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农村产业革命分析

2021-12-14 04:08廖紫依
山西农经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产业革命民族农民

□廖紫依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1 问题的提出

2020 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全国9 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接下来我国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防止脱贫之后的再次返贫。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农民富裕”[1]。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首要环节,关乎乡村整体经济能力建设,是保证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泉。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少数民族地区都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然而其中也有一些地区在产业发展中没能找到合适的项目,仍然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发展局面。因此,本研究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并实地考察少数民族地区产业革命发展经验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中的内在逻辑,针对产业革命中所遇到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2 民族地区农村产业革命的当代价值

民族地区农村由于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缺乏专业性的发展指导,长期以传统农业产业生产为主,结构单一化。农村产业革命就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使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2.1 助力脱贫攻坚,振兴乡村产业繁荣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扶贫、减贫、脱贫一直都是国家重点支持项目。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国家对贫困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送资金、送物质、建立基础设施。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真正脱贫并且防止再次返贫,只能让贫困地区找到自身发展的方法。而发展优势产业,进行农村产业革命正是贫困农村谋求永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民族地区农村虽然大多处于较偏远的高原地区,但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往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信息较为闭塞,所以大多以传统农业、牧业为支柱型产业,交易也以初级农产品的形式进行,产品收益较低,农民生活条件也较为艰苦。自从国家提出脱贫任务和乡村振兴战略后,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以农村现实条件为基础,结合当地气候生产条件,开发多样化农业产业,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例如在贵州地区推出了“十二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并且以“一县一品”的形式发展特色产业,不仅丰富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品种,实现农民增收,而且顺利完成了脱贫任务。

2.2 缩短城乡差距

由于户籍制度的执行,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较大。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体现在城乡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因此促进农村产业革命发展对于缩短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农村产业革命并不是将全部的发展重心都转移到农村地区。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例如农村生产的产品需要在城市寻求销售市场,城市居民也需要通过农村旅游来释放压力。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产业革命寻求的是城乡的融合发展,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农村反哺城市的模式,改善农村农民生活条件,缩短城乡差距,尽可能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2.3 保障民族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软实力

农民的向外迁移带走的不仅是人力资本,还有该民族的独特文化,这不仅会导致民族文化多样性受到损伤,而且使精神文化逐渐匮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的前提下,才会想到文化创作和传承。因此,民族地区的农村产业革命也关乎到该地区民族文化的兴衰。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有本民族的特色建筑、节日习俗、歌曲、服饰等,例如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这些都是民族地区开展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保证了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繁荣,同时也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综合实力。

3 民族地区农村产业革命的现实困境

3.1 农民参与度不高

农村产业革命最主要的就是带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当地农民参与到产业改革项目中,成为项目的最大参与者与获益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大部分农民没有完全参与到改革项目中来。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种植习惯的影响,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更换农产品种植类别的初期,不少农民会产生质疑,担心种植不成功,无法带来收益,因此农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降低。再者,产业选择的错误也大大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除种植业外,本地农民由于缺乏资金和相应的专业技能也很难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中,以致于旅游产业并未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经济收益。

3.2 产业建设人才队伍薄弱

民族地区农村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难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发展产业、实现增收。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因为城市优质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而选择移居城市,造成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

此外,大量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童,造成了严重的“空心村”和人口结构失衡的现象,农村不但没有足够的专业性人才,而且缺乏年轻的青壮年,致使农村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3.3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农村产业的兴旺和农民生活的幸福,然而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例如公共卫生设施、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农业设施等。主要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多处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地段,包含高原、山地、河流等地形,地势较为险峻,而且民族地区的农村分布较为分散,给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4 产业规模小,产业融合不充分

目前,民族地区的农村产业仍有部分以小农户生产为主,没有发展为集体经济模式,以至于缺乏产业竞争力。此外,农村分布较分散,农民多是独立经营,这也为产业的集体管理带来难题。由于小规模经营模式的限制,农村无法发展与种植业相关的其他配套产业,例如产业园、农业初级产品加工等,因此无法深入挖掘当地农村的生产价值。

4 民族地区农村产业振兴的启发

4.1 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1)出台更惠农的扶持政策。国家应加大对农民科学知识学习培训,选派专业人才队伍对农民进行产业生产培训,手把手教授有关农业生产的科学知识,增强农民产业生产能力。对部分较为贫困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资金扶持或放宽贷款条件。再者,给予农村产业发展更大力度的政策倾斜,倡导多品种、多样化发展模式,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给予一定奖励,对发展薄弱环节给予资金补助,鼓励农村、农民发展创新型特色产业。

(2)充实资金投资来源。产业革命以政府拨发财政资金为主导,但农村产业发展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仅靠政府的财政资金供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当拓宽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充实产业发展资金库。例如通过特色产业项目吸引企业投资、号召乡村能人出资建设家乡,或通过银行放宽农业金融贷款条件等。

(3)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撑。物联网、大数据、5G 应用等已逐渐普及,这些都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早日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

4.2 强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1)转化现代化发展理念。通过教育宣传改变农民以往传统的种植观念和习惯,教授农民科学育苗、种植、防治虫害方法。大力引进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管理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和规模化。此外,积极吸纳和借鉴成功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本村情况进行合理的产业调整,促进农村产业不断升级。

(2)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首先,对农民进行专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优良素质和专业管理才能的党员,以党员带动群众的模式,更好地进行产业发展。再次,通过一些福利政策吸引青年人才下乡、返乡,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发展成为留得住人才的地方。

(3)合理开发和利用比较优势。积极利用民族地区的气候条件生产合适的品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例如贵州地区的农村按海拔高度分类种植农产品,不仅丰富了农产品品种而且生产出了一批品质优良的产品,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此外,在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时要将各自的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突出各民族特色,提高旅游“回头率”。

(4)建设农村基层管理组织。农民是农村产业建设中的主体,要将农民吸收到农村管理的队伍中来,增强农民产业建设中的自主性和自治性。同时赋予农民一定的监督权、管理权,畅通农民的表达渠道,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产业建设,不断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5 结束语

农村产业革命发展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是关于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关键一步。民族地区的农村属于贫困问题较严重地区,由于民族性不同,各个地区存在的问题也不同,任何措施都有可能引发相异结果。产业革命虽然是追求经济发展,但在具体的方法、措施上要以实际条件为基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提倡创新和特色,不要一个模子搞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农村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将特色产业做大、做精、做强,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农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产业革命民族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答卷
农民
浅谈产业革命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