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临习与创作

2021-12-13 09:07郭彦飞
现代艺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碑帖篆书章法

郭彦飞

隶书,又叫“佐书”、“八分书”等,是书法史上继篆书之后一种通行的文体。这种字体由徒隶所书,所以叫做隶书。隶书将篆书圆转笔画变为平直的笔画,有的横画也有了波磔,字形由休长变为扁平,是一种较篆书书写更简约、便捷的字体。隶书萌芽于战国时代,经过秦朝、西汉时期的发展演变,到东汉时代已经完全成熟。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种类很多,不仅有墓碑,还有记事的、歌功颂德的、刻经的、祭神的碑刻;比东汉时期隶书碑刻的数量大为增加。

近百年来,又发现许多东汉碑刻,目前共有230多种。东汉的隶书碑刻各有风貌,皆臻妙境。汉代以后随着楷书的發展,隶书逐渐退出主要的实用书写领域。以后的各朝代,虽有一些隶书擅书者,但书写者少,使用者也少,尽管各个朝代都有善隶的书家,也留下了一些或多或少的隶书书迹,但总的来说成就不高,到了宋、元、明三朝,虽然书家众多,但问津隶书者很少,更不可能水平超过汉代。

到了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起,隶书出现了新的转机,涌现了不少的擅隶书者。代表书家有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何绍基、阮元、包世臣、张裕钊、康有为等。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的隶书佳作,把隶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清人在篆书、隶书方面的创新思想、创作方式为我们近当代在书法的学习、创作上有不少启迪作用。

当代来讲,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的史料被不断发现,为当代书法界提供了资源,隶书的创作在清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特别是近二、三十年隶书的创作得到较快的发展。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隶书作品,各省都出现了在隶书方面颇有建树的隶书作者。

学习隶书必须具备线条表现的基本技能和技法,隶书由大篆逐渐演变过来,线条呈现仍然是以中锋运笔为主,既有大篆的线型也有小篆的线型,即线条有粗有细。因此,笔尖的中锋运笔、笔肚的中锋运笔就是隶书线条的主要表现方式,加上隶书中波磔的写法,隶书的线条就得以表现。所以,隶书的书写必须具备以下技法:逆锋、藏锋、露锋的概念及技法;中锋、侧锋的概念及技法;常见的笔画形态,方笔、圆笔、尖笔及笔画粗细的概念及技法。

一、隶书的临习

(一)临习的方法

先写(抓)字形结构,再练起、行、收,也可以先写点画形态,再学结构。

1.初学者一般选择标准隶书,如:《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

2.精临、实临:点画准确、形态准确;

3.意临:意临是找到字帖的特质下的临写,一般不太强调一点一画的相对准确,能抓住字的精神特质的临写,是更高级的临写。

笔画的准确要通过正确的用笔方法来实现,字的结构可以用双钩法、单钩法、摹写、临写的方式来实现。

(二)隶书字体结构元素(点画特征)

隶书由横、竖、波、磔、点等主要元素构成。这些基本元素的形态大致有方形、圆形、尖形。点画有方有圆,横、竖也是有方有圆,波、磔形态各异,多为左收右放,有收锋撇和出锋撇,捺则多为出锋,形如燕尾。书写中通过不同的用笔方法体现出点画形态的方圆,逆入平出,行笔过程多为中锋,方折笔画较多,一般横画较粗竖画较细,大致横平竖直,规整而有变化。

篆书的圆转笔画到了隶书中已演变为方折笔画,长横(波横)、撇和捺是最能体现隶书的特征笔画。

(三)隶书的结体

1.汉字的结构类型一般分为:独体字、合体字。合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全包围结构;

2.汉隶的结构特点

(1)方块结构,笔画不连

(2)横画平正,波磔对称

(3)中宫舒阔,重心下沉

(4)左右开张,横向取势

(5)抽象符号,象征结体

篆书的字形多为纵向的长方形结构,而隶书的字形则多取横势,字形规整,多为扁平的长方形结构,且字中多突出一横势的主笔笔画,主导字的结构方向。关于蚕头燕尾有“蚕不二设,燕不双飞”之说,就是一个中,不出现二个以上的蚕头和燕尾。一个字中有多横画时,只有一个横画是蚕头燕尾。

当然不同的隶书碑刻在风格上还有很大的差异,如雄强厚重朴拙一路的《张迁碑》《鲜于璜碑》《好大王》等一路之风格的,与《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等飘逸婉秀、规整秀美一路之风格。又如《石门颂》 《大开通》等摩崖石刻,在风格上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区别。一般而言,学习隶书,先还是应该从标准隶书进行学习,先临写一个碑,吃透一个碑,通过对一个碑较为深入地学习,掌握隶书的基本规律,继而学习风格相近的碑,学习风格不同的碑,最后学习风格相差更大的碑。

