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征县 薛洋 杨成年 贺蝶 李杨 朱成科
鲟鱼属于亚冷水性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重庆市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鲟鱼养殖,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产量不断增加,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养殖户增收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本文总结了重庆市鲟鱼养殖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促进重庆市鲟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今后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鲟鱼(Acipenserspp),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距今已有2亿多年历史,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最原始的鱼类之一。鲟鱼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肌肉和卵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在防治人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一定功效;鲟鱼经济价值高,全身是宝,鱼肉可加工为熟食、腌制品、罐头等美味佳肴,鱼皮可制成胶,也是上好的皮革原料,鱼卵制成的鱼子酱有“黑黄金”之称,售价为400美元/kg~500美元/kg。同时,鲟鱼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且病害较少,人工养殖前景十分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峰峦叠翠,沟壑纵横,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可用耕地较少。但地下泉水和山涧水十分丰富,水温常年不超过25℃,水体洁净、水质良好、溶氧充足,具有明显的冷水水体特征,为发展鲟鱼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重庆地区发展鲟鱼养殖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重庆市养殖的鲟鱼品种主要是各种杂交鲟,包括西杂交鲟(西伯利亚鲟♀×史氏鲟♂)、史杂交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大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等,另有少量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其中,西杂交鲟因肉质好、生长快、抗病力强、耐运输等优势,成为目前重庆地区主要的鲟鱼养殖品种,养殖产量占总产量80%以上。
重庆市鲟鱼养殖方式主要有流水养殖、微流水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几种。由于流水养殖具有集约化程度高、便于管理、水体环境易于控制等优势,成为重庆市鲟鱼养殖的主要方式。流水养殖利用无污染的山泉水、地下水或河道水作为养殖水源,在长方形、圆形或方形圆角的水泥池内进行养殖,单个水泥池面积一般为80m2~100m2,池深1m~1.2m。
2007年~2020年重庆市鲟鱼养殖产量统计图显示(见图1),总体上,重庆市鲟鱼年产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经过14年的快速发展,重庆市鲟鱼养殖产量已从2007年的118t增长到2020年的3028t,增长了约25.7倍。同时,2020年鲟鱼养殖产量比2019年(2660t)同比增长13.8%,这反映出重庆市鲟鱼养殖业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图1 2007年~2020年重庆市鲟鱼养殖产量
重庆市鲟鱼养殖分布在开州区、武隆区、丰都县、奉节县、巫溪县等18个区县(见表1)。但主要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的黔江区、武隆区、丰都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石柱县,以及秦巴山区的奉节县、巫溪县。其中,武陵山区这7个区县2020年鲟鱼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48.68%,秦巴山区的2个区县占21.86%。
表1 2020年重庆各区县鲟鱼养殖产量(t)
重庆地区进行鲟鱼流水养殖投入成本较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养殖产业前期需要投入较多资金来修建水泥池、苗种池、进排水系统、尾水处理系统以及道路、渔业用房等设施。二是养殖过程成本较高。鲟鱼苗种和饲料大部分是从省外购进,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三是养殖风险较高。鲟鱼养殖周期长、各地养殖技术参差不齐、病害防治技术不成熟等都是导致高养殖风险的诱因。
在整个鲟鱼养殖产业链中,重庆地区只有苗种培育和商品鱼养殖环节,缺乏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比如苗种繁殖、饲料生产、产品深加工等。商品鲟鱼销售以规格为1kg~2kg的活鱼为主,且主要销售给当地饭店、大型超市,没有进行深加工,导致终端产品单一。
近十年来,重庆市鲟鱼养殖产业发展较快,养殖产量逐年递增,但养殖规模仍然相对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山区流水养殖的特殊性造成养殖户分散经营、养殖规模偏小。二是重庆市目前尚未成立相关行业协会来监管鲟鱼养殖产业,养殖户或养殖单位对相关的行业和市场信息了解不深、不及时,存在不良竞争现象,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当前,重庆市鲟鱼养殖尾水治理仍处于摸索阶段。据调研结果显示,养殖场建立的尾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不理想、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缺乏、少数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等问题影响了重庆地区鲟鱼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政府部门尽快制订鲟鱼养殖产业发展政策,对各鲟鱼养殖场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建设标准化养殖场。渔业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黑龙江省、北京市等鲟鱼苗种生产主产区学习苗种繁殖技术,并在适宜地方建立鲟鱼规模化苗种繁殖场,实现本地鲟鱼苗种供应,降低购苗成本。依托科研院校研制出更优质的鲟鱼饲料配方,引入饲料生产企业,降低饲料投入成本。邀请专家对各鲟鱼养殖场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促进鲟鱼养殖技术规范化。
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当地发展冷链加工、熏制品、软罐头、鱼子酱、皮制革以及滋补品和药品等多样化产品加工产业,增加鲟鱼销售量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将鲟鱼产业与重庆火锅、当地特产、健康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结合起来,积极发展鲟鱼加工业和旅游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完整的鲟鱼产业链,形成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城融合的鲟鱼产业新格局,提升当地渔业竞争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活力。
在鲟鱼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养殖模式,大力鼓励龙头企业带领合作社和养殖户协作,将分散的养殖户拧成一股绳,壮大山区流水鲟鱼养殖这一特色产业。在政策引导下,当地政府支持成立重庆市鲟鱼养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开展技术培训,加强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等工作协调,提高重庆鲟鱼养殖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信息化程度,促进重庆鲟鱼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根据每个鲟鱼养殖场的基础条件和养殖尾水评估结果,按照“一塘一策”的方针,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殖尾水治理措施,探索出适合重庆鲟鱼养殖发展现状的养殖尾水治理方案。建议鲟鱼养殖尾水治理可以按照以下工艺流程进行:养殖尾水→沉淀区→生物滤池→净化区→达标排放或养殖尾水→沉淀区→生物滤池→净化区→杀菌消毒→曝气→循环利用。其中,可以加长养殖尾水排放路径,提高养殖尾水中固体废弃物与水体分离的效果;净化区栽培的水生植物可以选择鸢尾、千屈菜、水芹、荷花、轮叶黑藻、金鱼藻、眼子菜等,或根据实际情况组合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