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策略研究”是2020年确立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培育项目。长期以来,中小学法治教育中存在着“坐而论道”的教育方式,重视法治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法治素养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2015年以“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策略”为主题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课程教学改革重大研究项目,2020年以“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策略研究”为主题申报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培育项目。项目研究形成了“一体两翼三融合”推进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法治教育中“知”与“行”的有机统一,提升了中小学生的法治素养。
摘要: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培育项目“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策略研究”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策略”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项目组在中小学推进法治教育实践活动6年来,形成了“一体两翼三融合”的推进模式,一体化设计了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了基于实践活动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时空开放的法治教育课堂教学范式,探索了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增值性评价方式,有效提升了中小学生法治素养。
关键词: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政教育;法治素养
中圖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A-0019-07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小学法治教育主要在思政课程中落实,如何结合时代特征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思政课程实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有知识缺素养”成为法治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法治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中小学法治教育也要针对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学法、用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法治教育基本上都采用“坐而论道”的教学方式,重视静态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动态实践活动的体验,教师在相对封闭的空间(教室)里,通过讲授的方法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这种将学生与外界相对割裂的教育方式,虽然也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法律知识,但却很难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法治素养是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包括四个层次的发展水平:一是掌握法治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和依法治理的相关知识;二是形成法治思维,即在生活中善于从法治角度去思考,做到遇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三是学会依法行事,即养成守法习惯,善于依法维权;四是树立法治信仰,即尊崇、敬畏法律,认为法律是至上的行为规则。如果中小学法治教育只是让学生掌握法治知识,那就达不到提升法治素养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在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1956年,高三年级开设宪法课;1986年颁布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教学大纲》规定,法律常识教学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规定,初中一年级重点进行公民道德和法治教育,初中三年级重点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宪法常识教育……但反观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中小学生并不能将学到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在法治素养的提升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改变“坐而论道”的法治教育方式,切实提升中小学生法治素养,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项目在研究与实践的相互交融中不断生长
为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突破“坐而论道”式的法治教育困境,在“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导下,项目组尝试将实践活动引入中小学法治教育。2015年,项目组以“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策略”为主题,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课程教学改革重大研究项目并获得立项。2020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申报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培育项目“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策略研究”并获得立项。我们先是从生活中的法治问题入手,继而根据中小学思政课程实施的要求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研究有了较大进展。
(一)创生了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多种活动方式
在项目组2015年开始研究之前,中小学教学中也有以“模拟法庭”为主要方式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但“模拟法庭”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要求高、耗时长,尤其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法治教育,形成了“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法治问题—调查法治问题产生的影响、原因—召开模拟立法听证会—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反思”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基本流程。2015年6月起,通过省市县各级教研活动,推广“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策略研究”研究成果,指导广大教师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法律知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组与一线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创生了模拟立法听证会、模拟人大立法、模拟法庭、模拟政协会议等具体活动方式。
(二)围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课程建设
2016年9月起,我们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的重难点,立足江苏省已有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基础,整体构建了具有江苏本土特点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凸显法治实践活动推进的系统性、目标的针对性、影响的持续性。具体做法为:一是充实国家课程,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一体化设计与之配套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二是以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发地方与校本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2018年9月起,项目组尝试将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引入法治课教学,变“静态式学习”为“动态式学习”,以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联结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构建法治教育开放式课堂,变“坐而论道”为“做而论道”,拓展学生受教育的时空。
随着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教育资源逐渐成为项目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019年6月起,项目组开始借助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法治教育资源,努力在三者之间形成合力,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
(三)形成了“一体两翼三融合”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推进模式
2015年申报省教研室课程教学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成功后,项目组便对项目推进策略进行了规划。2020年成功申报省前瞻性项目后,又进一步完善了推进策略,形成了“一体两翼三融合”的推进模式(如图1),即:以优化课程体系为主体,构建区域性统整式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一体化推进格局;以“教研推进”和“家校社协同”为“两翼”,形成两个推动力;在“教学做合一”的学习场域中,让学生参与社会、获取经验、拓展视野,从而学习法治知识、培养法治思维、开展法治行动、增强法治信仰。
三、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
(一)整体设计了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一体化菜单
项目实施初期,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法治问题展开,这种实施方式虽然也能促进学生活动的开展,但活动不成体系,且因未能与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而难以深入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项目组逐渐开始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重难点,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的重难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从整体上设计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使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成体系、成序列(部分活动设计见表1)。
根据课标和大纲内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我们在小学设计了48个活动,初中设计了24个活动,高中设计了24个活动。这些活动设计一是作为选择性菜单,供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二是作为一种参考,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提供操作要领和活动思路,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对之进行二次开发。这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菜单,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也在不断丰富。
