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勇,曾 真,程惠珊,林润泽,李霄鹤
(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州 353002)
目前,中国的森林康养研究主要围绕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和评价体系[1-8]。康养基地建设方面因尚未深入研究而缺乏关于规划建设和评估认证的理论支撑,加上基础设施少、可达性差等现实因素对康养基地发展的严重限制,各种康养要素无法实现高质量服务,康养基地的建设现状有悖满足游客食、住、行、娱等需求的初衷[9-11]。
当前,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相关研究中较少立足于游客体验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森林康养的特质要素,如何识别游客视角下的森林康养特质要素、如何总结森林康养特质要素在基地建设实践中的提升路径尚未获得落实。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福建省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拥有859.33hm2的面积,受誉“福州之肺”。其临水环山,交通便利,植被丰富,森林中释放的大量氧气和负氧离子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感受“森林浴”。园内拥有的竹类观赏园、森林博物馆、鸟语林、龙潭风景区等多处景点为森林康养提供良好基础。
内容分析法广泛适用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显性内容进行客观、定量描述的质性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人类交流中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进行层层推断从而得出准确意义的过程。文本作为人在阅读和重构后所表达的产物,是内容分析的资料来源。因此,内容分析法可作为探寻森林康养特质要素的方法,通过实地访谈获取较能完整直观反映出游客体验心理感知的文本内容作为分析依据。
福州森林公园拥有较丰富的康养条件。选其为案例地,以游客康养体验为出发点,对拥有森林康养经历的游客进行一对一互动访谈,收集游客森林康养体验的反馈资料作为展开执行分析的铺垫,对游客感知内容进行质性分析,挖掘识别森林康养的特质要素并进行情感分析,探索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中的现存问题,以求可持续发展。
选择2019年9月20日至10月29日(时段为8:00-11:00和14:00-17:00)以晴热高温为主的天数(包括工作日和节假日),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进行实地访谈并以录音方式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访谈对象为公园内符合森林康养理念的游客,受访者以涉及尽可能多的群体为原则,访谈过程以资料收集至饱和为止。
受访者数量是影响质性研究结果的重要变量。根据质性研究专家扎特曼的有效研究经验,受访者数量一般为2~15位,平均5.6位受访者即可达到构念饱和的理论要求[12]。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剔除无效访谈内容后,最终选取以下25位受访者(见表1)。受访者包括福州森林公园中附着度高的常客(如P1、P6)、附近高校的师生(如P5、P10、P22)、园内管理员(如P7、P18)、外来游客(如P11、P12)。其中,附着度高的游客多为当地居民,包括在职人员、退休人员、摄影爱好者、康体运动爱好者等,他们对森林游览、康体运动、人文历史等具有较深入的认识和体验,是展开深度访谈的重要目标群体;外来游客和附近高校的师生属于流动性较强且具备康养理念的人群,因此较能迅速捕捉森林康养特质要素中的显著成分,其中学生群体具有较活跃的思维,教师群体能够更全面和深刻地看待问题;园内管理员对园内的康养环境、游客分布和行为特征则具有较全面认识。
表1 受访者相关信息
访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①森林吸引您前来的特质是什么?您愿意在此进行森林康养体验的原因?②康养体验中的直观感受有哪些?体验后给您留下哪些印象或场景?③森林康养是否给您留下哪些遗憾?怎样才能提升您的体验和感受?(前2个问题旨在获得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的特征和游客体验后的反馈内容,以此凝聚森林康养特质要素;第3个问题旨在探索如何优化森林康养要素。)
本文采用ROST Content Mining内容分析软件进行文本分析:①删去访谈资料中的无意义词汇,整合近义语汇,归并出文本单元。对涉及森林康养经历、体验、感受等的单元文本内容分词处理。②通过词频统计找出高频特征词,对高频词汇进行归类,归并出核心类属;③统计正、负情感描述词并人工定量打分,同时记录对应的文本原句以便确定所描述的对象,根据情感分布状况分析问题与对策。
对受访者关于森林康养体验和感受的描述性内容进行词频统计,发现:在体现森林康养特质要素的描述中,高频词汇可分为具象因子和抽象因子。具象因子包括物化载体(如古榕)和非物化载体(如散步);抽象因子包括环境氛围(如清幽)和心理感受(如放松)。为聚焦森林康养特质要素,表2以高频词汇中的具象因子作为特征词,列出受访者的相关描述,并附以反义描述凸显其体验焦点。
表2 受访者对森林康养体验的描述
用森林康养体验的高频特征词所对应的描述组成初级分析单元,对分析单元依次归类,最终凝聚成森林康养特质要素的4个核心类别,即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康养设施、康养活动(见表3)。
