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吟
去年2月8日元宵节当天,我踏上了支援四川成都临床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抗疫工作的道路。在成都奋战的60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犹记得刚接到去支援的电话通知时,我正在值班。还没来得及反应,我就已经整顿完毕坐上了去成都临床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车辆,一切都来得那么快。
去成都公卫中心支援的不仅有我们宝石花医院的医护人员,还有成都市第六医院、第七医院以及后期加入的华西医院的医护人员。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医院和科室,但为了抗疫这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快速磨合完毕后形成了一个团队。医疗工作中,即使存在一些分歧,我们也能很快统一意见。我认为团队力量是此次我们能抗疫成功的重要因素。
到了成都公卫中心后,我直接被安排去了重症监护室。由于我本身是呼吸内科专业,对于危重症治疗并不熟悉,但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尽快熟悉流程后进入工作状态。
还好,有同行的重症医学科李老师的协助,对在前期适应工作中的我,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李老师不厌其烦地解答我提出的疑问,让我能快速适应监护室的节奏,并顺利完成相关操作。
与患者交流是重症监护病房的难题,耐心便成了我们的基本职业素养。我记得有一位患者由于治疗的需要,用上了无创呼吸机。遮挡在面罩下的患者,气息微弱,交流起来非常困难。有时,为了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我和其他同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经常忙活得汗流浃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60多岁的婆婆,她患有合并尿毒症,需要长期规律透析,几乎每天都只能躺在床上。再加上病情的进展带来的不适,老人情绪异常烦躁,甚至不愿意配合我们医护人员的治疗。
在患者情绪低落,对治疗缺乏信心的情况下,我们用“药物+心理”的疗法,从细节出发,一点一点为她树立信心。渐渐地,她坚定了战胜新冠肺炎的意志,最后顺利康复出院。由此我也认识到,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能消除患者身体上的病痛,更要关注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使患者得到真正的治愈。
在成都的两个月,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但仍然做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这个珍贵的成绩要归功于成都公卫中心的感染管理科人员,他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梳理防控流程,反复指导穿脱防护用品操作、消毒隔离、标本采集、医疗废物管理以及转运病人的各个环节。
除此之外,感染管理科人员还督导我们从细节做起,规范防护行为和医疗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将防控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对比中,我也发现自己在感染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增强了自己加强学习的紧迫性。
2020年3月19日下午,隨着成都公卫中心最后3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解除隔离出院,标志着成都接收确诊病例最多的医院的确诊病例也“清零”了。
在成都公卫中心支援的60天里,我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将成为我珍贵的财富。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惟愿春早来,花枝春满,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