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首都和重要的粮食主销区,保供稳市工作的要求相较于其他省市更为严格。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北京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经受多次冲击,北京市认真做好“三篇文章”,粮油市场货源充足、品类丰富,购销繁荣有序,粮食价格基本平稳。今年上半年,北京居民粮食、食用油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6.9%,均低于全国粮食和食用油价格涨幅。
(一)把握重点环节。牢牢抓住成品粮供应、储备、投放等关键环节。一是,有效掌握成品粮供应渠道,依托与天津、河北等周边7 个省市40 家成品粮加工企业建立的应急保供协作机制,进一步夯实紧急状态下的成品粮调运粮源基础。二是,启动成品粮增储机制,紧急增储10万吨临时储备成品粮,并将5.6万吨异地储备成品粮调运回京,成品粮储备量由15 天增加至36 天的市场供应量。三是,做好成品粮投放,分批分时分量地投放市内成品粮,保障市场粮油充足稳定供应。
(二)把握关键时点。受个别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等因素影响,全市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粮油整体销量显著增加,高峰时期日销量比前期增长136%。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迅速组织骨干企业加大货源组织力度,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切,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春节前物美、永辉等五家大型连锁超市总部库存较上年年底增加近30%。
(三)把握关键机制。牢牢把握协同联动这一关键机制。一是,强化央地协同,按照国家局调度视频会议、北京粮油市场保供稳价情况调度视频会议精神,建立与中粮集团的粮食供给协同保障机制,确保供给、市场不出问题。二是,强化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与7 省(市)粮食和储备局的省间粮食供给协同保障机制。三是,强化产销区协同,在调运移库及增储工作中,得到主产区省市政府、粮食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建立组织机制。建立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分级、分部门负责制,编制《北京市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应急调控预案》,确保粮食应急保障工作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资源统筹、信息共享、规范有序、反应迅速。
(二)夯实物质基础。一是,强化粮源保障,自有产权外埠粮源基地达21 个,一手粮源可控量超过300万吨。二是,压实储备责任,北京市地方粮食储备满足6 个月市场供应量,加上其他性质的粮食,辖区内粮食库存满足10 个月的市场供应量。三是,优化品种结构及区域布局,在原粮储备中,小麦、稻谷口粮品种占比超过70%。
(三)加强应急保障。一是,强化粮食市场监测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市16 个区,国家、市、区三级共计174 个监测点的首都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二是,优化规划布局,初步形成“南面北米”两个粮食应急加工园区、环京六环路建6 个成品粮应急储运保障中心的“两区一环”布局。三是,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形成32 家应急加工企业、47 家应急配送中心和900 多个应急投放网点为支撑,市区两级储备为基础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一)完善管理体制。坚持政策性与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巩固市级储备资金和实物统一管理体制,科学界定政府储备直属企业与承储企业职能定位,政府储备运营业务与企业商业经营实行分离,彻底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职责。
(二)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实行合同管理,压实主体责任,做到全程可追溯。推行“包仓制”和5S 管理,有效提升了仓储保管整体水平。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社会责任储备,推动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新格局。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对市级储备管理和政策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年度考核,有力促进地方储备粮管理水平提升。
(三)强化设施保障。根据全市仓储用地少、地价高、粮安保障要求高的特点,重点支持建设有利于粮食物流发展和新技术应用的仓型。2020年度,全市楼房仓仓容同比增幅220%。对接天津港、黄骅港,完善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条粮食物流通道,重点粮食仓储物流节点设施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