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韬 王蕾
摘要:长笛起源于欧洲,是一种纯西洋乐器,许多国内外优秀的作曲家都为长笛创作过无数经典的音乐作品,《匈牙利田园幻想曲》就是这些作品当中流传度极高的一首长笛独奏曲,是浪漫主义时期极为知名的长笛作品之一。本文通过三个部分让大家对多普勒以及这首作品有较为详细的了解,第一部分介绍了作曲家与作品的背景;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是本篇文章的重点内容,从技巧性和音乐性两个方面出发,对整首乐曲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
关键词:长笛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 演奏技巧 情感处理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2-0060-03
作者简介:王蕾,女,九江学院副教授,长笛教师。
一、作者及作品的相关介绍
(一)作者介绍
阿尔伯特·弗朗兹·多普勒出生在匈牙利,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是匈牙利民族音乐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钢琴家李斯特的学生之一。从小开始学习长笛,首次登台演出时仅有十三岁。他还协助老师李斯特,将《匈牙利狂想曲》十五首曲目中的六首改编为管弦乐,并因此蜚声乐坛。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长笛演奏家,他也创作了许多长笛独奏曲与协奏曲,在长笛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极富炫技色彩,同时他还开创了长笛泛音、双长笛华彩等技巧,为后人的创作拓展出更大的技术空间。
(二)作品介绍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长笛作品,创作时间大概在19世纪初期,此时多普勒正在匈牙利歌剧院任职。整首乐曲融合了匈牙利民族特色与浓重的田园色彩,当时的匈牙利音乐与吉普赛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作者也受匈牙利音乐影响很深,所以整首乐曲有明显的吉普赛风格。
整首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7小节,这一部分的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拍号为6/8拍。由d小调进入,B段转为a小调,4小节之后又转回d小调,最后结束于d小调,这部分的乐曲情绪色彩较为暗淡。第二部分为48~115小节,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拍号为6/8拍和4/4拍,D大调,这部分的情绪色彩较前一段明亮了许多。第三部分为116~226小节,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三部曲式,拍号为2/4拍,d小调进入,C段开始调性变得不稳定,尾奏又转回D大调。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节奏明显加快,情绪热烈奔放。
二、演奏技巧分析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是一首曲调优美,极富音乐性与表现力的音乐作品,因其旋律优美动听、艺术内涵高深,并对演奏者在气息控制和运指技巧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从而奠定了它在长笛独奏曲中较高的地位,下面笔者就结合这首作品对长笛当中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一)音色处理
长笛以其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而著称,所以对于每一位演奏长笛的人来说,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好的音色。但要想为听众展现一首完美的作品,不仅要拥有饱满、圆润、清晰、结实的音色,还要对声音的色彩、虚实、明暗和薄厚进行处理。在演奏《匈牙利田园幻想曲》这首作品时,音色的控制尤其重要,它决定着音乐色彩的体现。演奏者的音色一定要随着乐曲的情感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引子部分中,长笛从低音区开始演奏,整个曲调平缓柔美,营造出一种神秘的异域风情。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音色的选择要偏向空灵飘渺,情绪色彩偏暗淡一些。
当乐曲进入第二段的小行板之后,节奏由6/8拍变为比较罕见的4/8拍,与第一段的旋律形成了鲜明对比,音乐风格更加活泼,在速度上也有所加快,跳音与装饰音的使用明显增加。所以演奏此处的音色應该饱满圆润,透亮清晰,情绪色彩明亮有厚度。
