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翔
(南充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 南充 637000)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常态化发展阶段,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缺乏专业人才,人口流失较为严重,成为制约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与乡村发展有关的研究工作。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产业朝着最有利的方向聚集,在这种背景下,产业以及投资通常集中在城市,导致乡村存在产业单一、缺乏创新性、人才短缺等问题,严重降低了乡村的竞争力。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十年世界各国的乡村普遍出现了衰退的问题[1]。例如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当前全球乡村人口与20 世纪相比约下降了10%,乡村人口增长率从0.6%降低到0.1%,41%的国家乡村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与乡村人口相对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从1950 年的8 亿人增加到当前的42 亿人。目前,全球约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结合其发展趋势,这一比例将会在2050 年上升到68%。
现阶段,在乡村居住的基本上是贫困人口,一旦农产品或者粮食价格波动较大,就会进一步加速乡村边缘化发展进程。当前乡村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5%,但是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70%,这一数据是根据每人每天1.9 美元的标准得出的[2]。另外,全球45%的贫困人口年龄在15 岁以下。
虽然当前部分低收入国家的人口脱贫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旧存在40%的极端贫困人口。在分析脱贫成果时发现,脱贫工作的成果基本上集中在城市或者城市周边地区。对于乡村发展而言,未取得良好的脱贫效果。
由于政府将大部分资源和资金投入城市发展中,造成乡村生计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下一代的发展。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可知,世界范围内5 岁以下发育迟缓的儿童数量已经从1.65 亿人下降到1.4 亿人,营养不良的儿童当前约为0.5 亿人,其中54%的儿童分布在亚洲地区,距离在2030 年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多元化措施,提高人口质量,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防止乡村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软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政府将会进一步增加对城市资金以及资源的投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方式的引领下,城乡发展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发展将越来越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化的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主动转变思想观念,将农村经济发展置于与城市经济同等的地位。除了要完善相应的经济系统外,还可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提高城乡之间资源的流通效率,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具体的实践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乡村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价值较低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土地“撂荒”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进一步优化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以及承包权等相关法律,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充分提升其产业效益,实现规模化经营。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比其他国家更加明显,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优化土地结构。在这方面可以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例如让农民利用集体经营的方式,实现土地流转以及承包经营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令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同时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乡村就业机会不断减少,土地权益的保障机制不断增加,土地地租成本增加,不流转土地仅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趋势逐渐显现出来,这意味着相关的土地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应该以继续应用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为主,促进现代农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意愿,逐渐完善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出台后,要定期审查其实践效果,确保土地制度效益最大化。
(3)解决农村财政缺失问题。通过法律的形式为乡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构建社会安全网络服务体系,令城乡居民享受同样的医疗卫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城乡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
气候以及国际市场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除了2018 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外,2016 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导致亚洲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减产问题,非洲南部地区甚至有3 600 万人口面临饥荒问题。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更是导致部分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相关的数据显示,大豆价格上涨了约6%,棉花价格上涨了8%。
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政府必须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乡村发展。政府要参考国际经验,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在个人以及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中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市场监管作用[3]。
首先,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话语权,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构建相应的问责制度,尤其是要加强对食品监管体系的建设。这是因为想要提升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管体系,并且逐渐扩大监管范围,定期更新与农产品相关的标准。
其次,政府应该充分掌握当前乡村居民的需求,引进信息数据,对不同地区的人口变化情况实施动态化管理。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在这种形势下,更加需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通过构建与农村发展需求相关的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要逐渐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为小农户和市场提供良好的渠道,并进一步丰富乡村居民的生活[4]。
再次,在乡村开展多样化的业务,除了完成粮食安全目标外,还应该重视粮食的品质以及营养。政府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尤其是要加强农业方面的合作,提升农业全要素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充分保证粮食安全。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落实好营养计划,满足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
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发展要素的可持续投入体系,缓解政府的压力。
首先,乡村振兴不能只凭借政府资金。在乡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政府资源投入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提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只有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配套的乡村基础设施,才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建设中。通过此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降低政府压力,而且能促进资源合理分配,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5]。
其次,重点发展农业生产率较高的行业,提高农民的经济利润,尤其是要做好乡村的科研以及教育工作。信息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宣传与食品安全以及农业相关的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除此之外,还应充分激发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有助于其准确判断市场情况以及国际形势,进而提高经营利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6]。
再次,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入乡村经济建设中,尤其是要注重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才价值。在这方面,政府应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不断优化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例如采用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将社区、集体、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乡村振兴发展网络,逐渐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合理分配,而且能使人们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产业融合进程,而且能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因此应重视与乡村振兴有关的研究工作,加快城乡经济的协同合作体系建设,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入乡村建设中,促进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