系列活动的设计,一方面改变了过去思政课教师想组织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展活动的窘境,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另一方面改变了活动脱离教学内容、缺乏一体化建构的无序状态,使活动能更好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二)构建了基于实践活动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
开展法治教育,仅有国家课程还不够,还需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使各类课程之间相互融通,形成协同效应。我们将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及法治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之中,形成了基于实践活动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如图2)。
在国家课程实施中,引入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丰富国家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和法治教育实施方式。在法治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中,我们将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念、方式运用到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读本的建设中,通过“实践导行”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每一课内容都指向学生行为的改进,每一个活动的要求都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真实的训练中体会法律规范,养成守法、用法的习惯。围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实验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开发了多样化法治教育校本课程,主要可以分为社团类、服务类和活动类三种。
借助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架起了桥梁,改变了三者相互割裂的状态,使之在法治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上实现了相互融通,极大地提高了课程育人的效果。
(三)形成了时空开放的法治教育课堂教学范式
针对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课堂教学时间上局限于40或45分钟,空间上局限于教室这一问题,我们将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念、做法引入法治课教学,构建了时间上向课前、课后延伸,空间上向家庭、社会延伸的开放式课堂样态(如图3)。
法治教育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可以分成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课前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和社会生活实际,确定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然后学生开展调查采访、实地考察、文献查阅等活动,搜集相关资料。第二步,课中教学设计。学生在课上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结合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第三步,课后教学设计。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拓展法治教育实践的内容,引导学生将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在法治课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在开展调查研究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又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反思与改进自己的行为,体现了“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四)探索了法治教育實践活动中的增值性评价
评价对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起着规范、引导作用。当前,对学生法治教育学习情况的评价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关注纸笔测试的分数,而对学生法治素养提升情况缺乏有效的评价;二是只关注结果,对学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缺乏关注。我们采用项目评价的方式,构建了一套科学可行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促使法治教育实现从知识型评价向素养型评价的转变(见表2)。
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评价采用项目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参与某一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其目的不是表面地评价学生的行为,而是要通过学生在活动中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情况。表2只是一个整体架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项目的具体内容,对其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如对信息处理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评分表(见表3)。
在项目评价实施过程中,我们按照增值性评价要求,将学生连续几次参加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从中分析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情况,并向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引导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及有待提升之处
该项目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由最初的少数实验地区、实验学校参与,逐渐发展到在江苏省全面开展,对促进思政课程改革、转变法治教育方式、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学生的法治素养
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實践活动推进机制的建立,改变了法治教育停留于让学生知道法律知识的状况,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学法、用法,学用相长,知行合一,极大地提高了法治教育的实效。学生法治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素养有了较大提升。
为客观地评价本项目推进带来的实际效果,项目组在南京、常州、连云港三个实验区开展了问卷调研,收到12341份有效问卷。在学校开展的法治教育实践效果方面,有82.42%的学生认为“非常理想”“比较理想”(见表4);在实践活动促进自身法治素养提升的作用方面,几个关键指标的认同度在79%~92%之间(见表5)。在活动反思中,很多学生也表达了自己参加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得到的收获。如南京浦口外国语学校的李同学参加模拟法庭活动后说:“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教学实践活动,我亲身经历了法庭审判过程,深化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对法庭审判程序的理解显性化、感性化,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真正体悟到法律的公平、公正、权威等精神内涵。”
(二)增进了思政课教师研究法治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增加法治教育内容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法治教育内容的教学。这种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把握教材上的法律知识;二是思政课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教学缺乏教学经验,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法治课教学。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与研究与主题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师既是平等的学习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一个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也在不断地提升,为开展法治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法治教育方式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围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实验地区、学校成功申报法治教育省级课题11个,其中“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策略研究”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培育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43篇, 5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其中《用研究性学习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实效》在《人民教育》上刊出;出版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读本8套23册,教师法治教育用书2册;汇编法治宣传教育手册、案例集等5本。法治教育方式的研究,改善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了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采取志愿者组织方式,让法院、检察院、公安、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中的法律专业人士参与到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指导中来,从而在家校社之间形成教育合力。
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研究的主题、提出的建议受到了人大、政协、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关注,有的建议成为人大、政协的提案,如常州市第三中学学生开展的“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研究”受到全国政协委员关注,成为2017年全国政协提案之一;有的建议被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如常州武进区焦溪初中学生关于“焦溪古镇的保护研究”,提出的建议被镇政府采纳,从而切实采取措施保护古镇。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近社会、触摸社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社会建设。
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多家媒体报道了相关内容,在全社会形成了共同关注、共同推进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六年来,虽然在活动设计、课程开发、课堂变革、评价转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在理论上,需进一步研究从活动到素养之间的转化机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只是按操作程序机械地开展活动,而对如何借助活动提高学生法治素养缺乏理性认识,导致活动的育人效果未能得到充分彰显。二是在实践上,需进一步构建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机制。在活动推进过程中,没有时间、担心活动安全问题、担心活动影响考试成绩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活动的推进,也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将来我们将抓住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力争有进一步的突破。
责任编辑:颜莹
收稿日期:2021-08-28
作者简介:顾润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13),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