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推广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2021-12-13 20:56:11戴照力夏涛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安徽农业服务

戴照力,夏涛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农业高校是“三农”战线上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创新大学农业推广模式,综合发挥人才库、创新源、智囊团作用,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一、 大学农业推广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

关于农业推广的概念,宋文坚等认为,农业推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农业技术推广或农业科技推广,广义指除农业技术推广外,还包括教育、组织、培养农民业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一切农业农村社会活动[1]。本文研究的大学农业推广,侧重广义,是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推广应用“三位一体”的推广形式,不限于农业技术、科技成果推广,还涉及新型人才培养、政策研究与咨询、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等。

(一) 大学农业推广是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涉农高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大学农业推广是涉农高校履行服务职能、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被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涉农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一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发挥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要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3]。农业高校应扎根中国大地,扛起强农兴农使命,发挥人才科技优势,聚焦“种子和耕地问题”,做强创优农业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 大学农业推广是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之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为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是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4]。农业高校开展的农业推广是这种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典型,已经并正在为“三农”事业贡献“农大智慧”。如中国农业大学创立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小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试验站探索“西农模式”,南京农业大学线下建联盟、线上做服务的“O2O”模式,华中农业大学整合多学科在国内率先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等等,都是被实践证明的、受到地方政府高度认可的有效举措。农业高校应总结经验做法,创新农业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 大学农业推广是深化农业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

建设新农科是推动高等农业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举措。2019年,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全国涉农高校召开系列会议,相继发布“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推动新农科建设,突出体现了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社会需求导向、办学质量导向、协同发展导向。创新大学农业推广模式和体系,顺应新农科改革趋势,对完善“产学研用推”合作机制、形成多元开放协同的办学体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撑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手和“加速器”作用。

二、 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

传统的大学推广服务,多是专家教授单兵作战,缺少产业链思维和全产业链技术支撑;多是单一服务对象,针对一家一户一个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多是单向输入,侧重“授之以鱼”的“输血式”技术扶贫,高校和地方深层次对接不紧密、互动协同发展不充分。同时,地方农技推广体系不同程度存在“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高校也存在技术成果转化难、落地难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坚持走育人兴校、强农兴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深化与地方政府合作,搭建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农业推广平台,创建了“四体融合”的农业推广机制,形成了服务乡村振兴“建平台—创机制—抓重点”的特色做法。

(一) 打造搬不走的平台:“一站一盟一中心”

服务乡村振兴是农业高校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是“过河”的“硬任务”。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怎么服务好乡村振兴,要解决“桥和船”问题。安徽农业大学(下简称“安徽农大”)主动对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江淮大地,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在全省布局建设1个主校区、2个国家级农业园区、8个综合试验站,总占地8000多亩,打造开放、协同、共享的“1288”办学格局,为打好社会服务“攻坚战”“阵地战”和“持久战”提供了平台基础。

坚持以综合试验站建设为关键,在选点布局上充分考虑安徽农业产业资源特色、区域分布、地理气候条件,实现对全省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以及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全覆盖。安徽农大主动加强与试验站所在地政府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县域现代农业产业联盟,联合成立实体化、事业单位性质的“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其中,综合试验站是学校农业推广的平台载体;产业联盟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组织实施力量,每个产业联盟均辐射带动一批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推广服务中心”作为联合办事机构,负责日常性管理事务。“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校县共建平台,坚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项目孵化、社会服务“四能统一”的功能定位,有效推动校区、园区和地方融合互动,有效整合创新要素、产业资源,推动发展要素集聚、产生溢出效应。

目前,安徽农大已在金寨、临泉等国家扶贫开发县建立运行8个综合试验站、12个特色试验站,组建73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每个试验站,学校选配1名站长并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副站长,并依据学科专业与试验站所在区域的产业契合度,指定几个相关学院重点参与某一个试验站建设与服务;每个产业联盟,选派1名专家出任首席专家,配备8~10人的专家团队,常年有350多位专家奔波农业生产一线。专家常下乡、常驻点,提供经常性、常态化、菜单式的精准指导与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建立全天候、24小时“在线”的手机客户端服务模式。

(二) 创活用活体制机制:“四体融合”模式

推动大学农业推广可持续、有效率,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在促进推广主体与客体互动、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提高农民生产能力、见到实效提升农民内生动力等方面做文章,注重解决合力与动力问题。为此,安徽农大坚持完善“产学研创推”合作机制,创新构建了“四体融合”的大学农业推广模式。

合力源于共同目标与协作。坚持以“三农”事业为共同价值追求,以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四体融合”机制作用,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企业、园区的积极性,激发和释放合作社、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能动性。安徽农大与全省50多个县(市、区)签订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与900多家省级以上农业企业、1200多家农业小微企业、60多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稳定合作关系,致力推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围绕服务农业“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牵头发起成立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不断形成中美两国大学在农业推广和技术转移领域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主动联合省内外175家龙头企业,成立“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合作企业战略联盟”。安徽农大聚力借力服务乡村振兴的举措和成效得到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认可。2020年,安徽农大加入国家“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承办体系建设安徽会议暨部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交流会,推动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升级版”。

