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镇老区“沙家帮”

2021-12-13 05:38郑自海达本
铁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四军

郑自海 达本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华日军在长达6周时间内在南京屠杀了30万同胞,日军的屠城暴行震惊世界。可曾想到,当年日伪统治的中心,南京六合地区活跃着一支新四军的队伍和一支由回族阿訇李叔度领导的200多人回民抗日游击队。在共产党的領导下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成立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成为南京地区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个小小的竹镇就有132名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其中“沙四爷”家族支持新四军抗日救国的事迹尤为传奇。直至70多年后,“沙四爷”为地下党员的身份才得到证实。

竹镇沙氏家族——明德堂

在我国回族姓氏中,人们常以“马达哈沙”来形容回族,回族沙姓由来已久,来自多个族源。经调查南京地区沙姓堂名就有:重庆堂、种玉堂、敬修堂、余庆堂、百寿堂、森玉堂、明德堂。竹镇沙姓源自扬州明德堂。相传竹镇沙氏始祖沙广培与夫人沙沈氏于十九世纪中叶(约1862年),从扬州菱塘迁居竹镇。创业初期只凭一根扁担两只筐,靠走街串巷卖小五金度日糊口,经过沙广培、沙在林父子勤奋经营,经济略有积蓄,购置一些田地和农具,开始依靠种田维持家庭生活,不久有了3个孙子,起名为贵昌、贵山、贵田。1925年后,家里逐渐开起碾坊、油坊、粮行,还买了十多匹骡马搞起运输,选址新花园庄又买了近百亩土地,家有耕牛4头,专为耕田犁地之用。1932年建造大瓦房7间,加上原有的砖墙草屋10间,共有房屋17间,另有碾坊,油坊、磨坊、牛房、骡马房多间。新花园庄四周都栽有树木,环绕着小河流水,房屋后有两个大竹园。贵昌三兄弟都相继娶妻生子,共有12个子女,家庭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

兄弟三人在家各有分工,老大贵昌负责碾坊、油坊、磨坊及骡马运输等对外业务,平时为方圆数十里邻友家牲畜生病治疗。老二贵山负责种田,总管全家经济。老三贵田,字玉蓝,外号“沙四爷”,性喜交友待客。当时周边土匪甚多,各地农民纷纷组织团练、保护自己家园,经过选举沙玉蓝当选为各个团练的练统,带领练团上山剿匪,保竹镇一方平安。

1939年8月,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率部进驻竹镇,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因为沙家也曾是苦大仇深的人家,人缘好、成为新四军的依靠对象,开始沙家成为地下党的交通站,因为沙家人口众多,内藏几个地下党根本无法察觉,据沙家后人沙宝海介绍,常住沙家的有邓子恢、六合县长李代耕、竹镇区委书记章策、区委政工队队长黄忠秀,妇女干部马家秀等。经常来往住在沙家的有来安六合办事处主任方毅,中共地下交通站站长吴学谦等。长期的交往,新四军与沙玉蓝一家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例如1939年冬的一天,罗炳辉师长路过竹镇在沙家新花园吃饭,陪同吃饭的有方毅、李代耕、章策、沙玉蓝等人。用餐是在一张八仙桌上,方毅开玩笑说:“老罗太胖把坐位都占满了,将沙玉蓝挤到拐角了”。沙玉蓝接口说:“罗师长功劳大应该坐的多,我功劳小只能坐拐角。”话音未落,大家都笑了。

沙家全家支持抗战

沙家的新花园距竹镇街只有半华里,地下党选择新花园作为革命联络点,等于将钉子插在了敌人身边,每次地下党在沙家开会,沙老太婆总要安排数人放哨。

开会人多时就转移到沙家八斗种田的地方去,为防止开会时间长,同志们饿肚子,沙老太婆总是事先准备好每人两个饭团,里面夹着煮熟的咸鹅肉。从1939年至1946年间,沙家长年为新四军加工军粮,当时在竹镇张王营村庄建立的来安六合办事处,竹镇建立的抗日市政府,仇庄建立的六合县政府办公地,三地的办公人员和一些驻军的粮食都由沙家加工,沙生永负责碾坊碾米,磨坊磨面,并按照政府要求保质保量按规定时间完成粮食加工任务,再由沙宝珍和沙生福用驴马牲口运输送到张王营及部队驻地。当时地下党市、区领导非常感激沙家,常说“沙家对革命有功”。

