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园
(中共山南市委党校 西藏 山南 856000)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三农”成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1]。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功能区域面积占比67.85%,禁止开发区域面积占比37.6%。西藏生态系统脆弱,其价值独特的高寒环境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2]。促进西藏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于推动西藏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根本性作用。对西藏白朗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力求找到促进西藏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隶属于日喀则市,距市区49 km,面积为2 759 km2,辖11 个乡镇,总人口49 497 人,平均海拔超过4 000 m。白朗县属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干湿冷暖季节分明。白朗县年平均气温5.9 ℃,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最高气温26 ℃,最低气温-24.6 ℃。
1.2.1 现代蔬菜种植基地
白朗县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籽等。自1998 年蔬菜大棚试种成功后,该县大棚蔬菜发展成为西藏自治区典型产业。当前,白朗县蔬菜大棚有近5 400 座,种植面积780 hm2;蔬果品种近140 种,其中有15 个无公害的蔬菜品种;无公害蔬菜面积达1 333.33 hm2,年产量达4 141.88 万kg;培育了951 个种植大户及家庭农场和128 家专业合作组织。目前,白朗县蔬果种植产业初具规模,所产蔬菜占日喀则市消费市场的近1/3。白朗县蔬果种植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品种发展到南瓜、茄子、韭菜和葡萄、枣、冰桃、西瓜、甜瓜、哈密瓜等果蔬,打造了多品种特色高原有机果蔬生产基地,实现了“月月有瓜果,天天可采摘”,成为西藏“粮仓”和特色现代农牧产业强县,使“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口号享誉西藏高原。2019 年11 月18 日,白朗县入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2019 年白朗县实现果蔬年产量500 万kg,年产值3 000 万元,净产值900万元。
1.2.2 万亩枸杞园
枸杞为喜光、耐旱、耐盐碱的灌木经济植物。白朗县根据当地气候环境,投资10.36 亿元,建立了占地1 000 hm2的枸杞田园基地。项目启动以来,到2019 年实现年产值约为2 400 万元。1 000 hm2基地建设完成后,预计丰产期每年仅通过枸杞干果、枸杞芽茶可实现3.4 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
白朗县高原特色农业主要涉及蔬菜大棚、果园种植、农村旅游等。目前这些项目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就西藏农牧业发展本身来说,受自然环境、人口数量、市场规模限制的问题依然突出。类似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业雷同、销售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亟需解决特色农业与农牧业基础生产结合的问题。
当前,白朗县蔬菜大棚已经初具成效,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在当地发展中,县域治理及经营已经成为了摆在眼前的重要问题。例如通边公路的维护和保障、村容村貌的维护和保洁、公共设施的使用和保养等,直接关系到县域群众生活是否舒适、幸福感是否提升。蔬菜大棚种植中,种植品种选择、种植面积确定、后续蔬菜销售等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产品销售风险。当地蔬菜大棚快速发展,产业观光园陆续建立,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总体上仍然偏小偏散,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优质经营主体。高原空气、土壤很纯净,病虫害较少,蔬菜品质好,但内地蔬菜品相好、价格低,对本地菜冲击很大。
其次,无法获得应有收益的风险。市场环境是错综复杂的。蔬菜种植中,企业或种植大户都无法保证能够在市场中实现稳定盈利。一旦企业或种植大户发生亏损,选择退出蔬菜大棚种植,普通大棚种植户会面临受损风险。
按照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及国家政策指明的方向,以增强农业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发展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首先,要确保农业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其次,不断提高农牧产业的绿色生态功能,提高功能性效益。再次,促进农业产业向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商品生产力。
3.2.1 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当前西藏农业主要发展蔬菜大棚及旅游观光园产业,产业发展趋同性强,发展模式单一。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应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应依据当前发展形势,按照西藏高原气候特点及现代农业要求发展特色农业,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高寒山区进行农业发展应做好准确定位,科学选择是用于蔬菜生产、家畜养殖、“疗养”健身,还是结合藏族茶馆做生态茶馆。
白朗县致力于发展蔬菜大棚,在蔬菜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进行蔬菜销售。要让蔬菜大棚获得更多效益,可将蔬菜大棚种植同牧业养殖结合起来,基于高寒地区特点建设“高寒两用温棚”。将温室及庭院建设结合,温室顶部人字形,四面围墙,顶部2/3 覆盖阳光板、1/3覆盖夹心保温被。这样的温棚不仅能进行蔬菜种植,还方便牛羊圈养。温室能种植白菜、大葱、萝卜、黄瓜等多种蔬菜作物,庭院也能露地种植萝卜等作物。在条件允许下,还可聘请专家指导,尝试在温室种植草莓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
要不断丰富种植品种,创新产业范围,在求同存异中谋求到更好的发展。为应对高寒气候,可发展设施养殖,利用温室为牦牛、羊等家畜提供温暖场所,以防冬季严寒影响家畜健康,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可对温室进行合理布局,利用温室为人们疗养提供特殊环境,经优化设计后利用植物为人们创造出露地富氧环境,建设高温氧吧,打造修养健身场所[3]。在氧吧中设置一些可行的体育活动设备,创造更好的休息娱乐条件,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增添多彩的一笔。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内地龙头企业投身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边境地区建设的沟通衔接。在市场化原则和在自愿互利下,通过项目合作、产业对接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支援西藏家庭农场创建,吸引更多人投入到西藏特色农业建设中,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化发展,积极发展地方特色、资源特色和品牌特色。
3.2.2 科学规划并综合治理特色农业产业
首先,科学规划,强化生态保护。在特色农业发展中,需强化可持续发展,结合地区优势、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选择适合的农业产业。做好统筹规划,在选择好产业的同时,控制好产业发展规模,做好乡村整体建设。例如在温室大棚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好高原阳光能源,并对牛粪进行废物利用,用于蔬菜栽培,在保持乡村整洁的同时,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在产业发展中,应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做好乡村道路绿化,结合乡村整体建设做好村庄综合整治和农田林网建设,对村容、村貌进行维护。做好通边公路维护,让边境地区更加宜居,提升居民幸福感及生活舒适度。
其次,完善政策,为特色旅游业发展保驾护航。出台旅游经营政策,合理收费,强化旅游经营范围,确保旅游业发展不会出现恶意竞争、欺客、宰客、强制购物、不合理收费等问题。一旦发现类似现象,应依法进行处理,确保区域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2.3 防范特色农业产业风险
首先,做好互联网宣传和营销工作。积极借助网络技术,通过大众媒介对高原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为农产品找到更多销售出路,避免产品过剩、滞销。利用互联网信息对市场环境进行综合分析,避免生产同质化。通过网络渠道做好宣传工作,对高原特色农产品及旅游业进行营销。
其次,发展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蔬菜大棚,减少蔬菜在运输中的损耗,开设蔬菜保险,增加冷链设施,大力发展冷链物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蔬菜种植经济效益。
再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特色农业发展中,应定期聘请专家向当地农民传授种养经验,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让其成为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
最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当前农牧业相关保险补贴存在种类少、服务滞后等问题。应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灾害保险制度,扩大涉农保险覆盖面,规范农业保险服务,让农业保险制度为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