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炳新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岛屿的最南端,就是美丽的乌鲁瓦图寺,这里生活着一群当地特有的巴厘猕猴。当地居民视巴厘猕猴为神物,它们不但可以自由出入寺院,而且可以随意徜徉于景区,仿佛也是来旅游的。但你千万不要被它们无辜的外表所欺骗,这些巴厘猕猴可不是来放松的,它们正在认真地搜寻自己的猎物:当看到自己心仪的物品时,它们会一下子猛地冲出来,趁游人不备,从他们身上或手里直接抢夺,动作快得惊人。巴厘猕猴抢的物品五花八门,有帽子、发卡、纱巾、眼镜、手机、钱包、相机、拖鞋……
这些物品大多不能吃,那么,巴厘猕猴抢这些物品干什么呢?来自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和印尼乌达亚纳大学的学者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对348只巴厘猕猴的“抢劫”行为进行了为期273天的观察,发现巴厘猕猴通过几十年的迭代学习,已经懂得了一定的经济学原理,在“抢劫”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决策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抢到物品后,巴厘猕猴就会施行它计划的第一步:跑到附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坐下,就像商贩等待顾客一样,等着物品的主人前来索要。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有时还会假装啃咬物品,好像是在威胁游客:“如果不赶紧来,东西就要被我咬坏了。”
如果游客想要拿回自己的东西,就会进入巴厘猕猴计划的第二步:游客需要拿着巴厘猕猴喜欢的食物与它们交换。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巴厘猕猴表現出了“待价而沽”的深层经济学行为:当它们认为自己抢夺的物品价格低时,游客只要拿出少量、简单的食物就可以赎回自己的物品;当它们抢夺到有较高价值的物品时,如果用它们不太喜欢的食物去赎回,它们会直接拒绝。
当巴厘猕猴拿到自己满意的食物之后,事情会进入计划的第三步:巴厘猕猴会守规矩地将物品放在原地,然后离开。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会故意破坏物品,而且还能保证游客能够完好地拿回自己的东西,仿佛懂得“盗亦有道”的道理。
通过对1084次“抢劫”的观察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年幼的巴厘猕猴的抢夺成功率只有39.1%,亚成年和成年的巴厘猕猴的抢夺成功率则分别高达61.5%和68.8%;年幼的巴厘猕猴不管什么都抢,亚成年和成年的巴厘猕猴则更喜欢抢夺高价值的物品。年幼的巴厘猕猴、亚成年的巴厘猕猴和成年的巴厘猕猴“勒索”成功的比率分别为72.4%,89.4%和92%,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巴厘猕猴学习了更多的知识。
(摘自《知识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