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湖州实践

2021-12-13 07:02金淦英

金淦英

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具有良好的基础。本期“特别关注”栏目,聚焦湖州市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五大行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行动、城乡学校师资保障行动、城乡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城乡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行动和城乡终身教育服务行动),介绍湖州市在STEAM教育、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以期能为其他地区开展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摘    要:优质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新时代教育中的集中体现。浙江省湖州市从独特的地域优势、当前湖州教育优质均衡的态势和全民学习的趋势出发,思考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拟实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行动、城乡学校师资保障行动、城乡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城乡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行动和城乡终身教育服务行动五大行动。

关键词: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关系新形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史性成就,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花落浙江,湖州市更是提出了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的战略口号。城市发展,教育先行,一系列决策部署的提出,指引我们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精神富有与文化先行,全力助推、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湖州市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時来到湖州,对湖州提出了“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新期望。优质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新时代教育中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的“关键大事”。湖州市有率先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优势和空间后劲。

(一)湖州教育的独特地域优势

就整体而言,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绿色、均衡”历来是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如今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湖州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以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绿色样本为愿景,聚焦绿色共富,加速城乡融合,重塑城乡关系,以率先呈现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城乡关系新形态。就个体而言,全面富裕对应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在内的人格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2020年,湖州教育就形成了以生态文化为中心,以特色小镇、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红色旅游、美丽乡村为立足点的“五位一体”青少年研学格局,并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了生态文明“入脑入心”。研学项目成功入选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

(二)当前湖州市教育优质均衡的态势

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是制度供给的均等化、发展机会的平等化、品质生活的共享化,以保障每一位孩子都能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满足个体自身发展、追求美好幸福生活作为重要前提。早在十多年前,湖州市就有长兴县的“教育券”、德清县的校车等经验,如今“安吉游戏”也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学前教育金品牌。湖州市新居民子女公办义务教育入学比例达81%。同时,湖州市进一步降低中考门槛,取消房产、户籍、社保等限制,实现了新居民子女与本地考生享受同等中考待遇。此外,湖州市的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98.6%。全市目前已结对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学校(校区)142家,覆盖全市65%以上的镇区学校。优质普通高中定向招生分配比例达60%,有效遏制了生源盲目向城镇拥挤的现象。

(三)湖州教育的全民学习趋势

打造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不是为了发展结果的同化而对城乡资源进行简单粗暴的削平补齐。教育有责任促进人人平等地获得教育、就业等发展机会,有义务为社会群体提供再学习和提升的渠道,进而让每个个体内生发展动力,在人人学习、人人参与的基础上实现人人富有。湖州市历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实现了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省义务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县、省级学习型城市、义务教育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四个100%”等目标。全市2021年共开展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培训70万人次以上,共有年度市城乡居民素质提升立项项目13个、结题项目16个、优秀项目9个,9次荣获全省年度职业教育发展考核“优秀单位”。

二、湖州市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题中之义

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础,精神富裕是物质财富的升华。没有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仅满足了个体的物质需求,忽略了人在情感、理想上的精神追求,在健康、学习上的成长需求,在发展、平等上的权利需求。我们要依托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供给与成长机会的均等,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多元的发展结果,从而引导各具精神特质的个体走向最适合的岗位、行业与区域,实现人尽其才,最终答好“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题中之义。

(二)助推教育优质发展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底色

优质均衡教育需要充足的物质保障,需要共同富裕来实现一整套公平高质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这不仅仅是斥巨资办几所幼儿园、新建几所学校的问题,而是要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需求转变,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以积极姿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可度与幸福感。

(三)促进教育治理提升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普高评价看高考、初中评价看中考、小学评价看联考”等功利教育观根深蒂固。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依旧是决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苦教苦学依旧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主色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让孩子不仅有知识与学历,而且有快乐多彩的童年,不仅是发展社会、创造财富的强者,而且是享受生活、兼爱包容的善者,需要我们统筹推进育人方式、课程教学体系和教育评价改革,在学校、家庭、社会系统育人机制上多想一些对策,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學习的教育体系上多寻一些出路,并突出数字化改革牵引,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教育共同体统筹谋划,在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数字化教育治理上多树立一些品牌。

三、湖州市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

实现湖州市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与着力点,唯有在实践中探索前行。这是时代与人民交付给湖州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与新命题,是教育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下阶段,湖州市将聚焦新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期待,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五大行动,全力打造“学在湖州”品牌,让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真真切切地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行动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教育经费机制,确保“两个只增不减”。统一城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大对农村偏远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将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均衡配置设备设施、图书、校舍等资源,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配套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幼儿园)与新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交付使用“五同步”,确保城乡学位供给充足。至2023年,争创省现代化学校100所以上,争取各区县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达80所以上。

(二)城乡学校师资保障行动

建立人权事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县管校聘”管理机制,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提升城乡学校之间名校长、名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实现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政策向乡村教师倾斜。推进“三名(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城乡共建进程,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南太湖教育领军人才培育力度,依托本地高校资源,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至2023年,实现乡村幼儿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至70%,实现义务教育乡村小学教师本科率、初中教师研究生比例与城区学校持平。

(三)城乡教育提质培优行动

全面启动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县)及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争创工作,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满堂红”。全面推进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加快办学理念融合、教学教研联动,全市乡村和镇区学校的公办义务教育于2022年实现教学共同体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持续优化教育生态,至2023年,义务段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缩减至5%以下,全市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停止招生,力争符合条件的在湖新居民子女100%享受公办义务教育。严格执行“双减”政策,完善课后服务体系,提高托管质量。逐年提高优质示范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至初中学校比例,推进普通高中分类办学试点,切实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

(四)城乡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行动

实现全市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建立健全依托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推进思政教育全科化,深入开展以党史教育为主的“四史”教育,教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落实小学每天1节户外活动课和中学每日晨跑1000米以上的锻炼要求,打造具有湖州特色的阳光体育品牌。积极参与青少年心理护航行动,充分发挥全省首家心理公益服务平台“湖州37度心理”,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城乡终身教育服务行动

持续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和成人高等继续教育,重点面向企业职工、新型职业农民、残疾人、退役士兵、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群体,每年确保开展各级各类社会培训100万人次以上,努力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依托“城市大脑+未来社区”,建成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网络、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教育活动进行政村(社区)全覆盖。持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至2023年,全市7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学堂)。推进“互联网+老年教育”,实施“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