年产量在总体上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2]。

1.2 组成

农村生活垃圾在组成上主要包括:有机垃圾(剩菜、剩饭、果皮、菜叶、秸秆、草木等)、无机垃圾(灰土、炉渣、废旧陶瓷等)、可回收垃圾(橡塑、废纸类、织物、玻璃、金属等)和有害垃圾(废灯管、废电池、农药化肥包装物、过期药品等)等4大类成分[2],其中,以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两大类组分含量最多。与城市生活垃圾相似,农村生活垃圾在组成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首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情况、生活习惯、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燃料结构、生活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了各地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在组分方面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如北方许多农村地区燃料结构以煤炭为主,因而其生活垃圾中渣土含量较高[13],据调查,辽宁省农村生活垃圾中无机成分含量最高可达78%以上,而黑龙江省也超过50%;而南方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中则以有机垃圾为主,如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中有机垃圾含量可达到70%以上,广东省、江苏省以及海南省农村生活垃圾中的有机垃圾含量也普遍超过50%[2]。其次,经济收入水平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也有一定的影响,即使是处于同一省份,但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也会造成生活垃圾组分的差异,如金华地区在浙江省内人均收入最低,该地区农村生活垃圾中无机物含量达到50%以上,居全省最高,而同样经济欠发达的丽水和衢州地区,其农村生活垃圾中的无机物含量也位居全省前列,这表明农村生活垃圾中无机物含量与农村人均收入基本成负相关;相反的,农村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含量与人均收入基本成正相关,如人均收入较高的杭州农村,其生活垃圾中有机类占比超过45%,而上海农村生活垃圾中的有机成分更是达到50%以上[8],这表明消费水平高对有机垃圾的产生具有增量效应。第三,能源结构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也有明显影响,如广东地区农村以电和液化气等燃料为主要能源,因此其生活垃圾中灰渣含量较低;而四川省和黑龙江省的农村地区,生活燃料是以原煤为主,因此其生活垃圾中的灰渣类含量都较高;最后,随季节的变化,农村生活垃圾的组分也会有所不同,一般的一年内的第四季度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的含量最高,其原因主要是这个时期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农作物根茎等残余物大量产生,使得此时段有机垃圾的产量增加;另外,我国的农历春节通常在2月份,这个月剩饭菜、果皮等厨余类垃圾的含量会大大增加,此外废塑料(食品包装袋为主)的含量也会大幅度增加[2]。

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低下,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加之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将垃圾中的厨余物用作饲料或还田利用、有价废品被回收,故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4],因此,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未被重视,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或部门,生活垃圾普遍都采用随意丢弃或就地简易填埋处理。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以来[14],政府部门的环境整治工作开始呈现出逐年加强的趋势,这促使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建立环保基础设施,且设施的整体运营水平也逐年得到提升,但和城市生活垃圾比较起来,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处理状况仍有很大的差距,如:据《2016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只有50.24%的村庄开展了村庄整治,62.2%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各省(区、市)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比例为22.1%~98.0%,其中镇生活垃圾处理率83.85%,无害化率44.99%,乡生活垃圾处理率63.95%,无害化率15.82%[1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率明显低于市(97.95%)、县(89.66%)一级的处理率[17]。为扭转环保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这种现象,国家从“十三五”开始提出了“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设目标,特别是十九大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拉开了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的序幕,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工作得到了极大地重视和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相关政策及文件,部分主要相关政策见表1。

表1 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相关政策汇总表

这些政策、文件及行动方案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对新时期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规范及推进作用,使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据农业农村部的资料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先后动员近3亿人次参加村庄清洁行动春节、春季、夏季和秋冬战役,全国90%以上村已经参与了行动,目前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84%以上的行政村,86%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完成整治,绝大部分村庄的人居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到2020年底,全国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处置。

3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间农村的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村庄的规模、布局及聚集程度、经济水平、道路交通条件、风俗习惯、居住方式等自然、经济及社会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在处置生活垃圾时所采用的方式上不尽相同[18],总的来看,现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 就地就近集中处理模式、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分散式家庭处理模式和分散+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1,19]。

