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入学适应课程构建与初步实践

2021-12-13 13:15刘亚荣高艳张俊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协同育人

刘亚荣 高艳 张俊

[摘   要]科学有效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是国家层面对优质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重要体现。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始终将帮助每个儿童顺利过渡幼小衔接、完成入学适应作为学校的使命和职责。在三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学校初步构建了面向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入学适应课程,提出了一年级入学适应课程的内容框架和实践路径,并在高校助力下坚持实践创新,积极开展幼儿园、学校、家长多方协同育人的探索。

[关键词]双向衔接;入学适应;课程构建;协同育人

一、入学适应课程构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政策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于2021年3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进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科学有效衔接。《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强化小幼协同,通过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强化科学导向,形成良好教育生态,推动科学衔接、有效衔接等。

2.幼小衔接对小学教育提出“双向适应”需求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个体生命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外部环境和儿童角色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儿童在学习体验、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状态。科学有效地实现幼小衔接,对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都起着关键作用。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是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要是大班教育向小学教育的“提前适应”。《指导意见》对幼小衔接工作提出的战略发展要求,既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重要体现,更是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正如窦桂梅校长所言: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具特点,幼儿园教师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教师也在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两者之间如何顺利对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1]。《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关系,强调了幼小衔接中的“双主体”意识,各学段应明确自己的任务,发挥相应功能,履行相应职责。

3.小学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学校适应困难儿童有增多趋势,甚至一些低年级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行为、焦虑等情绪障碍、人际关系不良等学校适应性问题,给学校管理、学生健康发展等带来了挑战。由此,学校应在常规的一年级入学教育中加强幼小衔接意识、放缓教学进度,通过科学、有效的入学适应课程设计与实施,真正为一年级儿童搭建顺利实现幼小过渡的阶梯。

自2016年以来,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基于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多年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帮助低年级学生更主动、更顺利地完成入学适应的教育实践路径。基于学校前期实施的“入学课程”,并在不断创新实践和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学校从积极心理环境创设角度探索构建了低年级学生入学适应课程,并在与首都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幼儿园密切合作中深入进行了三年研究性实践。

二、入学适应课程构建的目标与内容

1.课程性质和目标

入学适应课程是从构建学校积极心理环境的视角,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支持性心理课程。该课程是面向小学低年级(即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同时培育学生多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顺利完成幼小过渡,促进其身心全面适应学校生活。具体来说,结合教育部发布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帮助小学生逐渐习得进入小学学习所需的关键素质,包括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的次要目标是指通过实施入学适应课程增进家校协同,抓住一年级入学阶段家长高度关注孩子的重要契机,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将学校教育的影响延伸到学生家长,能对家长某些不科学甚至错误的教育理念进行修正,最终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共同助力孩子积极健康成长。

而从学校工作层面来说,入学适应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然也是增进教师教育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可以助力班主任更好地完成面向一年级新生的班级建设,协助其营造温暖安全的班级氛围,培育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深层育人理念的反思和更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课程内容的制定依据

(1)生态系统观。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学校、家长、教师构成了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微系统,儿童在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社会适应,实现自我建构和成长[2]。因此,构建入学适应课程需要综合考虑儿童自身、家长以及教师、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響,基于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立体化设计。

(2)基于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从全面发展观理解小学儿童的发展特征,既要看到这一阶段儿童在生理发展、自我认识、思维与社会性认知发展等方面表现出异于其他阶段的特征,也要深刻理解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同时也是下一阶段的基础,而且前一阶段中包含着后一阶段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也必然带有前一阶段的痕迹。因此,幼小衔接阶段的有效教育举措,必须认真考虑低年级儿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直接受学前期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3]。基于此,入学适应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应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做到形式多样化、丰富化,同时有意识结合幼儿园课程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达到预期目标。

3.课程内容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提出,小学阶段入学适应教育应该涵盖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小学一至二年级都是入学适应期,其中一年级是小学生入学适应的关键期。学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提出从身心适应和社会适应角度出发设计入学适应课程内容。同时,有经验的一年级班主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详细设计了一年级(分为两个学期,共计八个月)入学适应课程的主题、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见表1)。

三、入学适应课程的实施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了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实施要从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和坚持深化改革四个方面着手,这为小学阶段如何科学开展入学适应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可从如下方面逐步实施入学适应课程,以保证幼小衔接和入学适应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