抢救常排长 智救赵指导员

1946年新四军奉命北撤,许多重伤病员,无法跟上部队转移,部队只能将伤病员转交地方政府来照顾。1946年6月一个夜晚,村长薛德怀带领两个民兵抬着伤病员排长常荣生住到沙家,常排长伤势很重,面色苍白,伤残的肢体不能翻身,更不能下地活动,病情十分严重。沙家人请来熟人医生给他打针吃药,治疗3个月伤口及骨折明显好转,病情很快痊愈,常排长遂认沙奶奶为干妈,经常帮助沙家插秧割麦、编织竹器,就像沙家的成员一样。

同年某天夜晚,国民党保安队长张砍头带着10余名保安队员,荷枪实弹押送一名新四军,准备送进镇保安队看守所。沙玉蓝得到消息,立刻派人去探听情况,原来是新四军连指导员赵文汉,在掩护大部队北撤打阻击战时被俘,沙玉蓝立即与地下党取得联系,制定营救方案。派出与竹镇镇长郑柏关系较好的人出面,讲情保释,暗地里用金钱疏通保安队内部的要员。没过几天,竹镇看守所有人传说:“新四军赵文汉逃跑了”。直到解放后,赵文汉还经常来新花园看望沙家,并认沙玉蓝的孙女沙凤霞为干女儿。据《沙府家史轶事传说》记载:“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化名胡服)也曾经来过竹镇视察工作,当时新四军五支队十五团政治部就设在竹镇新花园沙家,刘少奇还到竹镇永盛源回民饭店吃过饭”。

老古墩战斗 沙玉蓝将身负重伤的章策背下战场

1939年12月27日,罗炳辉司令员获悉驻守六合城的日伪军300余人,将于次日经程桥向竹镇进犯的情报,决定在老古墩有利地形进行伏击。为保证首战必胜,罗司令与国民党六合县长洪家骝面洽,洪县长满口答应派其战斗力较强的常备旅一大队参战。老古墩距竹镇5公里,是日军进犯竹镇的必经之地。当时罗炳辉高血压复发,不能骑马,由武铁肩排六七名青年民兵轮换抬着躺椅,罗司令坐在躺椅上亲临前线指挥。第二天上午10时许,日伪军300余人趾高气扬地开来,突然一阵冲锋号响,伏兵四起,杀声震天,子弹横飞,新四军300多人冲向日伪军,许多日伪当场被击毙。受挫的日伪军占有着武器的优势,抢占盘山制高点,妄图冲出包围,刚刚成立不久的回民游击大队配合五支队坚守阵地,日伪军直到晚间,才仓皇逃回六合城。洪县长为保存实力只派出二三十人参战,扰乱了整个作战部署,致使未能全歼日伪军,尽管如此,这次战斗中共毙伤日伪军60余人,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步枪20余支,十五团一营也伤亡60余人,在激战中,竹镇区委书记章策被一颗子弹从口中打入,从耳门穿出,章策昏倒在战场,沙玉蓝见状把他背下战场,先在战地医院抢救,然后抬至自己家中养伤,在长达数月的养伤治疗过程中,章策与沙玉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章策一生只介绍过3位同志入党,其中一位就是沙玉蓝。沙玉蓝地下党的身份,隐瞒了一生。2011年出版的《竹镇镇志》还将时任竹镇区农民抗敌理事会理事长的沙玉蓝定性为抗日积极分子。1995年3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外交部部长吴学谦专访竹镇参观访问了曾经战斗、居住过的沙家新花园,在与其孙沙宝海交谈中说出“沙四爷(沙玉蓝)是地下党,章策是入党介绍人的秘密。为弄清祖父的真实身份,沙宝海利用出差北京的机会,按照章策1968年访问竹镇时留下的地址找到章策家,章策听了汇报大吃一惊,当即写下: “沙玉蓝同志1939年参加革命,担任竹镇农民抗敌协会理事长,为新四军筹粮筹草,保证扩军,为革命做过贡献,1940年我介绍入党,证明人:章策”的证明。沙玉蓝生前经常与儿孙们讲,许多同志为革命抗日牺牲了,我能活到现在比他们好多了,从不说自己是一位地下党员,从不向党要求什么,最后以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份去世。笔者在沙宝海家中,还看到一张拍于1941年,陈丽生(曾任无为县委书记),马长炎(曾任某团政委,安徽省常务副省长)章策,(北京纪委原主任)3人的合影。

