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损伤影响因素及损伤后心理反应的干预和康复研究

2021-12-13 20:20:34张学会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康复训练机体

张学会

(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合肥 230601)

大学生在校园内参加体育运动导致运动损伤的情况较为常见,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也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受伤后学生的心理反应也较不稳定,为避免损伤后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后期不利于身体全面恢复的情况发生,及时对受伤学生进行关注和心理帮扶干预,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康复建议尤为重要。

1 影响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在校园内体育运动中机体损伤的原因很多,情况也较复杂,较为突出的影响因素有自身心理因素、身体机能因素、客观环境因素等。

1.1 自身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可称为隐性因素,比如动机、情绪、自信心等。大学生在各类运动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运动中较容易产生犹豫、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况,使身体机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这种情况下继续锻炼、训练或比赛,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1]。如果参加运动的动机消极,比如被动地参与同学自发组织的对抗性球类比赛以及院系或班级组织的校园竞技和趣味运动比赛等,情绪低落,运动中就会抑制运动水平的发挥,造成动作变形或不协调,容易出现机体损伤等状况;当然,如果运动前过于兴奋,意识上高度积极,强行完成动作,比如班级对抗性篮球等比赛运动中,为了刷“存在感”,动作幅度大,过于张扬,也同样会加大损伤的可能;再者,在对抗性的锻炼、训练或比赛项目中,学生也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不足等状况,这时学生控制肢体动作和处理突发情况时也较容易产生偏差,因此也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2]。同时,校园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对抗性运动比赛中,大学生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意识不够,心态容易躁动,年轻气盛,对抗过于强烈,故意犯规、动作粗野、相互报复等激烈情况也较为常见,从而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双方机体损伤。

1.2 身体机能因素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当今高校大学生丰衣足食,生活条件较好,但良好的生活条件却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明显缺乏良好的锻炼行为和生活习惯。不难发现,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身体机能较差,虽然有公共体育课和每年一次的体能测试督促其参加锻炼,可是在大校园内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缺少主动运动和锻炼观念,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惰性饮食、饮食不规律、沉迷于游戏、熬夜等不良习惯;特别是当下校园外卖盛行,大学校园生活也从原本的“三点一线”(寝室-教室-食堂)逐渐演变为“两点一线”(寝室-教室),学生基本除上课外的所有时间“留守”寝室,运动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学生身体素质逐步下滑。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参加体育课或自发体育运动时发生运动损伤的危险性较高。另外,有运动损伤史的学生,由于损伤部位处于恢复期或者运动中下意识不正确保护等,容易造成再次受伤。

1.3 客观环境因素

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也跟校园运动场地和运动时外界环境关系密切[3]。大多数高校室内体育馆场地条件有限,学生大部分公共体育课程、比赛训练和课外自发体育活动基本在室外运动场地进行,而室外运动场地条件好坏不一,部分场地较简陋,设施维护不够,从而增加学生体育运动受伤几率;另外,如果学生对室外简陋场地没有好感,也会导致运动情绪下降。情绪不足情况下进行锻炼和完成体育课程,也不同程度增加了机体受伤的几率。另外,室外温度等环境也是造成体育运动损伤的常见因素。室外寒冷天气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较为多见,原因在于学生运动前主动进行准备活动的意识不足,或是准备活动的方式不当等,容易造成肌肉拉伤等情况的发生。

2 大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

大学生体育运动中机体损伤后,最先反应是受伤部位的疼痛感,疼痛感缓解后接下来可能是失落、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反应,然后是不稳定的认知和不客观的自我评价等,也真实地反映出个人受伤后的心理状态。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用同样的方式来看待运动损伤,也会因个体差异表现出对损伤现状的不同态度。但基本上态度都是消极的,也将对后期的机体康复及校园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2.1 不良的心理情绪

机体某部位因运动受伤后,大学生一般除了局部疼痛感带来的精神紧张和不适,还会产生出悲伤、消沉,并伴有沮丧、愤怒、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由于内心承受力差异,大部分学生不良情绪较为消极,对受伤后身体恢复和自己后期学习和生活感到无助;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一般损伤感觉平淡,并不在意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受伤后可以不用按时上课和服从相关学校规定等;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自卑甚至自闭等心理问题。机体损伤后的各种不良情绪不仅削减了对运动的兴趣,也将影响对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自信心等,当然不良情绪对后期损伤康复也有一定影响[4]。

2.2 不稳定的损伤认知

运动损伤发生后,由于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知不足,因此受伤后心理反应不稳定,思想上也会有很大的波动。一般开始会不接受损伤现状,内心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否认身体受伤的严重性,产生了对现实不好状况的否认;随后,随着疼痛等现实情况的缠绕,慢慢又不得不接受现实。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机体损伤不重视,特别是男同学,对运动时出现的机体扭伤、摔伤等不以为然;还有部分女同学,往往对损伤过度紧张,也将导致很多不利心理负担和身体疲劳等状况的产生。

2.3 不客观的自我评价

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运动损伤相关知识认知,对运动损伤的轻重程度了解不够,损伤后较容易产生偏差的自我评价。部分受伤大学生会出现对机体损伤不以为然,轻视损伤状况,缺少对损伤的保护意识,从而导致延误损伤治疗等情况发生;但也有部分同学对轻微损伤过度紧张,没有合理初步判断就前往医院做全方位检查和诊治,也会造成身体疲惫和金钱浪费。因此,作出不客观的评价,夸大或轻视身体损伤的基本情况,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曲解,都将严重影响大学生损伤后期有效治疗和全面康复等。