1.转变观念,树立小学主动衔接的意识

入学适应课程的实施首先需要学校真正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和做法。从2015年至今,学校每一年都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活动,组织教师到幼儿园观察学习,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调整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比如,一年级新生入学伊始,让学生喜欢到学校并建立安全、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帮助学生入学适应的关键。因此,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课程以学校态度、人际适应为主题,设计相应的心理活动内容。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就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友好的生生关系,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教师、喜歡班级、喜欢伙伴。

2.幼小携手,建立协同合作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的贯通培养,最大化发挥教育合力的促进作用,加强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的入学适应教育对接,首师大实验小学与周边几所幼儿园形成教育同盟,以开发入学适应课程为载体,加强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以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工作如下。

(1)组织小学生活一日游活动。通过组织小学生活一日游活动,可以让幼儿园大班小朋友早日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心理上、能力上的准备,从而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2)为幼儿家长开展培训讲座。通过为幼儿家长开展培训讲座,可以使他们提前了解小学一年级需要做好的相关准备并反思自身育人理念,解除困惑或焦虑情绪,拓宽教育孩子的视野。同时,也能促进家长对幼儿园的积极配合,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健康成长。

(3)建立幼小协同的合作机制。通过为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可以使双方了解彼此的教育要求,从而拓宽教育思路,丰富适切的教育方法,保证入学适应教育的一致性和贯通性。

3.家校共育促进入学适应课程的有效落实

入学适应课程不仅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希望通过合理的活动设计,将教育影响延伸到家庭、家长。比如,在一年级开学第二周,入学适应课程的主题是环境适应,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家庭作业: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新认识的小朋友。同时,学校也给家长提出了建议:要和孩子一起召开以“我是小学生啦!”为主题的家庭交流会,陪伴孩子一起憧憬小学生活。令人惊喜的是,很多家长精心设计了家庭会议的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成为小学生的仪式感。在很多班级群里,家长们也主动分享,表示这种入学适应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孩子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缓解了家长焦虑,使家长能用平和的心态和孩子一起适应小学生活。

4.推动入学适应课程与学校其他相关工作融合共生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根据工作实际提出,学生的入学适应课程要与教师的学科教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有效融合,做到灵活设计与实施。随着入学适应教育的不断深入,低年级有些学科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规则意识等积极心理品质,并有意识地设计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内容,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

5.发挥评价在入学适应课程中的积极作用

在一年级入学适应课程的实施中,学校会利用入学手册完成对学生各阶段入学适应情况的诊断和评估。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入学适应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也在客观上引导教师和家长正确看待学生成长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避免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做到既关注学生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从2015年9月至今,首师大实验小学还从做好幼小衔接、帮助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入手,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积极推进一年级学生的学业评价改革探索。此举旨在打破传统单一纸笔测试对学生、家长的潜在牵引作用和消极影响,打破学科界限,以综合性、过程性评价帮助一年级学生更好地完成入学适应,同时也促进教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具体做法是:把单纯的纸笔测试变成形式多样的过程性评价,将“乐考”与乐学相结合;同时把评价与学校倡导的“成长课堂”理念相结合,在评价改革中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家校共育。

实践证明,绝大多数一年级学生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入学适应教育能顺利完成幼小过渡。但确实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入学适应困难,前述包含二年级的入学适应课程方案便由此提出。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在二年级通过心理活动课继续延伸相关主题的教育内容,并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设定更高目标。而对于在人际交往、行为或情绪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在实施入学适应课程中尽量采用个别辅导与小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做到“一人一策”。

四、结语

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学校紧紧依托高校的帮助,以科研为引领,基于儿童成长规律,开发有次序、立体化的入学适应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在入学适应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高校专家指导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以及开发课程资源,学校则为高校提供研究与实践的平台。高校在读研究生和小学教师还一起开展入学适应课程同课异构活动,初步形成了高校和小学协同研究的共同体。

反思入学适应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历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比如,儿童的入学适应过程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整体的入学适应课程实施仍不能完全解决复杂的现实需求。此外,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知识学习,对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学习了解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入学适应阶段等待儿童成长的耐心,以及对入学适应课程实施效果的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强化小学衔接主体意识,科学做好儿童入学适应[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29/202104/t20210409_525368.html.

[2]Bronfenbrenner U. Developmental research, public policy, and the ecology of childhood[J]. Child development,1974, 45(1): 1-5.

[3]李玉华主编.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协同育人
基于国际语言测试理念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初探
ESP课程体系下的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