表3 森林康养特质要素识别
①自然资源。森林中的大气环境、山水地貌、植物景观、各类生物及由此形成的森林氛围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森林康养的自然资源。同时,森林中各成分之间能量的有机传递和健康流转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多名受访者表示:“一走进森林公园就能呼吸新鲜空气,让人神清气爽”。可见,森林空气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游客能否深度体验康养活动,是影响游客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森林覆盖率、森林空气的洁净度、林地类型的滞尘效果,以及森林大气特有的温湿度、风速和化学组成等特性所构成的林内小气候则直接影响空气质量。已有研究得出,当森林覆盖率达到35%~60%时,空气负离子浓度较高,温度、湿度、风速也较宜人[13];乔灌草结合的林地类型具有最优滞尘效果[14]。受访者P7描述道:“天马岭登山道的花岗岩条石特别平整,一路上树木郁郁葱葱,给人远离尘嚣的轻松,让人想沉浸在天然氧吧里,舍不得离开”,反映了森林自然环境对游客的心境感染。
②人文资源和康养设施。人文资源和康养设施为游客提供纾解压力和文化浸染的游乐场所、交流场所、休憩场所和科普场所。人文资源是人类创造的诸如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历史遗存等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康养基地中的人文资源是历经人为实践和时空演变层积而成的产物,是可以阅读的历史,是营构基地场所感的特质要素,亦是引发游客情感共鸣的媒介,有利于游客开展养生文化、康养知识和生态文明教育等研学活动[15]。如游客P2所言:“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棵千年古榕,每次到森林公园都会散步到这边,特意来看看这位老朋友”。可见,康养设施的布置宜注重对游客的精神熏陶,可与当地优质人文资源融合以求耳濡目染之境界。此外,根据受访者P6所说的“这里登山道的沿途布置了很多景点,很适合登山健身和观光怀古”可见,较大的森林面积、充足的康养场地及良好的可达性均有助于游客在森林中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康养活动。
③康养活动。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及的康养活动可分为游览类(如登山)、康体类(如森林瑜伽)、科普类(如观鸟赏鱼)和综合类(如露营)。其中,游览类是园内最主要的康养活动类型,说明为游客营建适宜观光游览的康养环境是强化园内康养魅力和优势的着力点;同时,康体类、科普类和综合类康养活动也在访谈中多被游客提及。
游客情感是衡量其满意度和附着度的标尺,情感分析可指导基地建设中对康养要素的针对性优化。正面情感表现为更高的满意度,负面情感反之。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康养设施和康养活动是实现森林康养健康服务功能的充要条件,因此作为森林康养的特质要素并进行情感分析。首先,归类文本中的情感描述词(如“陶冶”“清新”等词表现正面情感;“喧闹”“无聊”等词表现负面情感);其次,按照“一般(1分)—中度(2分)—高度(3分)”三个等级逐个对描述词人工定量打分,分析游客对于各要素的正、负情感分布状态,以便正确认识和评估福州森林公园内的森林康养特质要素的建设情况。
结果显示(见表4):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康养设施和康养活动四个核心类别中均有情感关注度较高的康养要素。前两者的正面情感明显高于负面情感,其中自然资源类别下的“植物”要素获得游客的最高正面情感反馈,“空气”位居第二且负面情感为0,说明公园内的植物资源、大气质量和园内景观是当前诱发园内康养体验的核心吸引力。康养设施核心类别下的康养要素中,登山道和游览路线的情感关注度最高,在所有康养要素的情感关注度中次于A1、A2和D2,位居第四;鸟语林在康养设施中情感关注度位居第二,而假日酒店和植物博物馆的关注度明显较低,可见园内康养设施的情感关注度出现较明显的两极化;尤其是植物博物馆的负面情感超过正面情感,说明目前园内部分康养设施未能满足游客诉求。游客对康养活动的关注度主要投放于游览类、康体类和科普类,其中D2(登山、散步、康体运动)的正面情感明显高于负面情感,说明良好的健身环境和健身氛围深得人心;而赏花和观鸟赏鱼虽获得较好关注度,但负面情感也较高,说明管理方面有待改善;露营的整体关注度较低,尚属于小众活动类型。
表4 情感分析结果
首先,沉浸自然并从中获得身心健康水平的巩固或恢复,是游客参与森林康养体验的首要动因。游客“山光也悦人性”“这里就像大自然博物馆”等感受将体验焦点指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体现了游客对公园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恋和认同,说明优质的森林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必要前提和开展活动的立地条件,更是提升森林康养魅力的心理资源。自然资源获得的游客积极感知虽然均高于消极感知,但游客对人文资源中的鲤鱼池却有着高达2.68%的负面情感,“池内有个别漂浮垃圾,池边有游客喂食的残余物”的描述反映出加强监管力度和对游客环保意识的构建在森林康养要素提升中的重要性。无独有偶,赏花活动也存在美中不足的管理疏忽,如P4受访者所述:“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当时赏樱花时有不少游客爬到树上拍照,还有一些不懂事的小孩在一边使劲摇樱花树,花朵都摇下来了也没见家长上前阻止”。
