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婕
(南京财经大学 粮食和物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20年1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挑战,积极应对粮食损失危机,并倡议适时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党中央明确指出口粮必须“绝对安全”、谷物应“基本自给”,并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1]。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保障粮食安全对于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粮食的产后损失的相关问题已有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例如赵霞等[2]建立了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粮食产后损失浪费评价指标体系。张健等[3]重点分析了中国粮食损失的形成和我国粮食损失现状,但与如今的粮食损失现状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本文结合当今中国粮食损失现状,进一步分析中国粮食产后环节损失产生的原因,并从新时代技术创新的视角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综合产能逐步提升,在粮食产量上取得了“十七连丰”的骄人成绩,面对耕地面积与人口基数严重不匹配的问题,我国积极面对,迎难而上,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目前粮食产后环节仍存在严重的损失问题,农业部在其印发的《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我国每年因产后环节处置不当、过度加工等所造成的粮食损失问题不容忽视,其中前者约占7%~11%,而后者的损失在75亿kg以上,这已然成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粮食产后止损工作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可用耕地逐渐减少,国内的粮食供给将存在巨大的缺口,预计至2030年,我国粮食供需缺口将达到8 000万t左右[1]。因此,在增产受限的前提下,应对粮食产后环节止损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树立先进高效的粮食减损理念,将各个环节的“损失量”转变为“供给量”,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大有裨益。
粮食止损同时也是减少非必要资源浪费的一种方式。经过有关测算,我国水稻收获环节若能将损失率下降到2.76%,就相当于新增稻谷54万t,能够供439万人消费一年,相当于节省了7.84万hm2耕地和2.61万t化肥[4]。另外,减少粮食损失也能减少因运输过程而使用的燃料消耗和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减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曾从4个方面对于粮食安全做出了定义,粮食质量安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粮食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因质量恶化而造成的损失不可忽视,并且常常伴有感官无法察觉的腐败和污染,若误食则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2004年在肯尼亚就曾爆发过大规模的黄曲霉急性中毒事件,造成中毒逾千人,死亡人数达125人[5],因此减少粮食质量损失也应予以重视,这将对提升粮食的供应质量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减少粮食损失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进一步释放农户和企业的利润空间,保障粮食经营者的利益。
我国粮食生产主力为个体小农户,因此仓储技术标准很难统一,且小农户的仓储设施十分欠缺,储粮缺乏科学性,口粮存储条件较差。另外,受限于气候、环境等外部因素,仓储水平的落后给粮食仓储环节止损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各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所具备的初加工设施仍不完善,无法保障粮食收储的及时性和安全性[2,5]。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精米、精面等重外观、轻营养的精细化加工的粮食产品,这就对粮食加工企业的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粮食产后加工环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粮食的精深加工不仅在数量上降低了成品粮的出品率,也在造成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此外,在粮食产后的加工过程中所消耗的大量能源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的压力。
一方面,我国目前对于粮食产后环节的烘干、仓储、加工等技术的研发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关键共性技术的应用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主粮产品尤其是米、面制品的研究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未形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创新潜力没有完全释放。同时,粮食加工企业普遍使用高能耗、高污染的工艺设备,这也给粮食加工环节的节水、节电、节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粮食产后环节止损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应予以高度重视,具体而言,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粮食储藏损失是粮食产后系统中损失较大的环节,主要有霉变损失和虫害损失,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产生极大影响。改善粮食烘干、储藏等条件是粮食止损的重要举措,这将有利于减少仓储过程中的霉变与虫害影响,全国各地应大力推广先进的粮食烘干储藏技术,同时积极开展粮食产地烘储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各地应充分利用粮食补贴政策,支持农户建设优质的粮食仓储设施,引导农户科学储粮,改善存储条件。
精加工粮食产品例如精米、精面等产品的过度加工不仅浪费粮食和能源,还会造成大量的营养成分流失。为此,应积极引导粮食产品加工企业合理控制加工精度,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营养成分有效利用率。减少对重外观、轻营养的高精度粮食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对人类健康发展更加有益的新型营养健康粮食产品如糙米、米糠等。同时,应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采用先进工艺,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拓宽增值空间,提高综合效益。积极开展粮食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能源的产业化开发,充分提高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
大力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对粮食产后环节的关键性技术的研发,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建设研发集成平台,为粮食加工企业的应用提供服务。重视传统口粮加工品的技术创新,并积极推进相关研究成果产业化。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的技术设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设备。促进产业集聚,加强上下游关联,推进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随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国内的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粮食安全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增产难度不断加大的前提下,减少粮食损失成为必然路径。我国应从改善粮食仓储环境、鼓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推动加工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入手,降低粮食的损失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