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燕芳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云南 迪庆藏族自治州 674400)
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植物有新生也有灭绝,然而,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过度消耗,却加速了这一进程,导致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不仅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制定了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策略,随着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学科也逐渐融入其中,人们开始认识到诸多影响植物濒危的因素,并加大了保护的力度。我国目前有三万余种高等植物,约占世界高等植物总数的10%,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既是我国的宝藏,也是保护的重点。拯救珍稀濒危植物刻不容缓,本文将主要探讨导致植物濒危的相关原因,提出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
从概念上看,我国将珍稀濒危植物制定为三个等级:濒危、稀有和渐危。其中,濒危指的是物种在其生存范围内随时可能面临灭绝;稀有指的是不会立即有灭绝风险,但是其分布较少,只存在于有限的地区内,很可能快速消失,还有的稀有物种指的是虽然有较大的分布范围,但只是零星存在[1]。渐危指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该物种很可能发展为濒危的种类。
概念和等级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时,很多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由于植物种类庞大,我们对于物种的认识还存在一定欠缺,所以在对物种的受威胁等级进行划分时,仍然需要学者不断跟进研究。
植物本身的遗传力、生殖力、生活力、适应力等都会影响其物种存活的能力,而这些要素也是导致物种成为濒危的主要原因。由于很多濒危植物都存在生殖上的障碍,所以在传播种子能力上表现出困难,自然更新能力较弱。还存在一种情况,例如天目木兰等树种,其种子在成熟之后常常会被动物取食,发芽能力较弱,从而导致植株越来越少。还有的珍稀濒危植物生殖能力较弱,在胚胎建成时期,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较高,所以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也会限制该植株的生存以及发展。这些来自于植物内部的因素导致其发展为濒危物种。
地球不断的变化以及气候的变迁,使得许多植物都面临着灭绝的风险,一些植物虽然在气候的影响下得以存活,但是也由此变为稀有种类,例如银杉等。还有一些生物学家认为,濒危植物出现的原因取决于外部的生态,例如生境的片段化以及岛屿化[2]。森林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植物灭绝或濒临灭绝,加上人类对于森林的滥砍滥伐,原本成面积的森林变成了分割小块,这也使得森林原本的气候特征发生改变,单独的“森林岛屿”使得生物的种群由原来的大规模变成了小规模,出现了生境隔离,阻碍了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而这种基因结构的单一性也使得物种逐渐走向灭绝。
还有一种情况,即很多植物的传播都需要依靠昆虫或者鸟兽,由于进化的问题以及环境的变迁,森林植被的丧失使得这些肩负着为植物传粉的昆虫和鸟兽数量也在减少,失去了传粉媒介之后,这些植物的繁殖能力再度下降,从而逐渐走向灭绝。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不乏一些不合理的开采与利用,导致生物资源不断减少,这也是物种灭绝的又一个重要原因[3]。由于很多物种原本分布广泛,更新能力也很强,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环境影响了其更新繁殖,从而使其进入到发展脆弱阶段。还有的物种由于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遭到严重的采挖,人类不加保护的破坏开采使其成为濒危物种。
保护自然环境不仅是当下的需求,也是人类未来的需要。21世纪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时期,人们要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不破坏重要的生态系统,加大生物资源保护力度,促进生物多样性持续发展。具体来看,对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就地保护是一种根据濒危植物生存所在地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这种保护策略不仅可以保护植物本身,也是对周遭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植物未来发展更加恶化。对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大对周边地区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提高其环境保护以及动植物保护意识,推动所在地环境持续发展。相关人员也可以根据珍稀植物的实际发展阶段,建立一定范围的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力度。尤其要要求所在地区居民不应过分开采,提升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迁地保护是将珍稀濒危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对其加以保护,这种濒危植物保护措施是对就地保护的有效补充。由于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对其加以保护已经无法达到避免其灭绝的目的,人们可以通过迁地保护的方法,促进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例如,相关人员可以建立植物园,引导珍稀濒危植物进行驯化,并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提高植物的繁殖能力,很多地区的植物园已经成为迁地保护项目,目前来看,我国已有超过60%的植物物种实现了迁地保护,并在人工培育的促进下,走出濒危困境。
建立基因库的方法也能够有效保存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以及花粉等,基因库也有利于满足将来研究的需要,在人工控制的干预下延长种子的寿命,当珍稀濒危植物在经历自然灾害时,离体保存基因库则可以帮助珍稀植物重新回归自然,也可以规避自然条件下珍稀濒危植物发生遗传变异的可能性。当下离体保存基因库中普遍使用超低温保存法,以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
自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推动人工繁育,根据珍稀濒危植物的生理以及机理特征,开展组织培养、人工授粉等。在人工调控干预下,可以解决珍稀植物繁殖困难的问题。从研究成果上看,我国已经通过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繁殖,实现了一百多种珍稀濒危植物的引种栽培。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种繁殖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珍稀濒危植物的自我繁殖,在人工干预下,植物种群生态有着不同的特征,久而久之,容易丧失遗传特性,所以单靠植物园的保护是不够的,仍然需要让人工繁殖的珍稀濒危植物回归大自然,在野生的状态下继续生长。
相关人员要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繁殖技术的研究,提出新的植物迁地模式,也要针对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学特征开展研究,完善维度,分析濒危植物的原因,根据珍稀濒危植物的基因,解析发育的功能和环节,在理论层面不断创新,推动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学科实现更好发展。
综上所述,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每一位公民都要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避免滥砍滥伐。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在推进管理时,按照制度要求进行约束。无论是植物园中还是野生状态下的珍稀濒危植物,只有站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开展保护以及人工干预,才能够真正得到保护,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