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波/本刊记者
江苏省沭阳县近年来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科学遴选富民项目,突出关键环节,压紧压实责任,强化村企联建,大力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全面推动了农业产业富民工程高质量发展。
走进江苏省沭阳县扎下镇艺森园景观盆景造型园,3万余平方米连栋温室大棚整齐地摆满形态各异的盆景,有的盘根错节,亭亭如盖;有的悬崖倒挂,凌空欲飞;有的枝展叶舒,婀娜多姿……引得游客驻足忘返。这是沭阳县做强特色富民产业,壮大乡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一角”。产业兴旺带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近期,记者赴沭阳县钱集、扎下等地,记录下一幅幅产业富民的美好画卷。
一项特色产业可以助推一方经济发展。沭阳县钱集镇效佐村是“十三五”期间的省定经济薄弱村,多年来因缺乏适宜的特色产业带动,乡村经济没有大的起色。2019年,引入江苏石柏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石刁柏种植产业,项目基地集种子培育、育苗、种植、初加工、冷藏、贸易和运输为一体,年产石刁柏1万多吨,有效促进了集体与农户双增收。“石刁柏种植机械化程度不高,需要大量人力,产业园每年用工高峰期长达7个月,农民日均工资约70元,低收入农户一手拿租金、一手领薪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企业连续三年拿出不低于产业富民资金的5%,作为效佐村的集体收入。村集体和农民效益都有了保障。”相关人士介绍,为加强村企联建项目带动作用,钱集镇政府作为见证和监督方,督促企业切实履行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和增加村经济收入的义务。沭阳县出台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立项、申报、监管和验收等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沭阳县农业农村局对项目倒排工期,要求实施单位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按时投产达效。
以特色为先导,以项目为支撑。沭阳县找准经济薄弱地区产业发展的空白点,强化联建合作,重点支持花卉苗木、瓜果蔬菜、稻田混养等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发展。如以品种和技术创新为主的刘集镇容器苗项目、以多肉展示及网红直播销售为主的耿圩镇中闽花海田园综合体项目等。2020年,沭阳县立项开工11个产业项目,已建成5个,总投资4287.5万元,撬动社会投资1.8亿元左右,带动部分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7500元以上。除添补产业空白带动增收,新增项目还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转型。如胡集镇果蔬基地项目的建成,显著提升全县果蔬标准化生产水平;艺森园景观盆景造型园项目推动全县花木产业“四个转型”等等。
“每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潼阳镇第一茬(即头水)大棚西瓜开始上市。市场均价每公斤4元以上,后期价格虽然回落,也能保持理想的价位。据此计算,一亩地大棚西瓜可赚1万多元。西瓜结束后,再种植豆角、大白菜或秋延迟辣椒,又可收益5000~6000元,多的上万元。种植大棚西瓜、蔬菜,可实现亩均收入近2万元,全镇5000亩大棚西瓜,总收入可达1亿元。”沭阳潼阳镇政府有关人士介绍,潼阳镇西瓜种植历史悠久,最多时种植面积达7万多亩。可以说,品质就是保障,规模就是效益,渠道就是市场,传统的生产方式不做改变就会落伍。为此,潼阳镇大力推广大棚西瓜栽培,改传统种植为高规格种植,由大众化向精品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效益得到较大提高。
扶持引导调结构,调出规模、调出优势。潼阳镇政府出台《土地流转考核办法》,推进“支书领头调结构”活动,要求村干部带头种植大棚西瓜,发挥“党员带农户、大户带小户”的示范作用。如后屯村干部每家种植大棚西瓜10亩以上,带动全村200多户村民连片种植大棚西瓜近3000亩。目前,全镇大棚西瓜面积达5000多亩,种植户500多户,潼阳大棚西瓜正逐步取代小拱棚露天西瓜,产业得到升级。创新种植与经营模式,积极发挥特色优势。种植模式上,该镇全部推行温室和电气化浸种育苗,实行双膜或多膜栽培,促进反季节生长,实现提前上市。各个西瓜示范点,均采取“基地+农户+合作社”等方式,统一购种、栽培、管理、销售,推行标准化生产,组团营销。对外打响“蜜蜜”品牌,产品打入苏南等地超市,供不应求。
沭阳县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借助特色产业优势,努力做好农业结构调整文章,扩大高效农业项目种植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
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促进乡村经济发展,2020年江苏省开展“苏韵乡情”等一系列乡村旅游推介活动,助力全省农旅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沭阳县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作为促进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旅游观光结合的有效方式,全县加快扶持创建休闲农业精品村、主题创意园、休闲观光星级企业,出台《沭阳县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奖励办法》,对省休闲农业精品(示范)村给予10万元奖励,对被评为市三星以上、省二星以上休闲农业企业,给予4万元奖励。设计申报“沭阳县春季花乡赏景亲林一日游”路线,囊括多肉植物园、西郊森林公园、蝴蝶兰基地和金海棠油菜花基地、山荡古栗林、胡家花园等著名景点,该路线已入选江苏50条春夏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等等。
“手机是新农具、直播是新农活、网红是新农人”在沭阳已成为新时尚。据悉,沭阳县拥有盆景园和大型培植基地300余个,通过视频直播销售盆景的商户有600余家。在扎下镇,村村都是“淘宝村”。“现在你们看到的是黄杨,俗话说得好,‘家有黄杨,黄金万两’。这盆黄杨形似一条船,寓意一帆风顺,根部‘抱’石,寓意时来运转!老铁们,喜欢的可以加关注!”在扎下镇分水社区,处处有镜头,人人是主播。说这话的,正是分水社区党支部书记陆建军。“2017年扎下镇获评‘中国淘宝镇’,2019年完成‘淘宝村’全覆盖,这里拥有1条网络创业示范街,各类网店740余家。2020年上半年,网络销售额1.8亿元!”扎下镇党委书记相如斌说,农村电商改变了扎下人的生活,也改变了扎下镇的乡村格局。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沭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越来越强劲,相继创建了一批“国字号”品牌农产品,农民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多。要抓住“十四五”农业农村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全县精品花木、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等特色产业优势,把实施农业产业富民项目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和优质农产品培育等新产业新业态,助力村级经济长效发展及农户收入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