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单盲盒最初以摆摊形式出现,大多设在商场、夜市、学校等人流较多的地方,且设备和玩法都很简单:1张桌子,分别贴有“男”“女”字樣的两个盒子,花1元钱可以拿走1个别人的联系方式,也可以放入自己的联系方式。
在天津,有摊贩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有300多人来存取信息。
随后,售卖脱单盲盒的“脱单便利店”在北京、天津、广州、重庆、济南等地纷纷出现,盲盒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价格不等,店内工作人员会按照生日、星座等进行分类排列。
除了线下的“脱单小摊”“脱单便利店”外,线上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脱单小程序、公众号、App和网店,颇受年轻人青睐。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通过盲盒脱单的成功率并不高,甚至很多人都卡在了第一步——信息的真实性。
单身男女想要的“邂逅爱情”,成了商家眼中的“风口生意”,引流变现是他们生财的方式之一。有的小程序打着脱单幌子,让用户去刷流量。还有的商家通过“拉人头”的模式层层盈利。
“目前来看,脱单盲盒是一种新兴事物,面对其带来的诸多潜在风险,相关职能部门对其可能出现泄露、售卖大量个人隐私信息、数据的行为,应在技术层面和平台规则层面予以约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任超说,经营脱单盲盒的商家则要探索出一条合法合规的发展路子,这样才不会让脱单盲盒昙花一现,成了一时“玩物”。
(摘自《法治日报》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