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花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居住环境、身体健康和幸福感受,而且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医疗保障增强。从微观角度探讨乡村振兴路径,有助于国家政策在村域上更好地实施。
乡村振兴的路径多种多样,导致乡村发展的类型也有很多种。当前,学界主要将乡村的发展类型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农业主导型、商旅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1]。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不同。农业主导型乡村,以农业生产功能增加、生态功能逐渐凸显为主;工业主导型乡村,以工业生产功能增加为主,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也得到提升;商旅主导型乡村,旅游经营生产功能增加,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发展类型为均衡发展型的乡村,兼有以上几种类型的变化特征。
在乡村振兴中,产业对村落的影响按照内容结构可分为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及社会文化效应。按照对社会的价值,又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乡村地区要实现振兴,需要厘清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实施适宜的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适宜的发展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地调整现有农业养殖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先进人才,加强当地生态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和生态效应,从而实现乡村振兴[2-5]。
研究涉及的数据来自顺安村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研究方法为结合重庆市有关农业发展的政府村委会工作报告、政策文件和实地调查资料等,运用定性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顺安村隶属于重庆市梁平区聚奎镇,距离镇政府所在地3.4 km,距县城15 km,全村总人口2 908 人,总户数821 户。2019 年,顺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 750 元,以种植水稻、玉米、蔬菜,养殖鸡、猪等为主要的农业收入。顺安村地势较为平坦,在2015 年以前就已修建水泥路至每家每户。
公共设施及服务方面,顺安村有1 所小学,教师13 人,在校学生200 余人;有2 个村级卫生室,村医2人;建设有特色反季节蔬菜2.66 hm2,现有受补助贫困人口196 人。顺安村经济发展形式以传统农耕养殖融合发展为特征,目前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生产性林地、住宅用地等。
顺安村位于重庆市城乡统筹改革发展的范围内,并未完全实现乡村转型发展,土地利用功能多样化和复合化特征不突出。研究该地区致贫原因及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该类村域发展对策,可为类似乡村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上逐渐形成城乡二元的治理结构。各种要素从农村(农业)向城市(工业)单向流动,代表农村发展希望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不断涌向城市,导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所受到的待遇不对等[6]。“去农”文化影响着村里的每一个人,农民渴望“逃离”农村。农村老一辈人,即便自己走不出农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脱离农村、不再务农。
顺安村振兴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薄弱,村落缺乏主打产品以及龙头企业。全村致富能人多以第一产业实现致富,第一产业中又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外出务工的水产销售及装修公司均在外地,不能算作本村龙头产业。根据村委会提供的顺安村致富能人名册可知,该村致富能人所带动的就业人口总共53 人,带动增收人数共计245 人。该村产业创造的工作岗位无法满足当地年轻人日常工作需要。
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时,在资金投入需求上具有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等特征,但其经济发展普遍落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导致了投资建设需求巨大与资金筹集困难之间的矛盾。民间集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且相关平台较少,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村内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年龄较大,习惯自给自足,发展乡村的意愿不强,更倾向于安于现状。乡村部分领导人员对乡村振兴缺乏了解,对乡村振兴不抱有很大希望。顺安村城乡特殊困难家庭的致贫原因中,69%因重大疾病致贫,22%因丧失劳动力致贫,9%因学致贫。大部分贫困户很难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乡村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基础,也需要法律政策的约束与支持。要保障相关政策的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每个乡村在发展中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做到因地制宜。这就需要基层政府及村领导人员根据当地发展资源、资金情况、相关政策等做好顶层设计,并招纳与培养所需人才。
针对农村资源分散、大中型企业招商引资难的问题,可通过建立适度规模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选择本土化的适度规模产业发展策略,以小群体、大数量、精品化为基本导向,提升产业竞争力。实施过程中,应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本土化的经营主体,坚持“发展向内、适度规模、稳定优先”。
为了鼓励企业投资形成全方位的引资格局,聚奎镇人民政府制定《鼓励投资及改善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以招商引资。农村可以利用闲置的土地,积极招收乡镇企业来该地开办企业。做好产权确权,以免工商企业因土地问题无法扎根农村。
注重人才培养需构建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一是可以引导外部优秀人才流向乡村,在乡村创业和发展产业。二是可以引导鼓励本地外出人才回乡发展,并积极开展本土人才培育。三是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四是在旅游景点设置养老场所,吸引已退休、体力精力下降、工资收入减少的老龄群体迁往乡村生活,带动乡村多元化发展[7]。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8]。乡村缺乏产业支撑,就会跟不上经济时代的发展,从而走向衰落[9]。为实现振兴要求,可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将当地产业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从而实现利益更大化。创造当地特色小规模产业时,需结合当地财政政策,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引导区域居民各自经营由政府统一规划的低成本特色产业。将有花期的农产品发展为小型风景区,与第三产业结合,扩大名气,带动经济发展。以“农户+商户(电商)+政府”为主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单个小农户实现增收。
乡村振兴提出生态宜居的要求。要全面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建设功能完备、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中,应注重城乡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建设好垃圾处理和排水设施。加强生态建设,创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为实现乡风文明奠定基础。
在乡村振兴中,顺安村受到“去农”文化和自身资源条件的影响,实施创新发展资金来源单一,缺乏相应人才。必须根据资源特色和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顶层设计,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生态文化建设,融合一二三产业,充分发挥产业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综合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