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探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2021-12-14 04:08王方玉杨为
山西农经 2021年23期
关键词:枣庄市人才农村

□王方玉,杨为

(枣庄职业学院 山东 枣庄 277800)

1 乡村人才振兴概述

枣庄市委、市政府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实施“三区共建”“六力齐发”,多个典型做法被国家、省领导批示,开拓了“绿色引领、改革开路、高效生态”的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生态、文明、治理、生活等方面的建设都需要人才的支撑,因此,将人才振兴置于首要位置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枣庄市已经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对枣庄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2]。

2021 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文件以构建人才队伍为目标,其中涵盖负责顶层设计的高素质人才,包括扎根基层的普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拥有乡土文化的本土人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创新创业人才等各方面社会人才[3]。纵观乡村发展状况可知,人才短缺仍是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绊脚石”。目前,枣庄市在乡村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和构建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仍处于劣势,需大幅改进和发展。

2 枣庄市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枣庄市要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战略目标,需要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但纵观枣庄市乡村人才发展状况,人才问题依然是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屏障,是枣庄市乡村振兴的短板,与建设所需的人才总量和质量相差甚远[4]。

2.1 乡村人才总量不足

根据枣庄市统计局2021 年发表的《枣庄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得知,2021 年枣庄市常住人口中,城镇居民共2 287 321 人,占比为59.32%;乡村人口共1 568 280 人,占比为40.68%。与10 年前的人口普查对比,城镇居民增加了522 955 人,乡村人口减少了396 494 人,城镇人口总量上升幅度较大,上升比重为12.01%。从以上数据看出,枣庄市乡村人口资源总量迅速减少,且仍处于下降趋势[5]。

根据《枣庄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研究调查问卷》可知,抽取调查的样本中,没有人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家庭约占20.78%;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人数小于家庭总人数1/4 的家庭约占41.56%;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人数大于家庭总人数1/4 的家庭占37.67%。

随着枣庄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人口逐步向城市迁移,为城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使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减少,乡村人才难以达到发展和振兴需求。当前,乡村人才更多的是土生土长的内生式人才,技术人才、新型职业农民都很匮乏,导致人口总量不足、乡村“空心化”等问题较为严重[6]。

2.2 乡村人才素质偏低

国家规划文件对乡村人才提出具体要求,2020 年新型职业农民中高中及以上学历达到35%,农技推广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虽然农村家庭户主文化程度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缓慢,初中及以下学历农民占比仍高达88%[7]。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从事乡村工作的人员中,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占比为4.5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比为34.42%、大学文化程度的占比为3.25%。由此可见,目前乡村人口中高素质人才极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大批的青年学生考入大学,不断深造,在城市发展,这也是乡村缺乏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留在农村的人群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更多的现代农业知识,难以提升自身素质。现有的乡村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缺少致富带头人和实用技术人才,不能掌握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所需的技术和知识,培育一批新型乡村人才迫在眉睫[8]。

2.3 乡村人才回流与引进困难

随着枣庄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人才回流与引进这一困境更为显著。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众多农村青壮年和精英群体外出务工,部分农民打工后选择定居在城市,部分青少年通过考试离开农村,导致枣庄市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现像。

乡村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发展环境是导致人才回流与引进困难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报告可知,81.82%的人认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活环境不理想;81.82%的人认为乡村人才晋升通道狭窄导致青年人对发展环境不满意;44.81%的人认为乡村环境污染导致青年人对生态环境不满意;24.03%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致使青年人才不愿回乡发展[9]。

3 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3.1 “培养好”:内外结合,拓宽乡村人才培养路径

通过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策略,多措并举,构建渠道多种、形式多样、层次丰富且利于乡村人才发展的教育体系,多路径搭建培训平台,不断完善培训体系,提升乡土人才开发质量,让人才市场与人才需求相耦合。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等措施,但期满后人才大都会选择回到城市。

采取“互联网+”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发各种网络资源,开展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乡村人群利用当下最便捷的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参加自学、远程教育、集中线上培训等多种视频教学。在教学视频中有大量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方法,便于拓宽学习者的研究思路,快速掌握研究内容,同时,还可借助与乡村农业人才相关的App 积累更多农业知识,如农管家、农商一号、一亩田、惠农网、农查查等[10]。

加强职业院校与农村产业相结合。每年可为乡村建设人才提供到院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的机会,同时,学校可增设与农村产业、乡村人才振兴的相关专业。在学科的设置中要进一步细化,使学者朝着精准型、专业型方向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如与职业院校合作,丰富农业相关专业,培养出文化素质高、农业技术高、管理能力强的乡村人才。

实施入乡实践锻炼措施。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院校教育,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应注重实践。乡村人才不仅在理论知识方面需要加强,同时也应将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真正做到提高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入乡锻炼、专家指导等方式强化之前积累的理论基础,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素质,加快培养乡村振兴紧缺的行业能手、行业领域带头人等相关高技能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支持其发展自身产业,从而推动枣庄市产业持续发展。

3.2 “引进来”:城乡联动,形成人才双向流动趋势

搭建乡村和城市人才双向流动的平台。让愿意到乡村发展的人才不再受地区、户籍限制,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资源良性循环,畅通流通渠道,鼓励城市人才前往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添力量[11]。

从政策上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如出台《枣庄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等。政策引导是促使城市人才前往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枣庄市目前已通过文件政策引进34 位农业高层次人才。

3.3 “留得住”:软硬兼施,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

在生态环境方面,积极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与几十年前相比,乡村生态环境已发生巨大改变,但问题种类依然较多且杂,仍需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落实责任主体制度,切实履行每个领域的保护责任,可以利用奖惩、考核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与个人应积极响应号召,建立健全长效工作联动机制,真正改善乡村生态环境[12]。

在生活环境方面,围绕农村的物流、水利工程、能源、公路、新一代网络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涉及衣、食、住、行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如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评选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等,通过一系列举措,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13]。

在制度方面,建立乡村人才创业投资机制、制定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上升通道。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以农业种植为主,导致许多年轻人不愿回乡发展。因此,建立乡村人才创业投资机制十分必要,既能整合农村土地,又能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让人才在农村可以施展自己的能力。

目前,乡村评价和上升通道掺杂了很多人情因素,应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乡村人才评价机制。破除人情、资历、身份的壁垒,扩大施展空间,通过制度凝聚人才、激励人才、保障人才,从而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通过拓宽乡村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人才双向流动趋势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举措,切实解决枣庄市乡村人才振兴所遇到的问题,为其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施策发力,让乡村人才有机会且乐于为枣庄市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推动枣庄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猜你喜欢
枣庄市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作品展
意料之外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宫“保”鸡丁
森林里来了“多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