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昌,孙红权*,宋街明,汪梦佳
(1.贵州省烟草公司铜仁市公司 贵州 铜仁 554300;2.贵州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4)
2020年12 月,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深入推进烟叶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创新推动烟农增收、产业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着力稳定优质烟区、稳定烟农队伍,加快建立现代化烟草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动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1]。
铜仁市种烟已有400 多年历史,特别是1983年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制度后,铜仁烟草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发展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2]。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铜仁市稳定烟区、烟地和烟农队伍至关重要。紧密结合铜仁市烟区实际,总结出当前铜仁市烟区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为烟区建设提供参考。
铜仁市烟区分布在德江、沿河、石阡、思南、印江、松桃、江口7 个县,“十二五”期间常年种烟面积约1.83 万hm2,种植主体7 891 户以上。2019年铜仁市烤烟计划种植面积0.83 万hm2,其中“万担乡”5 个、“千亩村”12 个。铜仁市烟区海拔分布在600~1 300 m,其中主要烟区分布在海拔800 m 以上。当前铜仁市烟区主要表现出以下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铜仁市烤烟计划种植面积从“十二五”的年均1.83 万hm2减少到2019年的0.83 万hm2,烟叶收购量从62.5 万担减至30.3 万担,烟农数量由11 852 户减少到2 983 户,种烟乡镇由106 个减少到85 个,各乡镇平均种烟面积从“十二五”期间的年均172.4 hm2降至2019年的98 hm2,烟叶种植区域趋于分散,种植集中度不断下降。
“十二五”期间,铜仁市基本烟田规划面积约为4 万hm2,规划区内种烟的烟地面积约为0.61 万hm2,仅占铜仁市实际种烟面积的57.3%。据统计,“十三五”以来铜仁市累计开垦荒地0.17 万hm2用于种植烟叶,种烟土地逐渐从基本烟田规划区向非规划区转移,转移幅度较大。
2019年铜仁市烤烟种植面积1.07 万hm2,其中土壤肥力差的0.21 万hm2、坡度大于25°的0.11 万hm2、其他产业套种的0.05 万hm2;田烟占比从2015年的27%下降到2019年的9.8%,下降了17.2 个百分点,种烟土地整体条件较差。
铜仁市建设密集烤房15 347 座,其中9 077 座烤房建设于2007—2010年,占比59.15%。建设年限达10年以上的烤房难以保障烟叶正常烘烤。受烟区转移等因素影响,部分烤房存在闲置、漏水漏汽、设备损坏等问题。2019年铜仁市投入使用的烤房共7 967 座,部分烤房通过简单维修维持烘烤。当前烤房设施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烤房设施有待提高。
根据2020年烟农成本占效益情况调研可知,烟农实际种植面积平均收入2 678 元/667 m2,种烟成本2 250 元/667 m2,纯收入428 元/667 m2。
与烤烟存在竞争关系的产业主要是辣椒和茶叶。辣椒产业成本1 800 元/667 m2,收入3 450 元/667 m2,纯收入1 650 元/667 m2。茶叶产业成本800 元/667 m2,收入2 500 元/667 m2,纯收入1 700 元/667 m2。目前,除市场稳定、风险较小外,烤烟已不具备其他明显竞争优势[3],烟区稳定难度增加。
铜仁市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农业资源丰富,除烤烟外,当地珍珠花生、油茶、茶叶、油菜籽以及中药材等质优量大[4]。
铜仁市耕地面积46.57 万hm2,生态茶、中药材、蔬果和油茶4 个产业占用耕地40.83 万hm2,对烤烟用地形成较大影响。当前各类产业推进力度持续加大,造成部分种植区域转移、烟区不稳定。
烤烟行业于2014年全面取消烤房新建,转为以维修改造为主的政策。由于管护资金有限,传统烟区烤房陈旧、年限久远、设备损坏严重,致使部分烟农放弃种烟,造成传统烟区不稳定。新烟区存在交通条件差、烤房不配套的问题,烟叶生产成本加大,综合效益不高,造成新烟区不稳定。
受土地资源制约,当前铜仁市部分主产烟区土壤结构失调,肥力下降,有益微生物种群减少,病原菌不断累积,种植风险增加。个别区域长期连作,病害损失较重。部分烟区施用农药、地膜清除不彻底,造成烟地污染加剧、土壤正常功能遭到破坏[5]。部分烟农为节约投入成本,土壤保育不到位,使用不合理耕作方式,使烟地耕作层不断变浅,土壤的保水、保肥、抗旱涝能力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对土地掠夺式的生产,使部分传统优质烟区沦为不适宜种烟区域。
印江县合水镇鱼泉村是合水镇的烤烟种植大村,自2004年以来,常年种烟农户约15 户,种植面积约36.67 hm2,近3年收入稳定在4 000 元/667 m2以上。调研发现,该村在烟叶产业发展中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善于使用及改进农机具,目前在铜仁市推广的蝶形起垄器、填土封口器、简易培土器等适用机具均出自该村;善于总结研究烟叶种植技术,新技术接受快,生产技术到位率高,尤其在解决铜仁市伏旱条件下烟叶烘烤技术难题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善于经营管理,能较好地整合劳动力资源,实现生产互助合作,降低用工成本,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劳动效率。该村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种烟效益,有效保障了烟区稳定。由此可见,烟农效益是烟区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是专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依托合作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力引进、改进适应山区机械化作业的农业机械,尤其在用工量较大的生产环节,应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增加收益。强化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生产技术体系,提高科技创新对烟叶生产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提高技术到位率。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园建设,加大自主创新,积极引进消化科技成果。抓实核心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新型适用技术。通过适用技术的落地落实,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益。
