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川渝火锅、潮汕牛肉火锅、北京涮羊肉火锅、椰子鸡火锅??火锅品种五花八门,是极受欢迎的美食。
火锅店不需要主厨,相比于其他餐饮行业,火锅行业更容易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被普遍认为是餐饮的最优赛道。
近日,以服务水准高、产品标准化见长的海底捞(06862.HK)宣布,今年12月31日前将逐步关停300家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
支点财经记者了解发现,武汉共有43家海底捞门店,截至11月16日,已经有金禾中心店、同学广场店、汉商银座店3家门店暂停营业。这3家门店开业均不满1年,目前只留有少数值班人员,“根据总部统一安排决定是休整还是关停”。
融资方面,海底捞也有新动作。11月12日,海底捞发公告称,计划以每股20.43港元配售1.15亿股股份,拟筹资23.37亿港元(约20亿人民币)。所得款项30%用于提升供应链管理和产品开发能力,30%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海底捞疫情后大举扩张,为何业绩不佳以至于大规模闭店?火锅行业里这颗最亮的星会就此黯淡吗?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餐饮行业,许多消费者养成了在家做饭、减少外食的习惯。
按照常理,餐饮企业应更加谨慎地渡过难关,然而海底捞逆势而行,门店数不断攀升。2020年、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分别开出544家、299家新店,全球门店数达1597家。据了解,海底捞的扩张策略制定于2019年,即上市之后的第二年。
从事餐饮营销20余年的创领家食品创始人韩亮告诉记者,海底捞逆势扩张不难理解,一是疫情后商铺租金有所下降,有的甚至还给出不短的免租期,此时布局可以获得较低的开店成本;二是海底捞身为上市公司,背负了一定业绩压力,需要扩大规模增加营收。
问题是,海底捞门店数虽然上升,却增收不增利。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200.94亿元,净利润为0.95亿元,远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尤其净利润仅为2019年同期的十分之一。
原因在于海底捞翻台率开始下滑,2021年上半年翻台率为3次/天。此前,海底捞翻台率一直是业内标杆,2019年翻台率为4.8次/天,2018年为5次/天。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翻台率是衡量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翻台率越高,代表限定时间内接待客人越多。据国信证券测算,海底捞3次/天的翻台率,只能维持营收平衡或微利。
压力之下,海底捞反而采取了涨价措施,希望提高客单价来增加收入。2020年3月下旬,海底捞将价格上调6%,“海底捞涨价”的话题连续登上微博热搜。一位北京网友晒出疫情复工后的消费单,“人均220+,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米饭7块钱一碗;小酥肉50块钱一盘”,引来一大波负面评价。随后,海底捞发布致歉信并回调了菜品价格。
尽管如此,海底捞门店人均客单价还是无可挽回地下跌。据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客单价从去年同期的112.8元减少至107.3元。
海底捞的公开信里,列明了经营未达预期从而关停门店的四点原因,其中第一点便是部分门店出现选址失误。
海底捞执行董事、首席战略官周兆呈介绍,此次海底捞关停门店并不局限于某一区域,“我们会有三个考量维度,一是外部商圈及客流量,是否能支撑门店经营;二是周边门店的密度是否过高;三是单店的财务数据,是否处于爬坡期,短期内盈利情况是否有改善的可能性”。
记者的走访也印证了海底捞选址或存在密度过于集中、分流其他门店客流等问题。海底捞武汉金禾中心店已于11月3日闭店,周围5公里内还有另外3家海底捞门店。
“金禾中心客流一直不旺,这家海底捞只有周末生意不错,工作日人很少,不用排队。”一位家住附近的消费者告诉记者。
对于闭店,海底捞给出的另外三个原因是:组织结构变革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过度相信KPI指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不足。这些原因都指向一点——海底捞的现有人才储备、管理制度跟不上扩张步伐。
一直以来,海底捞得以快速复制、保持高服务水平,依赖于师徒制、家族制等管理制度。
简单来说,A级店的店长有资格成为师父,师父可以提名优秀的徒弟当新店店长。师父的个人收入与其徒弟、徒孙餐厅的营业业绩直接挂钩。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带出有经营能力的徒弟、徒孙,师父即可获得超额收益。因此,师父有动力去培养人才。海底捞现任执行董事、副首席执行官杨利娟就曾是创始人张勇的徒弟。
在师徒制的基础上,海底捞还发展了家族制。家族由5-18家门店组成,家族长通常为师父店长。家族内共享信息、资源,具有共同解决当地问题的能力,同时,每个族长要制定出本家族的长期发展计划,涉及当地新店开拓、人才培养、下一代组织裂变等。如此利益相连,环环相扣,造就了庞大的海底捞“帝国”。
2018年以前,海底捞采用的是大区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区经理管理家族长和店长。2018年后,海底捞采用了新的教练管理模式。杨利娟对媒体介绍,海底捞一共有10名教练,每个教练分别负责门店的人事、工程、店辅导、产品创新、食品安全等方面,每个人要管理所有的门店。
迅速扩张之下,教练管理制出现了局限,10名教练显然难以兼顾1597家门店的运营。据了解,下一步海底捞将重建并强化部分职能部门,并重新恢复大区管理体系。
今年6月15日,张勇在海底捞投资者交流会上坦言:“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作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实际上,在餐饮行业,先扩张、再闭店并非海底捞一家。11月10日,奶茶品牌茶颜悦色微博称大本营长沙临时关闭87家门店。原因是长沙前期布局门店较多(近500家),受到疫情影响,近期人流量有所下降。
无独有偶,今年8月,同为火锅上市公司的呷哺呷哺(00520.HK)宣布了关闭200家亏损门店的决定。
那么,关停300家门店,会对海底捞带来撼动根本的影响吗?
周兆呈表示,从财务指标来看,海底捞关停這些经营不达预期的门店,其实是及时止损的策略,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周边门店的客流量。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咨询负责人文志宏指出,增长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门店翻台率、业绩下降,其实是对比过去创新红利带来的高速增长而言,现在下降只是逐步回归正常。保持合理、稳定的单店业绩,并以此作为基础去复制,是连锁企业发展的正常路径。
在资本市场,海底捞短期内不被看好。野村东方国际研报指出,如果海底捞没有实质性的计划来吸引新的和更年轻的客户,预计其经营业绩将持续弱于同行,而成本压力也将大幅增加。“我们将该公司2021财年的净利润预测下调27%,因为我们对翻台率和客单价的假设更为保守,并且预计在大幅扩张后更长的爬坡期将导致营业利润率持续承压。”
11月8日,招商国际下调海底捞评级为“持有”,新的目标价为18.3港元,“我们认为(闭店)虽然对于改善现有门店客流会很有帮助,但因为不解雇员工和放慢开店,成本不一定可以下降太多,而且都会减少往后的销售和利润。”
截至11月15日收盘,海底捞股价为20.2港元,总市值1090.71亿港元,较峰值跌去3000亿港元,几乎跌回2018年上市当天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