最强劲持久的动力源自内心。乡村振兴,关键要“振心”,千方百计增强农民主体的发展意愿和信心。安徽农大紧抓产业这个“牛鼻子”,依托“四体融合”机制,多方合作、协同攻关,破解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共建推广应用“示范田”,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近三年,共培训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7.5万余人次,制定地方标准96项,推广新技术450多项,打造了100多个特色扶贫产业、致富产业,形成了“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联大户,大户带贫户”的扶贫模式。这一扶贫模式的关键点在于提升了乡村产业造血能力和发展信心,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中央电视台专题栏目、《人民日报》整版、《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安徽农大服务脱贫攻坚的典型事迹。

实践证明,聚焦产业推动实施“四体融合”的大学农业推广,有效打通农业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与服务社会“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能力、经营水平和致富信心,整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县域、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能力。

(三) 聚焦乡村重大需求,打造“三个基地”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对农业高校提出的要求、需求是全方位的,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发挥农业高校作为农业农村发展人才库、创新源、智囊团的特殊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为,努力实现重大作为。

打造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受欢迎”的乡村振兴人才,关键在于地方、高校、企业行业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提升育人质量[5]。围绕乡村人才培养,安徽农大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本科教育上,注重多方共建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就业创业创新基地,推动“现代青年农场主”、企业创新班等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扎根、干得好的“全科型”人才,每年有近一半的毕业生选择一线就业创业;在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坚持产教融合,推动研究生培养进站点、进基地、进企业,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创造能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 已在安徽81个县区展开,培养村“两委”干部近3万人,荣获国家“终身学习品牌项目”“长三角地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特色地方品牌项目”,高职成教学历教育在籍在册生达到2.3万人,办出了一个“围墙外”的安徽农大。

打造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基地。紧盯关键领域,积极融入安徽“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种子和耕地问题”能力,努力成为全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顶梁柱、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中的排头兵。围绕安徽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凝练学科方向,组建产业团队,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不断提升学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力、驱动力。每年研发、集成、推广农业科技成果200多项、先进技术800多项。例如,粮食产业方面,倡导实施、全力服务安徽水稻、小麦、玉米生产“三大行动”,培育了一批作物新品种和特殊抗逆新种质、创新了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了安徽省粮食作物栽培新技术体系。茶产业方面,提出茶产业振兴计划,开展茶树功能基因组研究,研建了名优绿茶及红茶清洁化生产线,牵头制定了国际茶叶相关标准,整体提升了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农业信息产业方面,承担全国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建设项目,研发推广土地资源与信息管理系统、植保预警系统、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以及新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等农业物联网技术,有力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近三年,主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打造农业农村政策研究基地。安徽农大整合人才资源,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安徽农业现代化研究院”“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智库,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以及实践热点、难点问题,围绕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支撑技术、农业产业链构建与优化、农业现代化经营与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治理等领域,系统开展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定点观测研究,成为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决策咨询的“思想库”和各级政府制定“三农”政策的“智囊团”。近两年,凝练了《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考核评价办法》《安徽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与举措研究报告》《安徽省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与能力提升研究报告》等一批高质量成果。

三、 优化农业推广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的创新思考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创新大学推广服务指明了方向。

一是在平台建设上抓共建、强能力。平台是推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项目孵化和成果落地的重要载体。要在平台硬件建设上投入真金白银,以合作共建共享、共管共用的理念吸引更多项目、资金用于综合试验站、实习实训基地、科研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提高平台的教学、科研、项目孵化、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研究现实操作路径,将平台基地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起来,把基地变多功能“园区”和高标准“样板田”,承载更多的地方类项目。

二是在机制创新上抓深化、聚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系统观念审视问题、解决问题。大学农业推广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社会大系统,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谋划大学农业推广机制创新。要统筹市场、政府和高校关系,完善市场经济下的基地平台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平台造血功能,构建以大学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要统筹科技、资本、人力、土地等要素关系,完善资源整合、利用、配置机制,依托大学农业推广平台聚集更多的创新要素和发展资源;要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关系,完善大学农业推广突出重点、保障重点的落实机制;要统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完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机制,更好地发挥大学农业推广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内涵建设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三是在服务重点上抓关键、促质量。农业高校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认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赋予学校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增强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立足“三新”,深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兴旺关键在科技兴农、质量兴农”[6],突出科技这一核心动力和质量这一永恒主题,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紧扣乡村振兴需求做文章,重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全程标准化、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品牌培育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打造质量兴农升级版[7]。归根结底,让大学农业推广为乡村振兴打造创新引擎,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应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大学农业推广,通过项目“揭榜挂帅”、购买服务、设立专项经费等形式,加大政策鼓励、项目引导和资金保障,为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形成更大合力。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对农业高校社会贡献以项目形式给予肯定,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扩大地方农业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减免涉农专业学生相关费用。

猜你喜欢
安徽农业服务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20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