3.1 就地就近集中处理模式

所谓的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就近集中处理模式是指采用“村收集、村处理”的方式,把一个或多个村庄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式收集,在当地建立合适的处理设施如厌氧消化、堆肥、填埋等,对集中收集的生活垃圾进行统一处理。该模式适用于距离城镇垃圾集中处理点太远、交通不便、规模较大或几个村落毗邻而居的农村地区。在这种处理模式里,有机垃圾可以采用简易堆肥或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处理,而其它的垃圾可以采用焚烧、简易填埋等单一或几种方式组合进行处理。该模式的优点是初期投资和后期运行费用低、运输费用少;可根据当地村落条件建立合适的处理设施,处理工艺技术操作简单、易于管理。其缺点是简易堆肥、填埋技术均易产生二次污染。

3.2 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

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是指把农村地区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到县级以上的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进行统一集中化的处理。通过采用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已有的垃圾处理设施、设备,从而节约资源和成本。该模式适用于离城镇地区距离较近(<20 km)、道路交通发达的近郊村落以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村庄。其优点是城镇生活污染处理系统技术成熟,通常采用的大型处理工艺及设备效果好且稳定,不需要在当地建立额外的处理设施,土地资源占用少;而其缺点是生活垃圾运输成本较高,通常可达全部处理成本的60%,甚至更高。由于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起到节约土地资源的效果,因此,目前在我国东部地区以及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采用[20],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3 分散式家庭处理模式

农村生活垃圾分散式家庭处理模式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将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其中的可回收垃圾经分拣后进行综合利用或送到回收站再利用,有机垃圾进行堆肥或沼气发酵,建筑垃圾及灰石渣土可作为农村小路的铺设,其余垃圾就地做简易填埋处理。该模式适用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农村,由于村落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水平不高而环境容量较大,因此垃圾产生量小且组成相对简单,村落自行消化即可解决生活垃圾的问题,但该模式要求村民应具有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分散式处理模式具有体积小的优点,所以几乎所有家庭都能自己进行,然而,由于垃圾并未经过无害化处理,所以当堆肥时间较长或难以确保其质量时,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问题,从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3.4 分散+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

分散+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组合式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生活垃圾在“户分类”的基础上,将分类后的有机垃圾通过就近就地采用堆肥或沼气发酵等方式处理,其余的垃圾通过“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到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一并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模式是近几年在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群众性的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农村地区(如浙江诸暨)兴起的一种优化型技术模式,通过采用这种组合型模式,一方面可以实现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明显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将有机垃圾就地进行处理,可极大地减少转运环节中产生二次污染的风险。

4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生活垃圾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将垃圾迅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加以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有填埋、堆肥、焚烧等。

4.1 填埋法

填埋法包括简易填埋和卫生填埋。简易填埋是早些年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沿用的一种粗放型垃圾处理方式,其特征是基本没有工程措施,或仅有部分工程措施,这种简易的垃圾填埋场(点)大多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目前采用简易填埋技术的地区越来越少,许多已有的简易填埋场(点)也开始逐步被改造或淘汰。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成熟,卫生填埋成为了农村生活垃圾最重要的主流技术和最终处置方式[4]。和简易填埋技术相比,卫生填埋的最大特点是采取了如底部防渗、沼气导排、渗滤液处理、严格覆盖、压实处理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以防止垃圾中污染物质的迁移和扩散,避免垃圾降解产生的渗滤液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还可以实现沼气的收集利用,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卫生填埋技术可以分为厌氧、好氧和准好氧3种类型,其中厌氧填埋是目前国内采用最多的形式,其优点是处理成本低、技术简单、适应性强。近些年通过技术改良,还衍化出了一些新的填埋技术,如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等。总的来说,填埋技术具有工艺和操作简单,投资和运行费用少,处理适应性强等优点,该技术可适宜于各种类型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尤其适用于土地资源丰富、低廉,水文地质条件适合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但卫生填埋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卫生填埋场占地面积都较大,使得目前在很多地区新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越来越难;其次,垃圾填埋处理的周期通常都很长,其产生的渗滤液、温室气体和异味等副产物的污染负荷较高,处理难度大,极易引发二次污染[21]。

