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丽 孙天曙 董 升
(江苏省盐城市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 江苏 盐城 224002)
盐城地处江苏黄海之滨,全境海岸线长 582 km,拥有广袤的平原、巨大的滩涂湿地,积累了大量经济作物种植经验,在种植规模、建设水平、产品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不少产业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既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盐城有种植经济作物的传统,棉花曾是盐城的主要经济作物,随着国家棉花产业政策的调整,盐城大力压缩棉花种植,积极发展适宜本地种植、有传统种植习惯、有销路的其他经济作物,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布局明显、种植类型多样的格局。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纤维类作物如棉花、苎麻等,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油葵、油用牡丹、向日葵等,糖料作物如甜叶菊、甜菜等,香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等,调料作物如辣根、桔梗等,药食两用作物如白首乌、瓜蒌、百合等,药用作物如丹参、菊花、贝母等,还有特用作物如果桑、叶桑、药桑等。另外,滩涂野生类、水生湿生类作物也极其丰富,茵陈、罗布麻、菊芋、蛇床子、芡实、泽兰、薏苡等资源蕴藏量大。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9年盐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7 293.67 hm2,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64%,经济作物的总产量达1.5亿千 克。其中:油菜种植面积33 430.17 hm2、总产量1亿千克;花生种植面积7840.04 hm2、 总产量2650万千克;桑种植面积13 146.73hm2; 中药材种植面积9500.05 hm2,总产量2300万千克,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380.02 hm2。主要经济作物的基地建设规模、建设水平和市场的占有率均得到大幅提升,全市经济作物共涉及8大类80多个品种。较有影响的经济作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位次,其中菊花种植面积 10 133.38 hm2,是全国重要的药用菊生产基地,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甜叶菊种植面积4400.02 hm2,其中育苗基地占比50%,总产量1850万千克,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以上。白首乌(耳叶牛皮消)种植面积2333.345 hm2,总产量2830万千克,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瓜蒌、贝母、丹参、精油玫瑰、油用牡丹、芡实、金银花等基地集中连片,蛇床子、茵陈、罗布麻、菊芋、泽兰等滩涂野生资源遍布全境。
“十三五”以来,盐城按照 “巩固发展,培植典型;丰富品种,扩大规模;精深加工,提档升级”的总体思路,巩固发展本地特色经济作物,丰富传统品种,大力培植新兴经济作物,调优调强种植结构,着力发展精深加工,发挥了经济作物的集聚效应,推动了特色作物高效化、高效作物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种植基地集中连片、区域布局特色鲜明的新格局。全市建立了160多个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33.3 hm2以上的规模化种植基地达187个,千亩以上的规模化种植基地有42个,东台的桑蚕、油菜、甜叶菊,大丰的油菜、贝母、辣根、百合,射阳的菊花、大蒜、瓜蒌、金银花,阜宁的瓜蒌、芡实、油用牡丹,滨海的花生、首乌、秋葵,盐都的桔梗、白芷、薄荷,亭湖的丹参、瓜蒌、菊花,建湖的芡实、芦笋,响水的金银花、芡实等基地特色鲜明,初步形成规模种植[1]。
“十三五”以来,盐城在稳定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涌现了一大批知名品牌。东台弶港甜叶菊、滨海果老白首乌、滨海界牌小花生、射阳洋马菊花、阜宁郭墅瓜蒌、亭湖黄尖菊花等一批经济作物品种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射阳县洋马镇年产白菊2000万千克,产值超过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市第一。滨海县建立了首个国家级白首乌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现有白首乌加工企业12家,白首乌加工产值超过6亿元。东台弶港镇建设甜叶菊种植基地2733.35 hm2,育苗基地166.67 hm2,年输出种苗10亿株,种苗辐射面积占全国的33%,并建成了全国较大的甜菊糖加工基地之一。阜宁大力发展瓜蒌产业,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成立了江苏省阜宁瓜蒌产业研究院,建成连片基地1000 hm2,培育瓜蒌品种2个,建成2个瓜蒌籽加工企业,注册商标3个,辐射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瓜蒌产业发展[2]。
由于经济作物产业涉及到棉花、油料、香料、糖料、麻类、药材等多种作物,产业外延广、基础差,作物种类多、面积小,机械化程度不高,加之产业重视程度低,受市场价格制约多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作物产业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为从事经济作物研究推广的机构少、人员少、经费少,县乡层面大都没有专职人员从事经济作物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对现有作物的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起步晚,生产环节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指导。质量控制技术落后,种质资源保护、研发力度不够,不少经济作物品种的作用机理、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等基础研究尚为空白。
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经济作物生产由于面积小、种植分散,种植户大都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受气候变化、劳动力成本、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较大,生产方式相对粗放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信息化、智能化利用尚为空白。同时,经济作物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比较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作物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作物产业涉及作物多、面积小,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少,规范化程度低,标准化起步迟,产业化水平相对低下。种植环节以自然生产为主,忽视品种产地保护;多年连茬种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缺失规范化登记用药,病虫害发生严重。加工利用水平不高,多数为初级产品、半成品,产品质量标准不高;流通机制不健全,产供销信息渠道不畅;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差,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链条脱节。
盐城市经济作物产业新一轮的转型发展,必须顺应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新目标,按照“高效、适度、配套、融合”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区域特色;科学引导,适度规模,打造亮点,做大做强;加强技术集成,保证良种与良法配套、高效模式与集成技术配套;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强化集聚效应,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引导经济作物产业向传统种植区、优势主产区集聚,建设特色市,发展特色县,做响特色镇,做大专业村。重点做大做强油菜、小花生、菊花、甜叶菊、白首乌、辣根等传统特色产业,做特做优瓜蒌、贝母、丹参、金银花、白芷、芦笋、秋葵等新兴特色产业。继续引导东台、大丰发展油菜、甜叶菊、辣根、贝母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射阳县、亭湖区发展菊花、丹参、白芷、秋葵等旱生经济作物种植。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引导滨海、响水、阜宁等地重点发展小花生、白首乌、瓜蒌、金银花、北芡实、牛蒡等经济作物。里下河地区的建湖、盐都,重点引导发展秋葵、芡实、莲藕等经济作物。通过引导,初步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产业集聚的经济作物产业带。
联合科研院所、高校、技术推广部门,建立本地优质经济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开展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筛选、评价与利用。建立品种收集利用、鉴定保护与评价技术体系,建立新兴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圃,开展种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盐城滩涂特有野生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应用,建立滩涂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加快滩涂经济作物的开发利用进程。研究制订配套的良种繁育技术、良种提纯复壮技术、种子种苗质量控制技术等配套技术,推进经济作物本土化、特色化、规范化、产业化进程。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龙头企业,建立经济作物产业技术研究院或产业联盟,普及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及可参照技术规范规程,健全经济作物产业化技术体系。积极开展经济作物新品种培育引进、高产优质栽培、适生环境研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控制、质量检测、采收与加工储藏等关键技术的示范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稳定、可靠、可控、质优的原料产品。按照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要求,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开展本地主产大宗经济作物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示范,制定相应的规范化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
在龙头企业与规模化种植基地之间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发展订单生产。加大对经济作物绿色有机生产基地的申报认证力度,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经济作物产品特色文化宣传,推动产业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农旅、农企对接步伐,实现生产与休闲度假与农旅相融合。加大“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建设力度,与产业发展结合,互动营销、 融合营销、精准营销,提升产品销路,提高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