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实施扶农机制思考

2021-12-14 10:17王士鹞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王士鹞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民族振兴离不开乡村的发展,国家现代化也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发展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家主要采取“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发展模式,快速地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直接导致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建设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核心,统筹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有序流入城市,有效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黑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质量兴农,加快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推动绿色兴农,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培育新型农产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实推进农垦改革,完善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内生动力,为黑龙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力。

1 黑龙江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

1.1 自然条件恶劣,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黑龙江地处我国最北端,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一些地区多为风沙干旱区、低洼易涝区或盐碱地带,加上这些区域受到雪灾、霜冻、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其中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属于农牧交错地带,国家级贫困县林甸、龙江、甘南主要集中于此,这里处于低洼易涝区,而且多为盐碱地,常年受风沙影响,春季干旱严重,到了夏秋季节却降雨集中,更容易形成洪涝灾害。泰来县、富裕县、杜蒙县等县(自治区)地处沙化区,特别是杜蒙县,该县大部分耕地为风沙土,耕地表层土壤剥蚀严重,加上水资源短缺,导致土地生产能力特别低。大兴安岭南麓为贫困集中地区,其土地沙化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4.1%,达到20 383.7 km2,土地盐碱化面积占到了区域总耕地面积的19.1%[1]。恶劣的环境致使农产品减产,进一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尽管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农田缺乏有效的灌溉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在很多地区,农业主要还是以人工种植和人工灌溉为主。二是人居环境较差,缺乏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三是农产品物流设施落后,大量农产品滞留。四是乡村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基础设施的薄弱抑制了农民幸福感的提升,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 农民文化偏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民的文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黑龙江很多贫困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地区人口容量小、可及度差、村民居住相对分散,而且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致使外界的新事物、新文化难以及时传入,农民在遇到事情时只能依靠自己,这种闭塞而缺乏流通的生活,造成他们缺乏经营理念、团队精神以及敢于冒险的思想,没有流通意识、商品意识,更缺乏创新理念,很少去主动开拓市场,并且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开拓市场,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超稳定的、低水平的经济均衡状态。另一方面,因为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科技扶贫很难进一步地推进,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市场风险和产品需求的研判往往不准确,产业结构的单一、缺乏产品附加值,农民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市场的风险,增加了乡村振兴的难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推动。马克思等[2]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研究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制约该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瓶颈。

1.3 治理主体缺失,“空心化”现象严重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条件,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营成本的提升,加上农业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许多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他们纷纷离开农村,涌向城市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加之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使贫困村人口普遍出现老龄化、妇女化和低学历化等现象,农村人口空心化趋势明显。这种现象导致农村中出现大量的“留守集团”,出现了农业生产的荒废、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农民,服务的对象也是农民,但是,大量的人口流失导致黑龙江省在乡村振兴中治理主体的缺位。

黑龙江省人口流失严重,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剩下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缺少青年壮年劳动力,直接导致乡村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的流失,农村的“留守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政治参与意识不强,他们无法真正参与到乡村的治理与发展中,使得乡村治理的现代化难以有序地开展。黑龙江本身是一个农业大省,务农收入低,所以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去。城市的繁华生活让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村优质劳动力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务农,守在家里的主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看管孩子的妇女。目前,农村贫困常住人口中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而且50岁以上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在逐年递增,贫困县的农村人口、土地、产业的发展“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严重的“空心化”导致了农村振兴缺乏一定的活力,进一步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效果,另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源下降,导致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减缓。

2 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

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物质基础,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对乡村振兴的稳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黑龙江省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这一发展缺陷,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在全省持续地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省从“一路通、百业兴,群众搭上增收快车”“管养好、有保障,农村公路列养率提高”“客运通、物流畅,居民出行获得感增强”三个维度,推进全省农村公路网建设,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帮助农民提高了收入水平,为农村的发展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全省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不断改善农村电力基础设施,补齐农村的电网短板,进一步满足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农村的消费升级以及“煤改电”对于用电的需求。在整个“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在全省共投资149亿元用于改造农村的电网,共完成13.8万口机井通电、3 165个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以及527个自然村的通动力电的任务[3],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电力基础设施,为全省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黑龙江省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的提档升级。作为农业大省,农田水利设施对黑龙江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全省为了弥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环节,不断加大对水利的资金投入。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节水灌溉为主抓手,配套大中型灌溉节水设施,推进农田种植结构的调整,修复水毁灾损水利工程。这些措施有效地治理了全省的水土流失问题,增强了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了有效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黑龙江在全省范围内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了符合黑龙江实际的改厕模式。加快对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为农村配套垃圾桶,配备清洁队伍和转运车辆,推广垃圾分类,有效地改变了农村随意乱丢垃圾的现象。实施废物利用,大力推动畜牧养殖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引导养殖户实行“三退三进”(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场、进入合作社、进入市场循环)的绿色发展养殖模式。这些举措扭转了黑龙江省农村地区“脏乱差”的局面,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