第三段后半段196小节开始转为D大调,4/4拍。这一段使用了匈牙利舞曲中查尔达什的快板部分,整段旋律充满神秘的东方气息,使听众眼前好像出现了吉普赛人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情景。此处高音低音快速交替出现,展示了长笛双声部的音乐效果,音色需要厚实干净,高低音转换时要清晰准确,千万不能因为速度过快而导致音色发虚松散。
此曲的演奏一定要将音色的控制作为首要任务,因为长笛作为单声部吹奏乐器,不像其他乐器可以演奏出丰富的多声部音乐,所以音色是表现长笛音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演奏者要想演奏好长笛,就需要对音色有深入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只有将优美的音色和对于音乐精准的情感把控能力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将音乐作品演奏的更加惟妙惟肖,深入人心。
(二)气息控制
长笛是一种吹孔气鸣乐器,所以它的发声效果与吹奏者的气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们进行长笛演奏时,一定要保持气息的稳定性,声音不能出现忽大忽小、忽高忽低的情况,若送气太多,就会出现音准偏高甚至破音的状况;若送气太少,声音会变得虚而散同时音准偏低。
演奏《匈牙利田园幻想曲》时,我们要充分运用好气息控制的技巧,通过控制气息的强弱,更好的把这首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表达出来。在演奏乐曲的引子部分时,一定要用腹部控制好气息的大小,轻柔且弱的吹出第一个音符,声音悠远空灵。12小节到16小节的大连线部分,一定要保持气息的连贯,句与句之间要快速换气,否则会破坏乐句的流动性。
从第17小节开始,大连线下出现连续的三连音和四度五度大跳,此时的乐曲速度有所加快,所以一定要保证换气时将气吸满,吹奏时要表现的轻巧一些,体现出田园生活的轻松惬意。
第45小节中出现的泛音,需要演奏者有很强的气息控制力。吹奏这一乐句时,要将嘴唇闭合的稍紧一些,使气流更加集中,同时要将pp的力度记号表现出来,吹出的气流与气压需要保持稳定,不可以出现抖动,随着泛音的高低流动灵活改变气息的流量流速,从而使泛音达到纤细轻柔的效果。
第196小节开始出现连续的低中高音区快速转换,在学习长笛的过程中,这属于重难点部分。音区快速转换时需要运用很多技巧:演奏中要求充分吸气,控制气息,嘴形的调整以及横膈膜的运用,同时要保证身体的放松。在音区快速转换时,经常会出现低音吹不响、高音吹不上的问题,这是由于演奏者在演奏时忽略了气息要随音域同时转换。
我们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与气息支撑,才会尽可能完美的完成长笛的演奏。合理的运用气息,才能更准确的向听众传达不同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内涵与情感。
(三)连奏与跳奏的区分
常见的长笛演奏方法基本分为三大类:连奏、断奏、跳奏。这几种方法都需要运用到吐音技巧,吐音分单吐音,双吐音和三吐音。它的发声原理是用舌尖轻点上牙与上颚的连接处,将气息阻断,发出类似“te”的音,整个过程要保持舌尖的轻巧,不能僵硬。通常来说,吐音多数被使用在乐曲的快板或者高潮部分,用来增强音乐的渲染力。
1.连奏的演奏方法
连奏是指音与音之间被连线“(”所连接,在演奏时只有连线下的第一个音需要使用吐音,其他的音均不可以使用,连线内不可以换气,以确保整个乐句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连奏在这首乐曲中用到的地方有很多,从引子到主题再到最后的快板,都在大量的使用连线,所以在演奏时一定要注意这部分的处理,不破坏乐曲连贯性的同时,将连线下的每个音符清晰地展现出来。
2.跳奏的演奏方法
跳奏常用符号“?”标记,实际演奏时值大约只占标记音符时值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演奏跳音时气息一定要配合舌尖,这样吹出来的跳音才会颗粒性十足,不会显得笨重,长时间演奏跳音时也可以减少舌头的负担,保持跳音轻巧灵活的效果。
在这首作品中,还有连线与跳音同时出现的情况,这时就不能只演奏连线或者只演奏跳音,要在连线的大前提下,将音符用吐音轻轻隔开,音头不能过于明显,使乐句连贯但又富有颗粒性。这个地方的吐音力度千万不能过重,否则会影响乐句的整体性及流动性。
(四)气颤音
气颤音又名气震音,是通过控制腹部肌肉与横膈膜,使气流呈现一种匀速的波动,它与弦乐中的揉弦有相同的效果。所以气颤音是管乐演奏者必须要具备的演奏技巧之一,因为它不仅关系到音色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乐曲的情感表现,好的气颤音可以令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所以气颤音在作品的运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气颤音的原理是先将气吸满至胸腹腔,再通过腹部肌肉的震动以及横膈膜的控制,将气流不断的吹出,产生了反复脉冲,从而就形成了波浪般的颤音。而气颤音的频率,最好控制在每秒颤动4—7次之间,这样更能体现出音乐的美感,但这只是理论概念,如果放在作品实践当中,所采用的颤动频率应该跟随乐曲的音乐情绪做出调整,每段甚至每句的频率都不能相同,不然整个乐曲会显得过于死板,不具有灵活性。
