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宇
出生于闽东的高孔长喜欢喝茶。
不论同事还是客人,只要有人走进他的办公室,他都会笑着说:“坐下来,先喝杯茶。”透过茶壶上方蒸腾的热气和他对视,他的眼睛,沉静中略带着倦意,讲述起自己的故事时,眼里偶尔会闪过一道光。
40岁的高孔长有好几种身份:福建新龙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副部长兼首席技师,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七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从一名涂装工到如今的技术工人榜样,他用了21年。熟悉高孔长的人都知道,他喜欢“扎”在车间里,熟知现代化汽车涂装车间的每个生产环节,是公认的车间“医生”。
别看高孔长个头不高,但小小的身体里却蕴藏着大大的能量。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一次次取得重大突破,推动课题攻关项目105项,取得专利20多项,为公司创效1250万元,推动公司涂装成品质量跻身国内先进水平。
他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为他人、为企业、为社会作的贡献越多,自己人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也就越多。”
在汽車生产过程中,有四大关键工艺,即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
“涂装通俗来讲就是给汽车涂颜色,包括对白车身进行前处理、电泳、中涂及面涂。说得再形象一点,就是给汽车穿上一件件的‘衣服。”高孔长作为行业内著名的涂装高手,对涂装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一辆汽车的“衣服”从内到外分为5层。对一般涂装工来说,要想均匀地把每一层都严丝合缝地给车身涂装上,已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然而,高孔长则要求,不仅给汽车“穿”上衣服,更要“穿”得轻薄美观。“这一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必须靠一点一滴去钻研。”
2000年,中专毕业的高孔长第一次走出福建屏南大山,进入东南汽车生产部涂装组成为一名汽车喷漆工人,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喷漆工作。
这个岗位需要长时间待在喷漆房中,作业环境比较恶劣,特别在夏天,喷房内温度特别高,还要穿上专业连体工作服、佩戴防毒过滤器进行工作。每天,成千上万次地挥舞着一公斤多重的喷枪进行喷漆,衣服经常是湿了干、干了又湿。
工作的辛苦让很多同事都选择了离开,但是高孔长却咬牙坚持了下来。从喷漆、调漆到喷枪修理,经过各个岗位的历练,高孔长把自己锻炼成了涂装线上的“全能王”。
2003年,涂装车间扩建期间,高孔长有幸参与到法国、德国技师调试自动喷涂机器人与新颜色配套的过程中。国外技师对工作的严谨态度让高孔长赞叹不已。
“他们从选定试喷用的钢板规格、自身膜厚,到整个喷漆房的温湿度、涂料温黏度,再到喷枪的流量、喷幅、压力的调整等十几道工序都要求严格、执行到位。”高孔长回忆起那次经历,记忆犹新地说,“最后,无论成车的光泽度、膜厚的均匀度、色差的一致性,还是外观的效果都远远超越了我们原有的各项指标。”
近距离观察国外技师工作的整个过程,对高孔长的触动非常深。带着这份对机器设备与人员完美搭配的执着追求,慢慢地,他也完整摸透了整套自动机喷涂系统的精华,由他完成的整车涂装质量跻身市场前列。
此后5年,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高孔长又发现了平常并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颗粒物问题。原来,一台成品车上都会附着1毫米至3毫米的小小颗粒物,多达十多个。这虽然与其他汽车厂的数据持平,但每年需要多花费100多万元的整修成本。于是,高孔长自行组建了“颗粒物专案小组”,带头从成品车颗粒物的种类、分布、成因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测试。
面对质疑和不信任,高孔长一头钻进“牛角尖”里。通过36个月调查、几百次实验,他提出了128项合理化建议,修订了72项作业标准,建立了3大本厚厚的颗粒物标本,将成品车的颗粒物从14.3点/台降低至3.5点/台,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每年为公司节约整修成本70多万元,并且编列了几本教材,成为一些汽车厂成品车调查的指导丛书。
2012年,高孔长调入福建新龙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面临工期短、任务重、厂房建设与试装车同步进行的复杂情况,他大胆把装配车间的小修线补漆房改造为临时试装场地,带领组员们进行喷涂。但是,因为环境差异实在太大,喷涂出的车体外观漆面粗糙、毫无光泽。
当时,大家都说,这只是试装车,品质差点也没关系,高孔长却倍感遗憾。他想,“我不能认输,我要想尽办法改变现状”。
时间每过一天,高孔长面临的新车上市日程就近了一天,可能延误的压力就加了一分。即便如此,他仍大胆创新,采用改造补漆房“给排气系统”、搭建“磷化临时喷涂隔离室”、自制补胶用“简易胶枪头”等技术手段,依靠培养的“手工试装技能突击队”,加班加点完成38台试装车,保证了前期验证车的准时供应,使试装顺利实施。
来到公司后,每一次涂装工艺的革新,都是这位80后技术长每天在车间仔细地观察、揣摩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的结果。
凭着创新的工作理念,高孔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涂料循环系统温控单元加热方式技改”项目就是其中一个。说起这段往事,高孔长颇为自豪。
那时,为了保证涂料循环系统的温度控制,工厂?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必须提供热源。过去,通过锅炉房的锅炉提供热水,一旦工厂生产停止,热水也会随之停供,给温度控制带来极大不便。此外,烧锅炉的成本也是一笔大开销。