2.2 大力开展企业帮扶,壮大产业经营主体

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乡村的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也是基础。黑龙江助推乡村振兴,通过企业帮扶、发展特色农产品等多种举措,巩固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企业乡村产业无论是在精准扶贫中还是在乡村振兴中,都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而产业发展的程度也对乡村振兴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了充分激发贫困劳动力的内生动力,不断促进贫困户的稳定增收,采取了校企联建、支部联合、利益联结、干群联动的“四联”产业扶贫模式,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断路”问题。在农业现代化理解上,舒尔茨[4](Theodore W Schultz)认为:“农业无法贡献经济增长、农民难以摆脱贫困的原因在于传统农业缺乏现代生产要素,国家要为改造传统农业注入技术、资本、人力等要素,并使农民易于获得它们”。拜泉县利用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依托当地食用菌研发中心,对当地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打造了一批产业工人和农民技术能手,使得农民居家就能获取基本的收入,该县把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产业发展,把乡村产业作为振兴乡村工作的有力保障。汤原县因地制宜,利用本地区生长的稻草秸秆,变废为宝,加上本地的传统手艺,将本来废弃的秸秆编织成鸡笼,探索出一条增加收入的新方式。青冈县政府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通过集群发展来开发独特的竞争优势。青冈县政府为当地企业提供大量的优惠措施和资金支持,使企业发展进一步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又为青冈县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并大力发展光伏发电、花卉种植、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使全县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2.3 开通“绿色通道”,提升农民就业水平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举措就是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就业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很大关系,党和政府一直都高度关注就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让更多乡亲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5]。可以说,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黑龙江省把就业列入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日程,采取多种举措确保农民稳定就业,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长效机制,支持农民优先务工就业。依托地域特色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农业合作社,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些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带动更多农村人口参与到乡村建设上来。

黑龙江省为就业困难户开通了“绿色通道”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根据“一人一策”的就业方式,为那些需要援助的对象积极提供就业服务。针对一些生活特别困难、迫切需要就业的和那些零就业的家庭人员,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并且利用当前现有的空缺岗位,优先安置就业,使那些生活特困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在一个月内稳定就业。对于那些其他尚未就业的困难人员,政府采取政策扶持、创业培训以及技能培训等方式对他们进行重点的帮扶,以便于其尽快实现就业。另一方面,根据就业困难人员自身情况,为他们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参加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的免费政策咨询、岗位信息、免费培训、日常招聘活动和职业指导服务,进而实现就业。

2.4 网络直播新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随着我国网络视听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网络直播销售产品方式受到很多人的青睐,新兴的网络直播扶贫,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面对疫情的肆虐,直播带货迅速升温,众多名人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与消费者进行直接的交流,直播带货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举措。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冲击,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流动不畅、产供销无法有效的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升,致使乡村振兴工作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有效地化解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黑龙江省把握住互联网+这个机遇,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对本地的特色产品进行推广,特别是一些县市的“一把手”为了帮助人们解决产品销售难题,积极地参与到网络直播平台上,不仅树立了党和政府良好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借助网络直播平台这个契机,由政府进行搭台,借助当地的新闻传媒中心,开启了一场线上直播模式,在直播间中,展销着芝麻酱、乳酸菌羊奶粉、鱼罐头等近30个品种的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销售,卖出各类商品共计10万余件,累计销售金额达110余万元,为鹤城的乡村振兴工作送上了一份完美的“大礼包”。充分利用互联网,采取线上直播方式带动产品销售,改善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增收与创收,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振兴的“销量之路”。

3 结 论

当前,国家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要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要把乡村振兴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升级版,把“三农问题”解决好,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加油鼓气。还需要从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出发,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实施乡村振兴不断作出努力。把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从解决农民的贫困生存和生活问题过渡到精神和文化问题之上,满足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把消除绝对贫困进一步过渡到消除相对贫困,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农村充分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民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