(四)隶书的章法

隶书的章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横有行,竖有列,字距大,行距小

这种章法是汉代隶书中常见的形式,是标准隶书章法的主流。每一个字占一个方格或一个长方形格子,由于汉隶多为方形和扁形,就自然行成了字距大行距小的章法排列形式。如最常见的是纵有行、横有列。由于隶书结体扁平,因此,一般字距较大,而行距相对较小,这种章法是最多的。如《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等是这一类章法形式的代表。

2.横有行,竖有列,字距行距相当

这种章法的特点是字形本身为方形,线条圆厚朴实,通篇茂密森严,气势宏阔。如《衡方碑》《郙阁颂》《校官碑》等。

3.纵成列,横无行

这类章法纵向排列紧密,行距疏朗,纵向成列,横不成行。这种排列方式可以上溯到甲骨文、金文大篆书法。这类排列风格纵向字之间紧密充实,上下字之间行气贯通,横向之间有一定距离,每一个字并没有向左右伸展,字的蚕头燕尾笔画非常收敛。如:《莱子侯刻石》《石门颂》《杨淮表记》《祀三公山碑》等。

4.无行无列,纵横交错

此类章法纵横交错没有严格的行列之分,如乱石铺路。字的大小、字势的俯仰、歪斜,顺其自然。如《开通褒斜道刻石》《连云港界域刻石》等。

二、隶书的创作

(一)以一个碑(帖)为基调,创作少字数作品

以一帖为范本,运用原碑帖当中的字进行创作,尽量使所要写的习作的内容,在所学碑帖中能找到。创作内容中的字,如果原帖中没有,可以用偏旁部首拼凑而成,力争拼凑要符合帖中的结字规律,还可以从风格相近的碑帖中查找挑选,与整体风格和谐一致融为一体。如果确实在所有碑帖中都找不到,这时就要研究这个字的笔画构成,力争通过自己对原碑帖的理解,能够写出与所学碑帖风格相近的字,这当然要求书写者对所学碑帖有个较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非常必要。

(二)以一个碑(帖)为基调,创作多字数作品(集文)

创作方法与少字数的创作相似,只是书写字数多,难度更大。一是要求书写者对所学碑帖有更好地把控能力,对所学碑帖笔画形态,结构特点,书写中字的大小控制能力,都要有较好的表现。二是对多字数作品的整体章法有较好的理解,能使作品整体协调安排合理,内容能够更加和谐统一。即先集字成篇,再调整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及行与行之间的揖让顾盼关系,以及字的轻重、穿插等的关系,进入一种较为复杂的创作环境。在此基础上,若能在笔法、墨色上能做到有所变化,使作品通篇气韵贯通浑然一体,力争达到形神兼备。

(三)综合取法创作

綜合取法创作是在单帖集字基础上的升级创作,是在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延展从而进入综合取法的创作阶段。

在研究汉碑风格的基础上,对多个相近风格的汉碑进行横向的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与个性的差异,综合取法,统一笔法、笔意、结体、章法。它不斤斤计较与某碑某帖的似与不似,而着意于对总体风格的把握与再现。要求作者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在读、临古代作品时,善于发现与自已个性暗合的审美品质,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此外,还应在此碑风格之外吸收营养,博采约取,熔百家于一炉,做到整体上协调统一。这是创作的高级阶段,很多书家都是这样走出来并逐渐形成自已的独特风格。

(四)拓展性创作

这是创作的更高级的阶段。是在熟练掌握创作的基本技法的前提下,善于发现古代经典碑帖中(含民间书法),与自已个性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激发出创作灵感,加之作者学养、知识、性情以及对历史、文化、社会、人文等诸多方面的体悟,而创作出的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自我书法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是凭空想象没有任何根据的,前无古人的自我创新,是在多年的继承和积累前提下的渐变过程,是活用古法博学约取,并逐渐形成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的作品形式。如:清代金龙隶书、邓石如隶书、伊秉绶隶书,形成了鮮明的个性,又能见其传统踪影;又如:启功、何应辉先生、毛国典先生、张继先生等,在创新的途径上往篆书、简书方面靠,碑帖融合,标准隶书与摩崖石刻结合等。最后形成了明显的个性特点而被世人所认可推崇。

猜你喜欢
碑帖篆书章法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别去碰它
李金亮 身处闹市,竟收藏了600多件古籍碑帖
质地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碑帖 亿元时代
多一分不平凡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高冷”吉金碑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