在公司的支持下,高孔长制作了一个并行系统,将原来的热源改造成一套独立的温控循环单元。这套设施可以利用电能单独加热温水箱,同时连接锅炉,实现自由切换提供热源,从而保证涂料循环系统的温度控制,又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近年来,在高孔长的带动下,公司生产部冲压组、焊装组、装配组、维护组、物计组和品管部车品组依托“高孔长劳模工作室”创建了6个“技术长创新工作室”。据统计,工作室成立至今共获得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31个奖项,为公司节约费用60多万元。
“每人各取五角星比赛试板1块,使用圆胶枪对五角星間隙进行拉胶填充作业,要求胶准确拉入五角星间隙且用胶量少,表面平整,不可有锯齿、针孔、余胶。”在公司涂装生产工艺大赛的现场,高孔长正在给参加补胶工艺比拼的选手介绍比赛规则。
面对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现状,如今的高孔长将授业传艺变成了自己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让工友更清楚地了解涂装工艺,他还常常一展身手。
在涂装组的喷漆房中,高孔长穿戴好专业的连体衣裤和安全防护鞋,佩戴防毒过滤器后,全身上下只露出两只眼睛。只见他左手扶着连接喷枪的软管,右手拿起喷枪,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股白色液体均匀地从喷头处被雾化喷洒出来,异味顿时充满了狭小的操作空间。
从车头开始,直到汽车后盖,高孔长操作一辆汽车的时间仅为短短的3分钟。
以高孔长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成立后,高孔长觉得自己的担子更大了。他先后带领团队推动课题攻关105项,取得专利20多项,为公司创效1250万元。如今,由高孔长撰写的《汽车涂装工艺》《成车粒物专项排查》等经验总结,早已成为员工培训的“武功秘笈”。
“他整理的课程内容,既通俗易懂,又系统完整,我当时上了两个月的课,就基本熟悉了涂装流程。”工作室成员蔡荣清说。
为了培养人才,高孔长还制定了“三三制”的岗位机制。“一个岗位有三个人可以胜任,一个人可以胜任三个岗位,一条生产线有三个人会所有岗位。”高孔长说,通过手把手地教学,他让身边的徒弟们从原来精通生产线上的一份工种提高到精通三份工种。
这样做不仅让员工能力更全面,也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合理调动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如今,这项制度不仅在新龙马公司各生产线得到推广,更有不少公司前来学习取经。
从龙岩市劳动模范到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再到全国劳动模范;从福建省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技能大师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再到八闽工匠年度人物……多年来获得的奖状和证书被高孔长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劳模工作室里,整齐地占据了半面墙。“别人觉得是一张纸,不顶吃、不顶喝,我却很珍惜,它们证明了我曾经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像高孔长这样的专家型技术工人是各大车企竞相邀请的对象,不少企业出高薪想把他挖走,还有私企提出了给房给车的优渥条件。对此,高孔长很淡然。他说:“我就是一名产业工人,还是想多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
这些来自外界的认可,并没有使高孔长沾沾自喜,而是让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今后应该如何提升自己,同时将这份技能继续传承下去。在高孔长眼里,他的技术是在企业里学的,人是企业培养的,不能有点本事就想着离开。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辛勤的工作,得到社会和同事的认可与肯定,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当发现车辆外表的一处不良点后,喷涂工拿起砂纸准备打磨,猜一猜,整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正常情况下,技术工人需要1分半钟完成整个打磨过程。而对于高孔长这样的“涂装高手”而言,他只需要30秒。
高孔长对《中国工人》记者解释说:“我从2分钟练到1分半,用了1个月;从1分半练到1分钟以内,用了3个月;从1分钟练到30秒,则花了5年时间。”
这个故事也是高孔长常常讲给徒弟们的。相比于严肃的说教,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给徒弟们,鼓励他们精益求精。
特别是对新入职的员工,高孔长说得最多的话也是那句,“要多看、多学、多练,在生产线上要分秒必争,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自己所能快1秒”。
其实,对于日常的生产任务而言,“1秒”已无关乎效率,但是关乎技艺。“1秒”本质上代表了一个人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对臻于至善境界的追求。
当今,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80后涂装工高孔长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迈步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匠心始终是劳动者应有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神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只要在日常工作中踏实劳动、勤勉劳动,每个人都能绘就自己的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