3 大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干预措施

3.1 辅导员教师的关注和帮扶

大学生校园内出现运动损伤等情况,辅导员教师的关心和帮扶对受伤学生的心理干预疏导和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出现受伤情况后,辅导员教师应及时了解受伤情况,指导学生进行适当处理,并根据情况引导学生去医院进行就诊,并第一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积极帮助,以及做好该受伤学生后期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心理疏导安抚,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如果学生是轻微扭伤,也要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进行当面或者电话关心和疏导,给予一定的休息假期,确保学生安心养伤。同时,也要通知受伤学生家长,指导家长进行侧面心理安慰和安抚。从而积极预防受伤学生心理压力的产生,为后期心理和机体康复奠定良好基础。在损伤后期辅导员教师也要不间断地进行慰问和关注,保证学生顺利康复。

3.2 同学、好友的关心和帮助

同学、好友的关心和帮助对于受伤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同学受伤后,学生干部要及时联系受伤同学的室友、好友,做好安排和布置,引导他们助人为乐,积极帮扶受伤同学。同学、好友可以通过串门聊天、零星帮助、共同娱乐等方式帮助调整受伤同学的心理状态,转移其注意力,引导受伤同学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受伤后的学习和生活,从而避免心理问题出现,达到增进恢复的目的。相关学生干部(学习委员、生活委员)要做好受伤学生学习和生活帮扶工作,特别是心理委员要发挥作用,做好谈心谈话和心理的辅导、摸排,同时做好受伤学生在住院期间以及在寝室修养的值班陪护、心理疏导等工作,全面动员,帮扶受伤学生脱离伤病折磨,尽快返回学校和课堂。

3.3 专业心理学教师的干预和教育

根据学生受伤后的心理表现和反应,应尽量安排其进行专业心理咨询辅导,或者申请专业的心理学教师上门进行辅导干预,积极引导和教育。同时,邀请专业心理学教师为班级作专题心理辅导课或召开主题班会,加强运动损伤及相关心理情况的心理教育和指导,提高全班学生的心理认知,并指导身边学生有意识地对受伤学生进行影响和疏导,采用暗示、引导等方式,帮助受伤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走出心理阴影,从心理上战胜消极心态和痛苦。

4 大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康复建议

4.1 提升客观的认知水平

损伤康复要从正确、客观的认知开始。大学生运动损伤后,首先要让受伤学生了解自己的伤情,对伤势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主动配合治疗,直至全面康复。辅导员教师或班委成员可以邀请运动生理学和康复学相关教师或校医院教师为班级作专业指导教育,讲解体育运动准备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重要性,解释运动损伤机理和康复方案的必要性,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及运动损伤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也让受伤学生认识到运动机体的生理学或康复医学原理,从心理上打开和提升认知,不抵触和害怕损伤,主动接受心理教育引导和医学治疗,从而对后期机体康复产生积极主动作用,达到心理和身体的尽快全面恢复[5]。

4.2 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

大学生和专业运动员不同,运动损伤康复相对不需要专业精细的康复计划,但基本康复方案的设定有助于学生更安全更顺利达到康复的效果,对学生全面尽快康复也至关重要。康复方案大概可以按照康复训练的指导、康复目标的设定、康复训练的具体方式和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

首先,康复训练指导,学生受伤后可以获得几种形式的康复训练指导方式,比如体育教师的康复指导、专业生理学或康复学教师的康复指导、医生的康复指导以及运动水平较高同学的康复指导等。学生可主动联系专业教师、医生或同学进行求助指导,也可寻求辅导员教师的帮助,联系专业教师或同学指导。

其次,康复目标的设定,一般大学生运动损伤康复训练可设定分为制动时间、尝试运动时间、恢复训练持续时间以及训练强度和效果监测等;康复训练的具体方式和运动项目要根据损伤部位情况进行设定,前期一般选择舒缓的动作,以拉伸增加活动范围为主,恢复机体正常运动节奏和幅度等,后期适当增加运动幅度和强度,循序渐进恢复机体力量和基本运动功能[6]。

同时,康复训练方案中要严格设定注意事项,以免造成抑制康复效果的情况,甚至是二次受伤等情况的出现。恢复训练计划制定后,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也不可一味地执行计划,由于个体机能条件和素质情况或者损伤部位的不同,恢复训练或多或少会出现各种不适情况,过程中要根据情况适当修正恢复方案,以达到更好更快的恢复效果。

4.3 重塑良好的心理状态

康复训练不仅可以加速机体受伤部位的康复,防止运动技能的退化,还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损伤后的心理问题出现或减轻负面心理影响。康复训练方案实施后,教师、家长、同学要通过心理暗示和鼓励督促,鼓励和引导受伤学生重新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比如参加体育课程中放松训练、简单对抗比赛或者班级团建中的一些体育游戏活动等,鼓励他们敢于尝试,敢于面对,重塑良好的心理状态,逐渐找回精神焕发的自我,清除心理阴影和障碍,提升自信,以达到身体和心理上全面恢复。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以及基本常见的心理反应现状,从辅导员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体育专业教师的运动生理学、康复学以及运动健身知识等各角度全面思考和设计实施心理干预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提出了相对合理的康复建议,希望更好地帮助和指导运动损伤后的大学生尽快恢复到正常机体和心理状态,重塑良好的生活心态,积极乐观地重返课堂,在校园体育运动中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康复训练机体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 07:40:46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体育运动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