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卓恒,余 莉,2,张思宇,贾 贺
(1.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 21001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学院,南京 210016;3.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 100094)
自旋翼无人机因其飞行性能好、不受地形限制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地质探测、搜救侦查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但是,当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甚至坠毁。目前,已经广泛采用降落伞对固定翼无人机进行减速回收[1],而对旋翼机回收的研究工作较少。当失控状态的旋翼机处于垂直下降时,旋翼产生的旋转流场[2]加剧了前体尾流的非定常变化,导致流向降落伞的流场变化紊乱.为探究旋翼扰动下物伞系统的流场特性以及伞衣气动性能变化,需要对旋翼机/降落伞的非定常复合流场展开深入的研究。
目前,旋翼流场的研究主要通过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风洞试验能够真实反映旋翼的工作状态[3-4],通过控制旋翼的状态参数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但存在洞壁效应[5]、实验数据可重复性差[6]、成本代价高等问题。随着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发展,数值模拟逐渐成为研究旋翼流场的重要手段,该方法通过直接求解流场控制方程(Euler方程或Navier-Stokes方程)[7-8],能真实还原流场的细节变化,具备较高的求解精度。如文献[9-11]采用CFD方法对悬停状态下的旋翼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桨叶附近真实的流场细节变化;文献[12-13]观察到前飞状态下的旋翼桨尖涡,分析了旋翼尾迹涡和下洗流的非定常流场特征变化;文献[14]发现旋翼垂直下降流场会出现涡环状态,随下降速度增加旋翼下洗流逐渐上移直至被来流抵消。
众多学者也广泛开展了旋翼复合流场的数值研究,如文献[15-17]对倾转旋翼机/机翼的复合流场进行了CFD数值模拟,精确捕捉到了流场的旋涡结构,观察到旋翼/机身产生的“喷泉效应”[15-16]现象;文献[18-20]对旋翼与舰船的复合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发现旋翼绕流与舰船尾流发生叠加[18],会产生旋涡、回流、分离[19]等多种复杂的流动形式,在侧风的掺混下进一步形成涡流紊乱区,涡流区范围和气流下洗明显增加,甲板流场变化极不稳定[20]。目前,对旋翼复合流场的数值研究还有很多[21-22],但旋翼机/降落伞非定常复合流场的研究工作却很少。
本文基于PISO(pressure implicit split operator)算法对旋翼机/降落伞复合流场展开非定常数值计算,为提高网格更新效率,采用了不同变形尺度网格分类处理的思路。随后,研究了旋翼转动对物伞系统流场分布和旋涡演变的非定常影响,分析了不同旋翼转速下流场特性参数和降落伞气动特性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探究旋翼机与降落伞的气动干扰提供一定参考。
本文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MUSCL(monotone Upstream-centered schemes for conservation laws)三阶格式进行流场方程离散,为提高瞬态计算精度并加速收敛采用了PISO算法,压力插值选择Standard格式,为有效处理瞬态计算伪扩散问题选择Green-gauss Node-based格式梯度插值。边界条件采用速度进口和压力出口,远场为对称边界条件,伞衣面以及旋翼机(包括前体和旋翼)为无滑移边界条件,旋转区域Ωr和自由流区域Ωf的交界面Γinterface为Ineterface边界条件。
为获得精细的流场结构、有效求解固壁绕流问题,本文计算采用了标准壁面函数法(standard wall functions),湍流模型选择Realizablek-ε两方程模型,其控制方程为
(1)
迭代格式的时间推进方法在每个时间步内都要对流场网格进行更新,以确保网格变形后能够继续满足计算要求。为了提高网格更新效率,本文将Diffusion Smoothing和Remeshing两种网格更新方法相结合,对不同变形尺度的网格进行分类处理:对小幅运动的网格采用Diffusion Smoothing[23]方法通过求解扩散方程得到位移后网格节点的位置,但该方法未改变网格拓扑结构,在大变形区域容易产生负体积,此时引入Remeshing[23-24]更新方法进行弥补,对超过设定的歪斜率或尺寸阈值的网格进行标记,并局部重新划分这些网格单元,技术途径如图1所示。
Diffusion Smoothing方法通过求解以下控制方程来获得网格节点的位置:
(2)
式中:u为网格运动速度,γ=(1/dα)为扩散系数(α取1.5),d为正则化后的网格节点与边界的距离,x2为下一个时间步网格节点的位置。
图1 本文网格更新技术途径
本文的研究对象由三桨叶圆锥形旋翼机(桨叶角为0°)和半球形降落伞组成,其外形及几何参数关系如图2所示。不考虑伞衣的织物透气性和伞绳对流场的影响,物伞系统结构参数、来流及计算工况见表1、2。
图2 旋翼机-降落伞系统三维模型
