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茹
(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农业办公室 山东 济宁 2721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各个行业有了很大提升。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就目前来看,在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中,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推动了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极大的社会需求下,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难度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农业经济管理必须不断开创新的管理方式。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渗透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不仅为农产品生产带来便利,还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农户的收入大幅度增长。由于互联网的这一优势,农业相关管理部门非常重视信息化的管理水平,通过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管理体制,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精准性和优质性。
现阶段,在我国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繁荣,发展趋势转好,发展前景也相对开阔。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力急剧流失加剧了城乡经济的分化,使农业经济面临很大的危机,所以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引进劳动力、缩短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该背景下,农村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能够推动工作效率,还能给很多未就业的人员带来就业契机,使农村经济结构改革工作顺利落实[1]。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向全球化迈进,这种发展趋势意味着我国将面临更多发展机遇,同时迎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发展风险。
世界的整体经济结构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阻力。如果出现不稳定因素,影响经济结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矛盾,致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动荡。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根本所在,其在受到影响后波及的范围相对较广。
基于此,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加以重视,要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手段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使信息技术能够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畅通无阻”,从而更好地规避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经济体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得到全方位的更新。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全面贯彻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融入信息化,打通农业经济连接各行各业的渠道,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共赢。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力量。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涵盖以下3 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是指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科学技术市场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等。通过市场信息化的建设,农业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农产品的实时状态,把握市场动向,了解农产品市场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有机整合信息资料,更新配套设施。
其次是农业教育与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指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和传播,使更多的农业工作者接触到相关知识。其实际是一个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何农业工作者都能接触到新兴的科学技术,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农业活动当中。
再次是农业资源信息化,是指在各种资源配置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判断资源比例,分析资源利用率,避免农业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增收,提高农产品产量,带动经济发展。
目前,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渗透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绝大多数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难以支撑信息化建设这一重担,致使农业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严重匮乏信息化建设人才不利于建设工作的开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契合,出现专业不对口现象,很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符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另一方面,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发展较为落后,企业人才待遇以及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大多数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本地人才为了提高经济收入选择外出务工,在这种长期的人才流失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了很大阻碍,致使出现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滞后的现象[3]。
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农民,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其对外界的感知力相对薄弱,所了解的信息化知识仅停留在浅显的层面,文化程度有限,无法清楚地认知信息化建设工作,对所开展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理解存在偏颇,很多农民工作者不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导致农业经济的管理难以真正落实。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其思想水平直接决定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只有具备信息化的素养,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若农民信息意识混乱,自身信息素养不高,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前景认识不到位,将会直接抑制经济管理的质量,使整个信息化建设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农业经济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在进一步的优化当中,但是相比于城市而言,却略显逊色。
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但是对于经济严重落后的地区而言只是凤毛麟角,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实际的资金落实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使其处于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需要信息化的设备和系统支持,如果没有及时引进优良设备,就会延误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调,无法达到预期的建设标准。再之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很难引进理想的信息设备和技术,信息化建设难以全面展开,无法达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4]。
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人才进行操作。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已经成为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大力配合,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重视对教育对象的信息化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农学课堂,加深教育对象对农业知识的理解,为农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政府需要不断优化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工作环境,加大人才待遇补贴,积极引进外来人才,提高优秀毕业人才在农业中的就业率,最大程度地解决人才流失难题[5]。
农民是农业工作的主体,更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心所在。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相关信息化建设知识,弥补其在文化程度上的欠缺。可以通过讲座宣传的方式,为农民讲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及外延,大力宣传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为农民树立信息化建设的理念。
除此之外,可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让农民切身体会、深入感触,理解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及价值,为农民培训相关的信息化知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6]。
基础设施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能使信息化的技术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政府部门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数据设备,引进高质量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调整工作环境。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应突出经济福利,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发挥最大效益,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政府和各大市场部门应大力支持信息化建设工程,积极引导各大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鼓励相关企业大胆尝试,使信息化管理更加全面,技术更加先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更加优质[7]。
提升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服务体系。政府部门要发挥其领导作用,合理规划农业经济的管理内容,树立信息化服务意识,建立科学的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已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实时掌握农产品的发展状态,在对农产品进行实时监测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农民增收。
同时,农业管理者可以直接根据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农产品的生长状态,这种优质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体系不仅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减轻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负担,而且使农民快速增收,促进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广泛,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带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中,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宣传教育,加强农业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提高相关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要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应用新兴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和信息设备,结合信息化平台对农业经济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不断完善信息化的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带来优质的信息化服务,从多个方面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