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
产业兴则百业兴,推动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充分发挥本地独特的生态优势、传统农产品优势、区域原种优势以及潜在的价值提升优势,努力破解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小农户通过产业发展致富。为提炼总结衢州市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成功经验,笔者深入走访了衢州市6个县(市、区)10多个乡镇(街道)30多个农业经营主体,并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产业平台不断提升,规模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从2010年衢州市开始通过供给侧改革等系列部署,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平台集聚建设,推动土地、资金、科技、主体、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目前,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4个,58.83万亩;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26.95万亩;主导产业示范区30个,6.78万亩;特色产业精品园99个,6.66万亩。自2019年启动“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以来,市县一体的乡村振兴核心区域,共覆盖全市近11%的土地面积,集聚了40%左右户籍人口。
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衢州有“中国特产之乡”美誉,已形成粮油、柑桔、食用菌、畜禽、蜂产品、茶叶、瓜果蔬菜、笋竹、渔业九大优势主导产业。一是区域特色鲜明。传统优势农产品特色鲜明,已形成区域集聚规模效应,如柯城的椪柑、鲟鱼,衢江的畜禽,龙游的麻鸡、笋竹,江山的猕猴桃、蜂产品,常山的胡柚、油茶,开化的茶叶、清水鱼。二是生态环境优良。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其中水田占81.8%,土壤以红砂土、红壤为主,有机质含量高,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6.3℃-17.4℃,水资源总量101亿立方米,人均近4000立方米,是浙江省唯一拥有饮用国家一级地表水源的城市。三是产品安全优质。共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49个,有3052家农业经营主体产品纳入质量可追溯平台,2019年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9.53%。
主体培育方兴未艾,乡村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近年来,衢州市坚持把主体培育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至2019年底,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5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41家、市级168家、县级343家),农业上市企业10家(其中新三板9家、主板上市1家),农民合作社405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9家、省级示范社45家),家庭农场8413家(其中省级191家),农创客428名,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梯度产业,农创客、三乡人(本乡、归乡、外乡)齐头并进创新发展格局。另外,农业种养大户数18434户。2019年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54.2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4.21亿元、净利润11.60亿元、出口创汇21082万美金、上缴税金4.53亿元。各类规模经营主体生产农产品经批发市场、线上交易平台面向本地及全国销售供应,成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的主力。据统计,全市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联结带动种养业生产基地156.39万亩、牲畜150.39万头、家禽2787.32万只、水产养殖面积9.69万亩,其中种粮大户1028户,种粮面积45.42万亩,生猪养殖大户857户,出栏159.91万头。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从业人员7.29万人(含季节性用工)、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43.8万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11.76亿元。主要农产品原料采购总额占据了总产值的一半以上,2019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原料采购总额达33.94亿元。
三产发展加快融合,助农就业增收成效明显。全市已创建江山市蜜蜂、龙游县畜禽、柯城区柑橘、常山胡柚、常山县油茶、衢江区生猪、开化县茶叶7条10亿元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33家,其他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407个。2019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接待达1140万人次。“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建成“淘宝·衢州馆”交易平台,江山市网销猕猴桃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市有1200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开展淘宝、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直播应用创新。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近年来,衢州市先后被列为国家级整建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省级家庭农场培育试点市、省级农业补贴政策综合改革试点市、全省数字乡村试点市。衢州市结合试点工作,凭借本土特有的生态资源,着力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家庭农场、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主体扶持力度。2019年启动实施深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拓展宅基地物权权能,推动闲置宅基地等用地资源适配盘活,在保障农民居住需求基础上,统筹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存量配套。2018年根据中央政策精神,对“大三农”财政政策体系进行系统增容,印发《关于构建以建设乡村大花园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通知》,实现上下政策资金资源统筹、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统筹。同时,积极扶持规模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再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如实施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三年行动,丰富了柑橘产业内涵,引进红美人、春香、甜橘柚、鸡尾葡萄柚等柑桔新品种10余个,种植面积超5万亩,推动全市柑桔产业转型提质。
一是农业主体整体性矛盾,难以适应发展增速的需要。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缺乏竞争力。二是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以种养生产鲜销产品占多数,销售周期短、成本高,发展精深加工不多,科技投入不足,产品科技应用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特色、差异化不突出。三是生产要素制约性矛盾,难以满足主体发展需求。土地流转难、设施用地审批难、融资贷款难、农业保险难等要素制约仍然是农业主体发展壮大的瓶颈。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性矛盾,难以激发内生动力。农业科技创新总体能力不高,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如国家级龙头主体层面,2019年4家国家级龙头主体,科技研发人员合计仅92人,投入研发资金3379万元,仅占销售收入1.51%;省级龙头主体层面,监测35家企业科技研发人员数量642人,主体科技研发投入1.16亿元,仅占销售收入1.51%。
一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龙头主体多元发展。聚焦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围绕“产村人文”融合发展,突出特质化、多元化、高质量发展要求,系统梳理产业特点、产业链条、品牌价值。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轴,布局建设“一村一品”微经济圈、“一镇一业”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一县一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一区一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二是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农业龙头主体聚集发展。聚焦平台打造,充分发挥平台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公共配套、物流冷链、科研技术等全链条支撑作用,着力推动龙头主体集中集聚、要素共享、链条重构。三是创新发展路子,推动农业龙头主体竞相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有互联网思维、创新能力强、行业领先的主体,引入一批精通农业、运作规范、引领力强的工商资本,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四是提供政策要素保障,推动农业龙头主体健康发展。通过工作走访、微信平台、提案议案回访等多渠道对话,对农业主体重点关注的企业用地、企业融资贷款、政策扶持等问题分析排解,推动土地、资金、人才、金融等资源要素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资源要素投入与农业龙头主体健康发展相适应,着力补齐乡村产业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