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
1974年,我出生于山西省河津市赵家庄乡北里村。自打记事起,我就知道父亲、母亲、大舅、小舅都是老师;姥爷为了扫盲事业,毅然放弃小学教师的工作,回村做了扫盲老师。那时,在运城师范学校当老师的大舅放假回来经常给我带一些那个年代孩子们闻所未闻的名著,比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山下的花环》等。在大舅的熏陶下,我很小的時候就读了很多小说。在山西财经学院当老师的小舅放假回来经常给我买一些令小伙伴们艳羡不已的教辅资料。在那个精神物质都匮乏的年代,姥姥家居然有许多成套的连环画册和书籍,姥爷农忙之余经常给我讲《醒世恒言》《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故事》。小小的我感觉姥爷就是个“活宝藏”。
在那个不太重视教育的年代,当老师的父亲母亲就给我种下了上大学的梦想。我家的旧门板上,母亲一遍遍给我讲数学、一篇篇教我写作文。那时的小伙伴放学后都喜欢挤在我家的小饭桌上写作业,他们喜欢我父母营造的学习氛围……这些暖人的情境依然历历在目,而时光竟已飞逝了近40年。在这40年间,我们家族上下三代,已有10人奋斗在教育战线。适逢省教育厅、省总工会开展首批教育世家学习宣传对象推荐活动,我拨通了远在故乡母亲的电话,听她讲那往日的事情……
姥爷姚学义出生于1921年。新中国成立前后,他青春正当年,已是一名小学教师,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身份。当时,我国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制约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1952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的社论。同年5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担任小学老师的姥爷,有着丰富的文化储备,此刻再也按捺不住满腔激情,回到那个几百人的小乡村,在民校担任了教员,将全村父老乡亲组织起来,教他们识字、写字、阅读。在姥爷的努力下,大多数乡亲会读、会写、会认了2000余字,姥爷的付出得到了全村人的认可和好评。在扫盲运动中,姥爷投身教育事业的雄心壮志,如今想来仍令后辈感奋不已,充满无限敬仰。姥爷由于工作突出,在上世纪60年代,当选为河津县政协委员。
毫无疑问,姥爷是热爱教育的,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他培养了两名大学生。那个年代重男轻女,他依然坚持供母亲读书。正是姥爷的坚守,才使母亲最终投身教育事业,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姥爷将他的三个孩子全部贡献给中国教育事业,其中大舅姚增民是运城师范学校副校长,小舅姚小民是山西财经大学教授。父辈们接过姥爷手中的教育大旗,将这神圣之火绵延。
母亲姚秀珍生于1952年,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母亲1972年高中毕业走上讲台,担任多年民办教师,辗转多个乡村学校,1997年调入河津市实验中学,退休至今一直在河津市文昕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
母亲从教49年,抱着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换来了累累硕果。1995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1996年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6年度民办教师二等奖”,还有众多市(县)级荣誉。母亲的先进事迹曾先后被《华夏师魂》《山西教育报》《古耿精英》《河津英模》《五强党员风采》等报刊报道。2001年,母亲被选为山西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出席山西省第八次党代会。
荣誉是珍贵的,道路是艰辛的。当年作为一个待遇低微的民办教师,能在三尺讲台坚持耕耘实属不易,要高标准工作,更是要无私奉献。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母亲牺牲很多,她甚至牺牲了丈夫———我父亲也是一位人民教师,于1995年因病去世。母亲总是自责由于自己忙于工作对父亲疏于照顾以至耽误病情,最终使父亲撒手人寰。
母亲是一名有智慧的好老师。在教小学语文时,针对学生厌学现象,她打破传统“填鸭式”“注入式”的教法,摸索出了“五多六化四解放”的方法,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直观教具多、儿童故事多、教学游戏多、启发提问多、表扬鼓励多,教态和善慈母化、语言形象儿童化、目光注视经常化、行动表情摸拟化、板书设计艺术化、课堂纪律常规化,解放学生的手、嘴、眼、脑。再加上课外活动多样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辅助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成绩稳固提高。
母亲是一个执着的好老师。1992年,北里学校增设初三班,学校安排母亲带初三年级政治课,这对于一直从事小学教学的母亲来说,是信任更是压力,但母亲说干就要干出个名堂。她冷静分析现状,制定出可行的方案。首先是走出去拜师求艺。仅月余时间,就跑遍了全市20余所大校,走访了近30位名师。其次是学,学大纲、钻教材、抓重点、析难点,理出知识脉络。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母亲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母亲的执着与坚守终究有了回报,她所带的初三政治,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1993—1995年连续三年中考取得佳绩,被誉为“中考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