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启海(文昌市东阁镇农业服务中心 海南 文昌 571336)
圣女果色泽鲜艳、营养丰富,近年来市场需求逐步扩大,与此同时对圣女果的栽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腐熟农家肥(过筛)与土按5∶4的比例配制,以1 m3的培养土为例,分别向其中掺入过磷酸钙1 kg、硫酸钾0.25 kg;取200~300 mL的福尔马林,用25~30 kg的水予以稀释,最后均匀喷洒,再充分搅拌(此处的用量要求均以1000 kg培养土为例);加盖塑料薄膜,保证密封性,持续2~3 d后揭开,以便使用。
播种前,将种子置于10%磷酸三钠水溶液中浸泡20 min,取出用清水洗净,继而转入温水中(温度恒定为55 ℃,持续时间8~10 h),随后用纱布包裹,转至温度适宜(25~30 ℃)的环境中进行催芽;向预先准备好的塑料钵内装入营养土并浇水,播种前期处理好的种子,按每穴1粒操作[1]。
种植场地需无茄科作物种植历史,光照和通风条件良好,土壤pH6.8~7.0。尽早整地,三犁三耙,避免土壤结块。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667 m2施过磷酸钙150 kg、基肥5000 kg,将选取的材料混合并沤制30 d(视实际情况延长),待其腐熟后,分为两个阶段使用,首次结合第三耙散施,第二次与三元复合肥30 kg混合一起施入。经施肥作业后,需要南北向起垄,经7 d后覆盖地膜。
定植分为单行植和双行植。单行植,行距1.2~1.4 m、株距0.3~0.4 m;双行植,行距80 cm、株距35~40 cm。实际定植中,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现场土壤肥力条件做适当的调整。严格控制移栽深度,以不埋过底部叶子为宜,可适当深栽,促进不定根生长;若存在徒长苗、苗茎较高的情况,宜优先选择卧栽法,在应用此方法时要求苗朝同方向斜卧,真叶埋入数量控制在2~3片。
第一花序坐果前,不宜过量浇水,基本原则是叶片不缺水时不灌水,该阶段土壤能保持湿润即可。待第一层果实生长至膨大期后,依然需确保土壤维持湿润的状态,此条件可促进枝叶和花果的生长。需注意的是,土壤不可过于干燥或湿润,否则均会制约植株的生长,伴有裂果、落果。在灌水时,根据灌沟的深度予以控制,以1/3或1/2较为合适,具体根据现场气候、土壤干燥程度等情况而定[2]。
定植环苗后追肥,可施加尿素5 kg(667 m2,下同),待第一层果坐住后,可以适当灌水并施肥,如施复合肥5 kg、尿素10 kg以及过磷酸钙10 kg,期间根据植株的生长状态每隔15~20 d追肥,具体可以选择三元复合肥、尿素、硫酸钾,用量分别为15 kg、5 kg、5~10 kg。
较为适宜的是“人”字型绑蔓方法,并配适量的竹竿,利用绑绳的方式予以固定;可以使用适量的尼龙绳,有助于引蔓绑蔓,使藤蔓更好地生长。
圣女果苗期、成株期均可染早疫病,普遍症状:初期叶片有水渍状褐色斑点,后逐步扩大并呈圆形,种植区域潮湿时黑色素增多;茎处有凹陷斑,形状以椭圆形为主,呈褐色;果实受侵染主要集中在果蒂处,易加大落果的发生概率,导致产量明显下降,品质降低。
防治方法:首先在播种前采取预防措施,利用温汤浸种,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从源头上预防病害。其次,播种过程中,可使用药土。定植前,可以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做到带药定植,此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防病效果;植株生长期间患早疫病时,初期可以采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其他药剂,以喷洒的方式处理,连续2~3次后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为避免抗药性,宜多种药剂轮换喷洒。
危害部位主要集中在植株的茎、叶、果实,发生时期以苗期、成株期为主,受害严重的部位主要为叶片和青果。植株在幼苗期染病后,最初可见叶片处形成病斑,后逐步向主茎蔓延,病斑以黑褐色为主,具有腐烂的现象,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偏弱,容易折倒。成株期染病时,最初见于下部叶片,患病初期可以观察到叶背处有水渍状(在清晨露水未干时较为清晰),太阳升起后,露水消失,该症状减弱或随之消失,潮湿环境中边缘部分还有较明显的白色霉层。
防治方法:以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为宜,连喷2~3次,间隔时间7 d,直至有效解决病害为止。
选择抗蚜品种;采收后及时清理种植园区;可以在现场悬挂黄板,防治效果较好;还可利用天敌防治,如释放适量瓢虫和草蛉等;药剂防治,可以选择3%啶虫脒1000倍液,连喷3~4次,间隔7 d。
合理安排茬口,采取作物轮种的方法,例如喜食与非喜食两类;日常栽培中,定期清理种植园区,避免斑潜蝇繁殖;根据趋黄性的习性,可以在田间挂黄板;药剂防治,需注意药剂的选择以及用量、频率的控制,若日常栽培中发现零星的斑潜蝇,需摘除有虫叶片,对其做掩埋处理,再喷施50%灭蝇胺2000倍液,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宜,每7 d喷一次,打药口宜设在被害虫道2 cm以下处,可取得较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