表1 物伞系统结构参数
表2 来流条件及计算工况
本文建立直径6Dt、高9Dt(Dt为伞衣投影直径)的圆柱形流场模型,如图3所示。流场计算域分为两个部分:旋转流域Ωr和自由流域Ωf。旋翼位于旋转流域,其尺寸为直径2.2l、高0.15l的圆柱形流场,其他部分均处于自由流域,两个流域交界面为Γinterface。
旋转流域在每个时间步内均涉及网格的移动和更新,分别对旋转流域和自由流域划分网格,并将两流域交界面Γinterface上的网格节点(如Q1、Q2和Q3)进行连接,保证了两个流域边界信息传递的连续性,如图4所示。计算采用了适应性良好的三角形网格,为了增加计算精度和捕捉流场细节,对旋翼机和降落伞大梯度复杂流域的网格进行加密,网格总数为118万。
图3 计算域和物伞系统
图4 物伞系统数值模型
本文首先对旋翼转速ω=0 rad/s时物伞系统的绕流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稳定时伞衣的平均阻力系数为0.71,与文献[25]中半球形伞阻力系数0.75的相对误差仅为5.33%,说明本文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表3 数值结果对比
本文选取旋翼转速ω=0 rad/s和50 rad/s两种工况下的流场分布和旋涡演变进行分析。图5为计算稳定(t=15 s)旋翼机-降落伞系统的流场分布,可以看出:高速转动的桨叶直接改变了旋翼机的尾流结构,将其分割成两个扰动区域,旋涡中心由Q分裂为Q1和Q2,尾流低压区P1也以桨叶平面P为分界面形成两个低压区;桨叶运动迫使旋翼机尾流向伞衣入口延伸,旋涡中心Q1较Q向上移动;旋翼机尾流低压区P1长度增加,伞衣入口正压区P2长度减小且呈不对称分布;旋翼机尾流的低动压区V完全移至旋翼上方,缩短了到伞衣入口的距离。
图5 旋翼机-降落伞系统流场分布(t=15 s)
图6为计算稳定阶段旋翼机-降落伞系统的尾涡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旋翼机和伞衣表面时刻出现旋涡的生成与脱离,旋翼转动导致前体尾流区的涡量呈不对称分布,干扰了前体尾涡的形成,前体尾流中的旋涡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前体尾流的负涡量区在旋翼扰动下逐渐后移,与伞衣入口的负涡量区相连通,促进了伞衣尾涡的脱离,伞衣尾流中的旋涡数量明显增多。
图6 物伞系统旋涡变化(上:ω=0 rad/s;下:ω=50 rad/s)
图7为物伞系统涡量Q的等值面分布,从图7(a)可以看出,由于旋翼机前体和伞衣的钝体效应[20],来流绕流物伞表面后形成表面涡流区VS-1和VS-2,旋翼转动扰乱了旋翼机表面涡流区VS-1的涡量分布,形成旋转涡流区VS-1R和表面涡流区VS-1S。旋翼机表面涡流区VS-1继续向后发展,生成脱落涡流区VB进入流场,如图7(b)所示,而旋翼转动时的脱落涡流区VB明显小于无旋翼转动,旋翼扰乱了前体表面涡流分布后形成旋转涡流区,将前体尾涡“打碎”,导致前体尾流中的脱落涡流区范围变小,进入伞衣的尾涡涡流随之减少,伞衣表面涡流区VS-2范围变小。
图7 物伞系统涡量等值面分布(t=15 s)
图8为不同旋翼转速下伞衣入口处旋涡强度的径向分布,可以看出:由于分离流动,旋涡强度在伞衣裙边(R=±2.5 m)处的变化最为剧烈,此时曲线峰值较高且变化梯度较大,在伞衣内部变化则较为平缓,随旋翼转速增加,旋涡强度曲线的峰值减小,径向方向的旋涡强度逐渐减弱。
图8 伞衣入口处旋涡强度的径向分布(t=15 s)
图9为伞衣入口处旋涡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由于旋翼机尾涡的周期性影响,伞衣入口处的旋涡强度随时间发生着波动,随旋翼转速增加,旋翼对前体尾涡的扰乱作用加强,加速了涡流区的黏性耗散,进入流场的尾涡涡量减少,伞衣入口处的旋涡强度逐渐减弱。
图9 伞衣入口旋涡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为探究旋翼转速对旋翼机和伞衣周围流场压力的影响情况,在对称轴旋翼机后方0.5 m处(A点)和伞衣前方0.5 m处(B点)进行流场压力监测,得到两特征位置的压力变化情况(如图10所示),从图10中可以看出:旋翼运动扰乱了旋翼机的尾流负压区,随旋翼转速增加,旋翼后方的流场压力逐渐增加,而伞衣入口的流场压力逐渐减小,当ω≥100 rad/s时,旋翼机后方和伞衣入口前方的流场压力变化逐渐延缓。
图10 A、B点流场压力变化
图11为伞衣沿子午线上的内外压力及压强系数分布,可以看出:旋翼转动对伞衣面压强的影响主要在伞衣内侧,随着旋翼转速增加,伞衣面外侧压力几乎不变,而内侧压力和压强系数均逐渐减小,内外压差减小,伞衣气动阻力减小。
图11 伞衣沿子午线上内、外压力及压强系数分布
图12 阻力系数CD随时间的变化
图13 平均阻力系数随旋翼转速的变化
1)本文建立的数值方法对旋翼机/降落伞非定常复合流场的计算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同时能精确捕捉流场的尾涡细节变化。
2)旋翼转动将前体尾流分割成两个扰动区域,前体尾流区长度增加,对降落伞的影响逐渐增强,导致伞衣入口的流场结构呈不对称分布。
3)旋翼机尾部负涡量区受旋翼影响逐渐后移,与伞衣入口处的负涡量区相连通,促进了降落伞尾涡的脱离,伞衣尾流中的旋涡数量明显增加。
4)旋翼转动扰乱了前体表面的涡流分布,在旋翼周围形成旋转涡流区,前体尾流脱落涡流区范围变小,进入伞衣的旋涡强度逐渐减弱.旋涡强度在伞衣裙边处变化最为剧烈,在伞衣入口内侧相对平缓。
5)随旋翼转速增加,伞衣入口正压区长度减小,伞衣外侧压力几乎不变,内侧压力逐渐减小,降落伞的阻力系数随之减小,当ω≥100 rad/s时,平均阻力系数和压强系数减小趋势逐渐延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