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凌
(湖北省大冶市人民医院 湖北大冶 435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是由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血氧,从而引发心肌坏死[1]。该疾病发作较突然,在发病时患者心前区会出现持续性的压榨性疼痛,同时患者血压、心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该疾病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2]。患者在发病后需立即接受治疗,在救治过程中为患者开展有效急诊护理,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改善其预后。本研究随机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急诊优质护理应用效果开展探究,具体报道如下。
对2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探究,选取病例时间2017 年11 月~2020 年11 月,将200 例患者分成2 组,采用随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各100 例,研究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最大年龄、最小年龄、平均年龄,59 例、41 例、76 岁、46 岁、(58.52±2.6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0min~12h,平均时间(3.46±0.73)h。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最大年龄、最小年龄、平均年龄,58 例、42 例、77 岁、48 岁、(59.48±2.5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0min~12h,平均时间(3.39±0.68)h。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可对比。
纳入标准:本研究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本研究患者经心电图、心脏标志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3];患者与家属知情本研究,并同意参与其中。排除标准:合并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精神系统疾病患者。
对照组:常规干预,在对患者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在院前给予患者吸氧、镇痛,入院后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研究组:急诊优质护理。(1)优化接诊,实施先救治后挂号的急救流程,在听到120 鸣笛后及时将平车推至急救中心门口,在第一时间内将患者送至抢救室,并通知当值医生。(2)对患者病情评估进行优化,在患者接诊30 秒内医护人员对患者呼吸、面色、体位、意识进行观察,对患者或家属询问发病时间、持续时间、既往史、生活习惯、用药史等,从而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完善心电图检查,由于部分患者在早期心电图无典型表现,无法对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反应,因此医护人员需在医生指导下对患者开展动态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同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对患者病情再次进行评估。(3)对救护流程进行优化,在患者进入抢救室1~2 分钟内,需给予患者氧疗,在3 分钟内对患者进行血压血氧监测,在5 分钟内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待明确病情后遵医嘱给予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于剧烈疼痛患者进行镇痛,同时医护人员要在患者身旁进行陪护,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追踪。(4)对交接流程进行优化,在转运前做好交接工作,对转运交接单进行填写,对症状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做好氧气、急救药物、急救器械准备工作,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各管道进行密切观察,从而确保管道畅通。
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急救成功率、心肌梗死二次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球囊扩张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进行详细记录。利用我院自制问卷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问卷将满意度分成3 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选取统计学软件SPSS 20.0 对本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心肌梗死二次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对比以X2检验,以n%表述,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与康复情况对比以t 检验,以()表述,P<0.05 统计学有意义。
研究组患者分诊评估、急诊心电图、急诊停留、急救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短,P<0.05 统计学有意义。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min]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min]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时间 急诊心电图时间 急诊停留时间 急救时间研究组 100 0.59±0.21 3.25±1.37 9.86±3.45 40.13±5.65对照组 100 1.87±0.68 7.56±1.42 19.67±5.32 60.49±7.83 t-17.9854 21.8433 15.4713 21.0861 P-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心肌梗死二次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统计学有意义。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心肌梗死二次发生率(n%)
研究组患者球囊扩张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 统计学有意义。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间康复情况()
表3 对比两组患者间康复情况()
?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统计学有意义。详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n%)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病症,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该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但经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逐渐上升,对人类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4-5]。经研究表明,心脏病史、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情绪过激、天气等因素与该疾病有密切联系[6]。患者在发病后需及时接受治疗,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2 小时内接受治疗是最佳抢救时间,在救治时间内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对患者进行心肌再灌注,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7]。在抢救过程中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可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患者救治时间。以往临床对该疾病患者开展常规急诊护理,对提高患者抢救效率效果不显著,无法使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救治。随着临床对该疾病护理措施不断探究,急诊优质护理被应用到该疾病护理工作中,急诊优质护理是基于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对入院前、转运、入院后相关护理措施进行完善,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细致的护理服务,从而使患者在最佳时间内接受抢救,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8-10]。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抢救成功率较高,P<0.05。
综上所述,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中开展急诊优质护理可提高患者救治效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