卫生填埋技术曾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据统计,至2015年底,国内采用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的比例达到近66%[2]。但近年来,由于填埋场选址越来越困难。填埋成本不断增加,我国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进入到了瓶颈期,发展速度逐步下降,其在生活垃圾处理总量中的占比逐渐减少,根据国家十三五建设规划,到2020年末,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的总量将下降至50%以下。

4.2 焚烧法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以一定量的空气与被处理的有机废物在焚烧炉内进行氧化燃烧反应,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800℃~1200℃高温下氧化、热解而被破坏。这种方法减量化效果好,消毒彻底,无害化程度高,是一种可同时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技术。其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焚烧技术工艺流程

焚烧法的优点是占用土地较少,选址余地较大,处理时间短,减量减容效果好,无害化彻底、潜在热能可回收用于发电,经济效益明显。这种技术适宜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垃圾热值高、土地紧张的地区。正是由于具有这些技术方面的优点,焚烧法早在上个世纪就被许多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我国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里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后,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在生活垃圾处理量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国家在“十三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规划里更是提出“到2020年底,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的50%以上,中东部地区达到60%以上”的建设目标,这项技术目前已逐渐成为大型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首选。

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并不是很顺畅,很多地区垃圾焚烧处理厂的建设进展缓慢,很难开展,并没达到规划预期的数量。影响垃圾焚烧厂建设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大量邻避现象的产生,造成生活垃圾焚烧厂选址困难。很多地方的居民一方面因担心焚烧烟气特别是二噁英会带来环境污染、影响自身的健康,另一方面,担心建设焚烧厂会使其房价下跌,导致个人财产受到损失,因而强烈反对。第二,焚烧厂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当高,其设施的操作复杂,运行管理水平要求高,废水、废气、灰渣环保排放要求严格,二次污染风险大,这些也极大的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第三,目前国内多数地区生活垃圾仍是采用混合收集,而混合垃圾的热值通常都较低(<5000 kJ·kg-1),对焚烧处理技术的综合效果会造成消极影响。

4.3 好氧堆肥

好氧堆肥是指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好氧微生物分泌的酶将垃圾中的固态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物,这些可溶性有机物再被微生物利用,参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固态有机物向腐殖质转化,最后达到腐熟稳定,成为有机肥料的过程。好氧堆肥技术主要应用于经分类后有机质含量较高、具有肥料化利用可能性的有机垃圾部分。好氧堆肥工艺通常由前处理、主发酵、后发酵、后处理与贮藏等工序组成,其工艺流程见图2。

图2 好氧堆肥工艺流程

前处理工艺主要是进行分选、破碎、筛分、脱水等,目的是去除粗大的和不易生物降解的组分,使物料粒径变小,降低原料的含水率。

通过前处理,可将原料含水率调节至55%~65%,原料的C/N调节至25∶1~35∶1。主发酵阶段是微生物活性最高,发酵温度最高的时期,一般会持续4~12天,通过这个阶段,大多数的有机物得到分解、转化。次发酵是常温腐熟阶段,一般可持续20~30天。这一阶段主要是分解一些难降解的物质如木质素等,同时也是积累腐殖质和各种氨基酸的阶段。后处理主要是去除一些前处理过程中没有完全去除的杂质。二次污染控制主要包括臭气、渗滤液的处理,特别是臭气的控制是难度最大和最受关注的,常用的工艺有洗涤器、吸附、除臭剂等。好氧堆肥设施适用于人口密度不高,日人均生活垃圾量相对稳定的农村地区,堆肥技术可分为庭院式堆肥和集中式堆肥。庭院式堆肥技术是在田间、房前屋后开展的一种分散式就地堆肥技术,而集中式堆肥是一个行政村或多个行政村联合建设的较大型堆肥场。好氧堆肥技术的优点是工艺较简单,建设和运行成本较低,物料分解彻底,病源菌消杀彻底,生产周期较短,堆肥产品可用于改良土壤,从而实现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堆肥-农业生产的循环、资源化利用。这项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堆肥场占地较多,造成选址困难;进料、分选、堆沤等环节恶臭释放量大,成分复杂,臭味控制难、成本高,存在渗滤液和臭气二次污染的潜在风险;堆肥产品的品质受垃圾组分影响大,不易控制,且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及产品品质;堆肥残渣(如不能分解的塑料、玻璃、金属、陶瓷等)尚需要做进一步的无害化处理。近些年,为了提高堆肥效率、缩短处理周期,国内开展了堆肥技术改进,将现代技术和机械化设备应用于好氧堆肥技术中,研发出了新型的好氧堆肥设施设备,如阳光房等,但其工艺技术仍有待完善。

