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秋
摘 要:本文介绍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应用案例,并对应用過程进行了反思,以期提高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 教学效果
一、案例背景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运行与控制等电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分析电路的方法,还要熟练运用操作技能。
目前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实训教学两极化严重。个别学生乐于并善于操作和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但大部分学生参加实训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引入“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效果。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借助学习平台和各类教辅一体机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搭建支架。在支架的搭建与撤离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应用的案例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情景型支架)
创设电工师傅维修故障的情境,引入电压和电位的测量和计算方法的学习课题。
通过此前的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初识电路中电压、电位等相关概念以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但不知在生产生活中如何有效应用。
电压和电位的测量和计算不仅是直流电路的重要分析方法,还是检修电气设备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兴起,预估解决问题和创新创设新功能更是新时代电气人的技能要求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建立起相应支架,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到达最近发展区,撤离支架即学生能灵活运用电位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实验型支架)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播放新能源汽车启动故障视频,让学生结合班级维修插座开展课前讨论,谈一谈检测电气设备故障的方法和策略。此时教师可选取一幅经典电路图,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然地将前后知识点和技能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电路图,测量电压和电位两种物理量。
1.搭建支架阶段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解电路图概况、绘制接线图、合理规划电位测量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能力和策划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实现。
2.协作学习阶段
具体包括电路中各点电位测量的方法、万用表使用、实验台电源的选择、策划结果共享阶段。在协作学习阶段,小组长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小组成员要根据规划好的电位测量过程要求实施测量。小组长还要统筹整个实验进度,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有效讨论,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获取最佳实验方案。
(三)教师提问(问题型支架)
教师有效设疑,让学生联想已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思考。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扩宽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让万用表使用技能、实验台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技能融入学生今后的知识学习探究与实操过程。
(四)循序渐进,撤掉支架
先给学生经典电路图和相关电路图参数,即电源电压大小、电阻大小和各支路电流大小,已知其中的三个条件,选取不同的参考点,求解任意两点电位和电压,比较证明结论。然后逐步增加难度,比如求解各支路电流大小,最后过渡到其他类型电路的电压和电位的测量和计算,最终撤掉支架。
(五)课堂反馈,教学评价
一是学生自查。学生根据自己在超星学习平台的专题讨论、策划等,对照评分表进行自查。
二是小组互查。A组要检查指定小组的成果,以此类推,学生小组互相监察,共同进步。
三是教师检查。教师依据学生自查和小组互查的结果,同时兼顾操作过程、数据分析等对学生进行全面性评价。
教师要及时检测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便于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强化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案例反思
(一)情景型支架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仅得益于课程的本身魅力,更依赖于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学习小组等途径了解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有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实验型支架
在学生探究怎么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位时,可以通过一幅经典电路图的指引,使学生能够对照电路图绘制接线图,测量电位、使用各种仪器仪表。
实验课的载体可以是形式和内容,也可以是科学的实验设计。教师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预判每个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达成率,选择契合的实验内容,确保实验教学的科学性。
(三)问题型支架
将设疑的方法运用于中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疑问的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设置新问题,有效地点拨、纠正、启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为高效课堂的主导者。
(四)综合评析
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前设置支架,根据教学内容有效改变支架类型。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辅助引导,引领学生紧跟情景型支架、实验型支架、问题型支架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案。
四、小结
“支架式”教学模式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宽了传统教学在体制、理念、途径和举措等方面的改革途径。“支架式”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手段的配合相得益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能诊断出教学设计和模块搭建的不足,学生能依据附加训练及时调整适宜的学习策略。教师要结合本校教学环境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利用学习平台整合优化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