沙玉蓝曾领导的团练组建为回民支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竹镇民众积极响应爱国士绅张育之的倡议,捐钱捐物,购置枪支弹药,自发地组成民团抗击日伪。1938年2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委任张育之为六合县长,县政府设在竹镇的“三善堂”,指挥全县的抗日斗争。张育之被人们誉为“抗日县长”,沙玉蓝领导的剿匪团练,由县区两级共产党地下组织重新组建为“竹镇回民支队”,让竹镇清真寺阿訇李叔度任队长,吸收了达式慈等一批回族民兵为骨干,沙玉蓝出任竹镇农民抗敌协会理事长。地方党组织还相继成立了妇抗会、工抗会、青抗会、商抗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竹镇回民支队在党的领导下,逐渐壮大发展到队员200多人,分建6个中队扩充为竹镇回民游击大队,最后整编为新四军五支队十五团特务营,1946年随新四军大部队北撤,转战苏北、山东。许多竹镇回族战士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书写了竹镇回族战斗集体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一页。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1939年8月20日,罗炳辉率领八团,十五团进驻竹镇一带,开辟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当时的竹镇成为十五团活动的中心,新四军在发动群众共同抗战的过程中,与竹镇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新中国成立后,当年新四军一批老同志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忘不了在革命最艰苦的时期,竹镇人民为抗战及全国解放事业做出的无私奉献,在百忙中抽空回竹镇故地看望乡亲们。1968年8月,时任北京纪委主任的章策专程到竹镇看望沙玉蓝,沙吴氏奶奶,沙生永、沙薛氏等,一家人与章策坐在一起,长谈至天色渐晚,临走时章策将从北京带来的几十斤水果送给沙玉蓝一家表达心愿,并留下地址,请沙家人有空到北京。1972年3月,原水电部副部长李代耕,因思念竹镇的老友沙玉蓝,特寄请柬一份请沙玉蓝速来北京游玩,一叙旧情。沙玉蓝在女婿杨仁广陪同下前往北京与李代耕部长见面,李除了叙旧,还带沙玉蓝游览北京名胜古迹,沙玉蓝在北京玩了一个多月才回到竹镇,这是沙玉蓝老人第一次去北京。1995年3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外交部原部长吴学谦专程来竹镇访问,竹镇镇党委书记陈义斌和副书记沙宝海(沙玉蓝之孙)负责接待工作,参观了竹镇市政府的旧址,召开座谈会,追忆当年与沙家人建立起的深厚感情,在得知沙玉蓝等老一辈老人相继去世时,连连说我来迟了。在听了改革开放后竹镇的发展情况汇报后,吴学谦说:“应该让竹镇革命老區人民先富起来”,临走时还在竹镇市政府旧址前合影留念。

竹镇老区沙玉蓝家族抗日救国的事迹与现代京剧《沙家浜》塑造的沙奶奶、沙四龙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是何等的相似,沙家数十人支持抗日,时间长达7年之久,是竹镇真实的“沙家帮”。

(责任编辑 徐良文)

猜你喜欢
新四军
白菜心·新四军·人民江山
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新四军英烈和英雄群体
红色李巷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新四军图书馆图书资料征集工作初见成效
表彰首届优秀学术成果评选获奖作品
新四军廉政文化研讨会征稿启事
盱眙新四军黄花塘党性教育基地开建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有85名英烈一个英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