本首作品中,气颤音运用的重点在引子的前半部分。引子部分采用了行板的速度,整段旋律显得缓慢悠扬,所以在演奏时值较长的音符时,我们便要用到气颤音。第9小节到第12小节中,由于速度较慢,气颤音的频率不能过快,否则会与这一段忧郁哀怨的情绪有所不符。若一直以平稳的声音来演奏,就会让整段旋律显得苍白无味,无法引起听众的兴趣。
三、作品的情感处理
音乐作品可以表情达意,传递情绪,利用情感打动人心,让听众通过聆听乐曲来感受作品中的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通过力度的变化来表达情感是作曲家常用的手段之一,没有力度层次,整个作品从头到尾只使用一种情绪,会显得苍白无趣。
整首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空灵婉转的旋律仿佛将听众带入到一个不广为世人了解的国度,旋律充满异域风情。前奏由钢琴轻柔缓慢的奏出,主题部分由连续的密集音型构成,快速演奏的波浪形旋律线条将听众带入充满田园风情的音乐气氛中,描述出一幅在清晨的田园中太阳升起前的宁静安逸画面,演奏这部分时要想象早晨天虽然已经大亮,但是人们都还没有起床,整个氛围是宁静的,只有远处的天空会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乐曲的第一个音为低音区的a,力度是在P的基础上作出渐强随后渐弱,演奏者一定要将力度变化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样听众才会被吸引,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从第二小节开始虽然没有力度记号,演奏者也要根据连线作出渐强漸弱,第十四小节的PP是十二连音的六十四分音符,这一部分要做到快而清晰,不能因为力度很弱就吹得含糊不清。第一部分的结尾处使用了泛音,渲染了缥缈虚无的氛围。PP的力度表示第一部分将要结束,到最后一个音的力度变为突强,承接乐曲的下一部分,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二部分开始展现田园生活的轻快悠然。A部分的音乐风格与匈牙利18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募兵舞曲”有相似之处,速度通常为由慢到快,再到非常快,随后突然停止,具有典型的吉普赛音乐风格。A部分为A部分主题变奏发展而来,速度加快,大量的装饰音增强了旋律的技巧性,大量出现的低音区与高音区的大跳,手法夸张,增加了音乐张力,增强了音乐戏剧性的冲突。华彩乐句更增加了长笛演奏技巧的难度与对旋律流畅性的要求,这部分的旋律与第一部分相比更加轻快活泼,仿佛让听众看到吉普赛人在田间劳作时有说有笑的画面,表现了他们的愉快心情。这一部分的音乐戏剧性较第一部分有所增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热情洋溢的快板,表现出到了傍晚太阳下山后,吉普赛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场景。整段乐曲的音乐色彩是热情奔放、乐观自由的。演奏这部分时要同时注重技巧与情感,要想象当时的画面,将吉普赛人欢快轻松的心情体现出来。第196小节开始,作品由2/4拍转为4/4拍,连续的六连音、极弱低音与较强高音的快速转换,吹奏出清晰的双声部音响效果,完美展示了长笛高超的演奏技巧。随后又转回2/4拍,连续的六连音与高音将乐曲推向高潮部分,旋律跌宕起伏,在紧张的节奏中又给人以辽阔深远的感觉,引人入胜,全曲在激烈的情绪中结束。
四、结语
《匈牙利田园幻想曲》旋律悠扬,音乐形象生动传神。作者将技巧性与旋律性完美结合,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给听众呈现优美旋律的同时,也将长笛的演奏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演奏这首曲目时,我们可以了解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色,让我们对匈牙利民族音乐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铁笛.浪漫主义长笛音乐的形成于发展[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王蕾.长笛中的“帕格尼尼”--多普勒兄弟长笛作品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3]铁笛.论匈牙利田园幻想曲的曲式与演奏技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