三是增强种植管理能力,提高效益。强化基础管理,提升服务烟农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培训,积极培育职业烟农,指导烟农搞好种植管理,提升种植收益[6]。
烟区稳定必须将烟叶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江口县闵孝镇鱼梁溪村耕地面积192.3 hm2,通过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184 hm2,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5.7%。该村建立村集体“土地银行”,实施土地整治,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使农户承包土地实际变成一个“虚拟”数字。村集体统筹布局农业优势产业,将土地连片返租给产业经营主体,布局西瓜、水稻、烤烟等产业。其中,常年种植烤烟33.3 hm2,主要实施烟稻轮作,而烟稻轮作制也被认定是稻区最佳的烤烟栽培制度[7]。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要解决烟区稳定性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科学布局农业产业。结合铜仁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500 亩以上坝区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积极协调各级政府,统筹布局各类农业产业,实现“一个区域内有一个主导产业,搭配补充其他产业”,避免产业无序竞争,促进各种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实施烟区布局调整,围绕“万担乡、千亩村”建设,实施“1225”工程(12 个“万担乡”、25 个“千亩村”),凸显烟叶产业在区域内的主导地位。
二是探索土地长期流转新机制。实施土地连片、长期流转,统筹规划,集中返租。当前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已经完成,市、县、乡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搭建成功,为农村土地集中流转提供了支撑。在土地已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的区域,鼓励烟农通过村集体平台长期租用烟地。在村集体没有集中流转土地的区域,探索行业或合作社长期流转土地并返租烟农,实现烟区稳定。
三是探索烟叶产业综合体。在土地长期集中流转的区域内,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引导烟农种植特色烟后作物、轮作作物,帮助农户对接市场,签订订单[8]。积极整合资源,完善烟区基础设施,实现设施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烟农专业服务合作社平台,培育产业工人,共享专业化服务。建立烟叶产业综合体,促进产业融合,推进烟区持续稳定。
石阡县石固烘烤工场共有烤房51 座,覆盖烟区100 hm2,烟区机耕路等配套设施比较完备,烘烤条件较好,常年种烟面积约66.7 hm2。2019年,当地23 户烟农种烟73.3 hm2,上等烟比例达85.17%,较铜仁市平均水平高出14.38 个百分点;每667 m2种烟收入为3 760.59 元,比铜仁市平均水平高1 082.59 元,充分说明设施配套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解决烟区的稳定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夯实基础设施。抢抓行业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围绕基本烟田规划以及核心烟区、重点烟区建设,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建设和支撑绿色发展的配套装备建设”的方向,着力完善烟区基础设施。以集中连片区域为实施单元,统一规划、补齐短板、系统配置、整体推进,实现田水路机房综合配套,进一步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
二是强化设施管护。“重建轻管”一直是制约基础设施发挥长效的主要问题之一,完善基础设施管护制度势在必行。通过制度建设,明确管护主体和职责,统筹资源,提足不低于烟叶税的5%作为管护资金,大力开展设施管护,发挥设施长效。
印江县新寨镇干家村距新寨镇人民政府驻地2.5 km,耕地面积31.3 hm2,主要支柱产业有烤烟、茶叶、生态畜牧业等。干家村烟农李勇奎流转撂荒土地10 hm2,常年种烟面积5.3 hm2,其余土地种植玉米、油菜,实施轮作,使用大型拖拉机进行土地深翻炕冬,开展土壤保育,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2019年李勇奎种烟面积5.9 hm2,基本未出现病害损失,折算后收入为5 293 元/667 m2,大幅高出铜仁市平均水平。
实施土壤保育不仅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稳定烟区、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造福子孙后代的迫切需要。
一是科学耕作。大力推广深耕机械,实施烟地深翻,增加耕作层深度,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科学实施烟地轮作,降低病虫害损失、均衡利用土壤养分、调节土壤肥力,破除烤烟连作障碍。
二是用养结合。积极推广绿肥压青、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促进微生物代谢和繁育,提高土地产出率。
三是清洁生产。全面实施地膜清除,减少白色污染。严控除草剂施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保健栽培、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绿色发展。
开展保护需要制度先行,完善的制度体系可为基本烟田保护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一是完善保护制度。2018年,贵州省和铜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配套开展了基本烟田规划保护工作。贵州省拟出台《贵州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保护办法》,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市、县政府支持,努力抓好新一轮基本烟田规划,建立符合实际的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实现烟区稳定。
二是抓好制度落地。通过提高种烟效益、产业协调融合发展、设施配套、开展土壤保育等措施,促进烟区稳定,推进烟田保护制度落地。主动协调县、乡两级政府,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将保护任务逐级分解到乡镇、到村、到人。实施基本烟田挂牌保护,签订基本烟田保护承诺书,严格实行其他产业占用政府审批制,有效保障基本烟田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