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洁
当今社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但因经济形势日趋复杂,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内部审计固有之缺陷,企业开始向外包机构寻求帮助,对内部审计进行外包服务购买。内部审计外包是指企业通过购买内部审计外包服务,以支付劳务费的形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内部审计业务委托给外包机构,以获得专业的审计资源解决企业内部问题的活动。内部审计外包在国外已很普遍,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该服务普及程度远不及国外。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日益完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已无法适应企业持续发展与管理层的要求,因此,出现了大量实行内部审计外包的企业。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企业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对内部审计业务进行部分或者全部外包,获得专业审计资源以解决企业内部问题的活动。它不仅可以解由于资金短缺与专业人才缺乏无法成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燃眉之急,还能使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委托代理理论。
最早的委托代理关系是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日益扩大的企业规模,企业所有者因无法独立解决问题,而聘用职业经理人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所有者的终极目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职业经理人的终极目标,这种矛盾极可能滋生机会主义行为,故需推出完整的监督管理机制将此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也存在外包机构人员机会主义行为,如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2.交易成本理论。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业务活动应旨在降低业务成本以提高效益。对于内部审计外包,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是否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何种业务进行外包,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外包等。通常情况下,企业将自身业务模式与无需花费太多成本的模式进行对比,以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模式。故当出现企业自身需耗费大量成本才能勉强完成审计业务时,企业应灵活选择购买审计外包服务的方式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3.核心竞争力理论。
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可购买不属于核心业务的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已日趋成熟,企业可通过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减少审计资源浪费,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内部审计外包内容。
内部审计外包内容包括企业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核心业务涉及企业机密,不适合购买外包服务,一般只能对部分业务进行外包以减轻公司压力,切忌全部外包。
2.内部审计外包形式。
(1)补充式外包。补充式外包是指将企业部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补充式外包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但因外包机构与企业接触时间短,对企业情况不甚了解,可能产生工作效率低下和工作效果不好等负面结果,反会增加公司成本。
(2)全部式外包。全部式外包范围扩大至内部审计所有职能,因此,使用全部式外包的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但需设立与外包机构沟通的机构,并派出企业内部负责人对外包机构工作流程进行监督。该形式较适合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有限、缺乏专业人才和内部审计意识薄弱等,外包服务使之有机会实现内部审计。但全部外包存在较大风险,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商业机密业务,且全部由外包机构负责可能存在严重的时滞性,必然妨碍审计的连续性。
(3)内外部结合式外包。内外部结合式外包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与外包机构人员以工作小组的形式合作履行内部审计职能。此形式较为适合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在提高审计质量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人员与外包机构人员各司其职,内部审计人员占据主导地位,外包机构人员起协助作用。这不仅实现了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外包机构的先进经验以提高自身审计素质。
(4)咨询式外包。咨询式外包是指购买外包机构的咨询服务。企业在外包机构协助下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职能,规范内部审计流程。该形式无需外包机构直接参与内部审计,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商业机密泄露之风险。但外包机构人员只提供咨询服务,会因对企业发展状况不甚了解而无法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切行建议,影响审计的效率性与效果性。
1.内部审计外包优势。
(1)内部审计质量得到提升。大部分企业由于审计意识淡薄,对内审部门投入较少,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培训机会,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较为欠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不再限于其对传统审计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扩大到各种领域,如具备良好计算机能力、了解公司治理知识,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技巧等。而外包人员长期在事务所一线工作,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可对业务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弥补内部审计的某些缺陷,提升审计质量。
(2)内部审计独立性得到提高。内部审计外包后,外包机构人员根据合同内容开展业务,和公司其他部门已无关联关系,管理层不能进行间接或直接干预,从而提高了内部审计独立性。
(3)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内部审计人员日常工资发放与定期培训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使用外包服务只需偶尔支付一笔外包或咨询服务费,由此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4)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与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拥有不可复制与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企业应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在努力发展与完善核心业务过程中优化核心竞争力,而对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以节约资源,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
2.内部审计外包风险。
(1)信息泄露。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外包人员可接触到企业方方面面的资料,难免出现信息泄露。这些信息可能对企业至关重要,也可能无关紧要,但一旦泄露,势必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2)不利于建立内审机制。由于内部审计外包有时间限制,在合约到期后可能续约也可能更换外包机构,这不利于内部审计机制长期稳定持续。同时,外包服务会使内部审计部门职能边缘化,不利于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提高。
(3)外包机构不了解企业文化与风格。由于外包机构人员只是临时进入企业开展工作,对企业文化、管理层风格缺乏了解,难免工作时会因不了解情况而产生问题,有降低审计效率的风险。
1.加大对商业机密保护力度。
加大对商业机密保护力度能有效防止企业核心信息泄露。在内部审计外包前,需识别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不涉及公司机密可以外包,核心业务最好由内部审计人员亲历亲为。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由于能力欠缺无法完成该工作,可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或咨询外部机构,但如因时间紧无法开展培训,或一些人在培训后仍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则可谨慎购买外包服务。在外包过程中需提高警惕,在业务开展前,选择业界内口碑良好的外包机构,并与相关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在业务开展时,安排企业内部负责人进行监督,不允许未经批准授权的外包人员接触机密资料。
2.合理选择外包形式。
企业需根据自身情况与业务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大部分企业选择补充式外包、内外部结合式外包以及咨询式外包,选择全部式外包的企业非常少见。企业通常将不涉及核心业务且需消耗大量时间和需要极强专业知识的内部审计业务进行外包,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益。
3.加强与外包机构人员沟通。
外包机构人员由于对企业了解程度不深,所开展的业务活动都是按合同进行,很难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前瞻性与目标性。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与其沟通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工作开展更为顺利,审计效率更高。
4.完善内部审计外包监管制度。
主动完善外部监管机构监管制度,如要求企业不能连续三年选择同一外包机构进行服务购买,可以定期抽查外包人员工作,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对其进行处理,若发现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可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晚,缺乏经验,内部审计外包更是如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监督管理外包机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外包行业进行约束,更好地为选择购买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企业提供基本法律保障。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如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不够、专业水平不佳,尤其在大数据审计方面,传统审计人员已无法胜任此工作。因此,企业可积极向外部机构寻求帮助,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对内部审计业务进行部分或全部外包。内部审计外包有诸多优势,但要谨慎对待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基于此,拟对内部审计外包提出几点策略建议:加大对商业机密保护力度;合理选择外包形式;加强与外包机构人员沟通;完善内部审计外包监管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本研究局限性在于只进行了理论分析,未结合具体案例,也未提出对实务具有指导价值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