其次,完善的康养设施和丰富的康养活动直接影响游客的森林康养效果及其对康养环境的印象,也是吸引游客再次体验、提高游客附着度的必要保证。园内康养设施虽然种类相对丰富,但缺少必要的标识导致游客关注度喜忧参半,宜强化标识系统的指引功能以提高康养设施可达度,避免游客对部分康养设施缺乏参与,造成不必要的资源闲置和浪费。“比较遗憾的是森林博物馆的门没开,本来我们还想去那里看看”,还有游客觉得“不大能感受到福州的文化底蕴,可以再有特色一点”,表露出康养设施由于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有机呼应而造成的游客体验感欠佳,康养设施要素应强化与当地民俗风情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例如福州森林公园可通过植物博物馆打造游客心目中独特的榕城印象,以此协助地方特色文化基因的传达及场所感的营造。“和大家一起欣赏美景也会使原本比较普通的景色变得更加吸引人,可以从中体验到不同于一个人单独赏景的另外一种感受”的游客描述投射出人与人交互作用下带来的心理认同和舒适感,康养设施和康养活动搭建了森林康养中联系场地与人群的桥梁,游客参与康养活动的场合是场所中人际和谐关系与人群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承载着游客对良好社交氛围的心理期许和价值认同。因此,为游客提供充足的康养设施、创造丰富多样的康养活动类型,是激发森林康养更高效服务功能的突破口。
①加强环境监测,优化森林景观。因此,加强场地内的生态环境监测,尤其对于直接关系到自然资源这一森林康养特质要素质量的一系列诸如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植物精气度等大气因子,须通过详尽的生态环境数据对其实时变化情况加以跟踪,以便得出影响康养效应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基地景观建设方面,不同树种的多样组合、不同的郁闭度和绿视率可丰富游客的感官体验和提高森林的景观美景度。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与乡土特色的研究,注重本土植物的应用有助于构建特有的景观意象,强化对游客的心境感染。
②强化景观维护,落实环境友好。游客高质量康养活动的开展不宜受囿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局限,因此基地内须提升环保意识和监管力度,加大人文资源的修缮和宣传力度,适时开展森林科普教育、民众教育和森林研学等活动,推进森林康养知识的传播。同时结合适当地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和技术经验,明确康养基地建设与监管的策略。在康养基地的开发过程中,不宜仅局限于对现有资源进行开发,基地建设和种植康养林同步进行可促进形成良好有机、环境友好的运作系统。
③改善设施基础,巩固服务品质。充足的康养场地和良好的可达度有助于开展多形式、多种类的活动,形成多元融合的森林康养氛围,从而更有效调动不同类型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完善的交通体系可提高康养基地的可达度,为不同康养人群提供平等的康养机会,营造和谐有序的康养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研究森林资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促进二者协同发展;不同成熟度的康养基地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短板,在具体的康养基地建设中须回溯到康养特质要素的脉络里,抓住森林康养特质要素间的具体矛盾进行完善和优化,在森林康养游客服务功能的渐趋丰满中促进内蕴坚韧的高质量森林康养环境的形成,进而充分挖掘和激发森林康养之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潜在价值,使其成为健康中国背景下民众出门入户的日常话题之一。
①森林康养是发展森林旅游、增进国民绿色福祉的重要战略选择。森林康养不仅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更是一种公众回归自然,利用闲暇调节身心的有效方式。森林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游客的森林康养体验提供了现实基础,森林康养理念提供了响应“健康中国”的新思路、新途径。
②森林康养特质要素由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康养设施和康养活动共同构成。其中,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森林、动物、空气”等,人文资源主要包括“园林建筑、古树名木”等,康养设施主要包括“登山道、鸟语林、假日酒店”等,康养活动主要包括“森林浴、散步”等。
③相较于康养设施和康养活动的情感关注度,基地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获得的游客情感关注度整体上更为平衡。游客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关注,表现为康养活动中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分别是对康养要素系统的生理依附和心理依附。目前,游客对森林康养特质要素的生理依附强于心理依附。
④游客对森林康养要素系统的正面感知集中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负面感知集中在园内景观破坏及部分康养设施体验差等方面。加强环境监测,强化景观维护,改善设施基础是巩固森林康养基地的本底优势、推动森林康养基地优化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