4.4 厌氧发酵

厌氧发酵处理技术是将有机生活垃圾作为发酵原料,在厌氧的条件下经过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产甲烷四个阶段,以沼气作为最终产物的一种生物处理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分类后有机生活垃圾的分散处理,可就地就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厌氧发酵技术用于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优点是,占地较少,工艺较简单,操作简便,建设和运行成本较低,可提供清洁能源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可实现农村有机垃圾-厌氧发酵-农业生产的循环、资源化利用;但该技术的不足是处理效果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其最终产品—沼气属于易燃易爆物,如管理不当有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沼渣沼液若难以就地消纳,有可能会引起二次污染。

4.5 热解处理

热解是将生活垃圾在隔绝空气或仅提供少量氧气的条件下,高温加热,通过热化学反应,将生活垃圾中的有机大分子裂解成小分子的热化学过程。

热解的主体工艺包括:预处理、热解和三废处理及排放等过程,工艺流程见图3。

图3 热解处理工艺流程

热解工艺对物料的尺寸大小和含水量等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热解前都需对生活垃圾首先进行预处理,其过程包括:分选、破碎、干燥等,主要目的是使物料的理化特性满足后续热解过程的要求。

热解过程是在热解炉内完成的,目前的垃圾热解炉有多种类型,如:移动床热解炉、回转窑热解炉、流化床热解炉、悬浮床热解炉等。

第1热解室的温度一般保持在600℃~800℃,垃圾中大部分有机物的分解都在此处完成;第2热解室的温度一般在1000℃以上,此处主要是将烟气中的二噁英以及一些有机物大分子进行分解、去除。

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热解后的主要产物有固、液、气3种,固态物主要是热解炭和残渣,热解炭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较高的稳定性,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及土壤修复等。固体残渣一般还需运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最终处理。

热解后产生的液态物为热解液,它含有大量的水分和乙酸、乙醇、丙酮等有机物组成的焦油类物质,经过油水分离后,可以得到热解油,其成分复杂而不稳定,只是一种初级的“原油”,油品较低,直接利用的价值不高,需再精制提质处理后才可作为燃料油使用。

热解产生的热解气体中主要含有H2,CO,CH4等成分,它是一种可燃气体,但由于纯度不高,热值较低,一般是作为垃圾热解反应部分的能量来源加以利用。

热解技术具有占地少,可回收热能,运输储存方便,减量化效果明显,适应性较广,适宜于可燃物含量较高,含水率较低的农村地区。

但该技术的操作控制要求较高,烟气、焦油如处理不当,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较高,灰渣和热解炭的回收利用途径比较受限。

4.6 主要处理技术的特点对比

几种主要处理技术的特点对比见表2。

5 展望

近年来,“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这种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在很多地区得到普及,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了乡村的环境面貌和生态质量,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它造成了农村生活垃圾的“进城”加剧,给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带来巨大压力;其次是这种模式运营成本高,很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财政难以承受,使得其生活垃圾治理体系难以持续运转。为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源头分类减量和就地资源化利用,是今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结合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属性和自然环境特点,以分类减量为核心,通过源头分类、就地消纳,提高废物回收利用水平,加大和发掘垃圾资源的可利用性与可循环性,使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得到消纳,仅余少量垃圾转运至城市进行处理处置,这既可降低垃圾转运成本和处理成本,又能极大地缓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压力,从而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良性运转,有效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战略行动,最大程度地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无害化垃圾处理垃圾
汉源山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新模式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探索科普垃圾处理知识的有效路径
垃圾去哪了
两种高温法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灭菌效果比较
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2020.2.18 农民日报)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环卫型推土机的设计与相关研究
河南孟津: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