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启动第三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方案》确定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为监测的9个学科领域,新增了劳动教育领域、心理健康领域、英语学科,实现了“五育并举”。
《方案》总体沿用2015年版监测方案的内容及架构,但在拓展学科领域、服务质量提升、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结果运用上有突破。
《方案》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五育并举”,拓展监测学科领域,构建全面覆盖德智体美劳教育质量的监测指标体系。紧扣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监测学生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及核心素养,系统挖掘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精准服务教育质量提升。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脑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方法,开展计算机网络测试、人机交互测试等,探索多领域综合评价和跨年度增值评价,推动监测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坚持问题诊断和示范引领并重,建立监测问题反馈和预警机制,督促问题改进,推广典型地区经验案例。推动各地建立结果运用机制,有效发挥监测诊断、改进、引导功能。
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断实现,小康梦想成为现实。
白皮书还指出,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白皮书指出,学前教育普及率、普惠率超过8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逐步缩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中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在变为现实。中国高等学校累计培养近亿名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水平跃升至世界中上国家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特殊教育从无到有、加快发展,残疾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正在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体系加快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国的教育,畅通了向上流动的通道,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让人们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9月24日,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贵阳开幕。本届教育交流周主题为“知行合一———共建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教育愿景”。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作视频致辞。
怀进鹏表示,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各领域交流蓬勃发展,教育交流周已成为双方在教育领域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重要机制化平台。过去的一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了教育交流合作不断线,成为双方共克时艰的缩影。
怀进鹏指出,今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展望后疫情阶段,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举措,深化同包括东盟在内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希望各方加强政策互通,聚焦体系联通,推进产学融通,携手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帶一路”,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老挝副总理宋赛、印尼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部长穆哈吉尔、东盟秘书长林玉辉及东盟有关国家教育部部长、驻华大使,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及外交部、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通过视频或线下方式出席开幕式。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对本区域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运用测评结果,及早实施精准干预,推动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
河南提出,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课列入必修课内容,确保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中学不少于14课时,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鼓励各地建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创造条件开通或依托权威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咨询邮箱等,做好常态化心理服务工作。
按照要求,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家长学校课堂中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列为必修内容;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家访,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让家长掌握应对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正确方法;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
日前,海南省教育厅印发《海南省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全面落实作业管理制度,全面提高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
根据《方案》,海南省将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作业设计与案例指引,规范和指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作业设计、实施和评价工作,同时分学段组织开展省级骨干培训和市县(区)级全员培训,宣传“双减”政策要求,解读作业设计与案例指引,切实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水平。
海南省将全面开展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专项视导活动,全面了解各中小学作业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指导学校加强作业规划统筹和全过程管理,指导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11月底至12月中旬,海南省将通过组织单元作业设计案例与论文征集展评活动,评选出一批优秀案例并编辑成册,在全省范围内交流推广;通过组织省级和市县(区)级论坛、报告会、专题会、分享会等方式,加强教师在作业设计与评价方面的交流学习。
海南省教育厅将指导各地各有关学校推进作业研究与管理常态化,加强学生作业问题专项研究,设立专项课题,形成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新疆要求各地做好就近送教、入户送教,设立送教点、远程送教,以及学校集中服务等工作,确保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
新疆提出,地(州、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托当地特殊教育学校或残疾儿童较多的普通中小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并统筹协调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指导辖区内中小学校实施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对于居住较分散、离学校路途较远或行动不便、需专人护理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到其家中进行个别化施教和训练。
新疆要求,送教学校要根据每个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残疾类别和个人潜能等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教学内容可参照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盲、聋、培智三类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及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日前,福建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通知,就做好2021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有关事项提出具体要求。
福建提出,各地各校要摸清办学家底,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将改善办学条件纳入当地“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基建规划中。对公办学校当年因扩招等因素造成学生人数较大幅度增加的,要探索建立年度财政预算拨款年中调整机制,确保高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只增不减。
在规范考试招生方面,福建明确,各地各校要按照向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的原则,合理确定学校招生计划,优先考虑设置适合扩招群体人员特点的专业,鼓励民办高职在办学资源充分的情况下扩大招生规模;要统筹做好本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文化素质考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组织工作,完善实施程序,规范工作流程,落实岗位责任,对于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在国家及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的优秀考生,优先予以免试录取到相关对口专业。
近日,宁夏银川市教育局联合市审批服务局、民政局、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做好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的通知》,明确2021年底前完成面向義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审批和法人登记工作。
《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摸清校外培训机构底数、办学内容、存量课程、从业人员等情况,相关情况抄送审批机关和登记机关,督促引导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依规清算,积极申请审批和登记,为稳妥推进审批和登记工作提供支持。
《通知》明确,各县(市)区要按照不同类型、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审批和登记,不宜照搬民办学校设立、注销和登记的申请材料重新审批和登记,在不损害家长、学生和债权人利益,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完成财产清算确权及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的登记、审批方式,采取放宽验资要求、注销公告时限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等方式优化服务。对于未选择非营利性法人登记,又不停止培训活动的,在规定期限内终止其办学资格。
《通知》指出,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构,发挥监管平台、资金监管账户和基层网格化管理机制作用,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不低于50%……近日,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南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湖南省教育厅就该方案进行了解读。
湖南提出,用1年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管控,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实现全面覆盖,规范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工作任务如期完成,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到2024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校外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为确保“双减”工作落实,湖南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省级“双减”协调机制,集中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坚持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各地督查。各级教育部门设立举报平台和专门举报电话,畅通群众监督举报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必要?”“新民主主义革命何以成功?”……近日,在南昌航空大学举办的江西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集体备课会上,40多名来自不同高校的骨干思政教师研讨打磨了该课程的13个专题,后续将形成全省统一的问题式专题化教案。
如何在思政课讲授中真找问题、找出真问题?如何改变“灌输式”教学带来的思政课吸引力、影响力不足问题?……面对一系列影响思政课质量的难题,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出了良方———高校跨校“手拉手”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
2020年,江西选择8所高校牵头,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按照“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依靠主讲,超越主讲”的总体思路,以对口帮扶为切入点,通过挖掘问题、构建专题、组建团队跨校授课的方式,试点开展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
2021年,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纵深推进“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提质拓面。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按照就近原则,组建15个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共同体,通过凝练专题、编写教案、创新讲授三步走的方法,反复打磨教学专题设计,编制教案和课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
江西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共同开展专题教学内容攻关,并以此为契机,培养一批思政课教学名师和名师团队,形成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多次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之后,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成莉感触很深:“跨校集体备课让我对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收获颇多。”课堂效果也让她很是惊喜,“聚焦核心问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兴趣较高,参与教学互动很积极,是极具可行性的教学模式。”
从10月7日21时起,福建省厦门市中高风险地区“清零”。记者近日从厦门市教育局获悉,根据疫情防控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三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和愿望,10月7日开始,位于厦门市的思明、湖里、集美、海沧、翔安5个区的高三年级学生将有序恢复线下教学。
厦门相关学校正在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厦门市教育、卫生与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将逐一对学校进行评估,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将暂缓恢复线下教学。具体安排将由各学校通知到高三学生和家长。
为保证安全,厦门提出,尚在接受集中隔离、居家医学观察等不具备条件的师生将暂不返校。对于暂不返校的高三学生,将在其返校后给予个别辅导,补缺补漏。
下一步,厦门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统筹安排位于同安区的学校及其他各区学校的其他年段恢复线下教学的时间,并提前向社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